文/ 彭辉 王嘉
1月上旬,山东省乳山举办了第四届乳山(国际)牡蛎文化节。牡蛎王选拔赛、牡蛎开壳赛、厨王争霸赛、美食嘉年华等主题活动轮番上演,“乳山牡蛎十佳品牌”、卡通形象“蛎大哥”新鲜出炉,向社会发布。
以往摊在地上论堆卖,如今“全网”供不应求,全国各地都有“她”的追随者;以往煮煮就吃,如今打开“抖音”等短视频APP,有人在传授“她”的上百种食用方法;以往人们只是垂涎于“她”的美味,如今围绕“她”开发了各种节会、旅游线路,甚至是牡蛎产业小镇……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如今名扬天下的“新网红”,乳山牡蛎“网红”养成记,给人颇多启示。
乳山海域潮流通畅,是国际上适宜牡蛎生长的生态海区之一。成品乳山牡蛎壳长能够达到15~18厘米,肥满度能够达到18%~20%,较国内其他地区同类产品高5%~8%。
目前,乳山牡蛎养殖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县级单位均居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牡蛎之乡”。考虑到养殖规模不断增大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为维护海域生态环境,乳山启动了总规划3.2万公顷的海洋牧场项目建设,在对海区进行摸底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现代海洋牧场规划实施方案,按照“统一布局规划、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地理标识”四统一原则,打造集育苗、养殖、研发、集散和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海洋牧场综合体。目前,一期333.3公顷以牡蛎为主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已启用。
为规范海域养殖作业,乳山严格管理各类海洋作业船只,避免不达标船只进入养殖海域,并定期检测养殖区内氨氮、重金属、大肠菌群、浮游植物等各项指标,根据指标变化合理规划养殖生产,避免过度养殖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确保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针对养殖户技术滞后的实际,乳山不断探索改良现有的牡蛎养殖技术,在普及推广“秋播春收”养殖模式基础上,创新研发了牡蛎筏式生态育肥养殖技术、牡蛎魁蚶立体养殖模式、牡蛎与海藻生态轮养及间养模式等新技术,制订了《太平洋牡蛎筏式生态育肥养殖技术规程》《牡蛎与龙须菜浅海生态间养技术规程》等,通过降低牡蛎养殖密度,增加牡蛎与藻类等生物的生态互补,使养殖海区空间、饵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提高产量的同时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走出深巷的“乳山牡蛎”,不但红遍了大江南北,更是走出了国门。“我们是全球首家获得BAP标准的贝类加工企业,生产的芝士焗牡蛎、蒜蓉蚝、蒜蓉粉丝蚝等系列牡蛎加工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北美市场进行销售。”乳山华信食品相关负责人周伟介绍说。
为了做大做强牡蛎产业文章,近年来,乳山通过“牡蛎+”,融合文化、旅游,借助旅游美食项目开发、牡蛎文化节等活动举办,增强乳山牡蛎文化底蕴,打好牡蛎特色牌。“牡蛎+旅游”,乳山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以牡蛎为特色的美食旅游项目,推出牡蛎宴,发布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美食名片和旅游目的地,推动牡蛎产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
乳山深挖牡蛎文化内涵,将牡蛎与母爱城市文化名片融合,在每年牡蛎大批量上市时,借助牡蛎文化节、牡蛎争霸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赛事,提升乳山牡蛎品牌知名度。
结合“乡村振兴”文章,乳山还启动了牡蛎小镇规划,通过深入融合牡蛎产业、特色旅游、城市文化、休闲养生等元素,真正让牡蛎成为乳山一张响亮的名片。
在品牌保护方面,乳山制定了“乳山牡蛎”保护十条意见,构建了全国首个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采用多媒体数码防伪查询技术,给每一件牡蛎产品都设定唯一的防伪标签,销售者通过手机等设备扫描二维码,便可获取养殖企业名称、出货捕捞时间、规格等牡蛎身份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认定的全流程可追溯体系。目前,已经在10余家龙头养殖企业(合作社)推广使用。
推广牡蛎电商销售模式,建设牡蛎电商销售示范基地,举办牡蛎电商销售新模式培训班。乳山通过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引发了销售乳山牡蛎的热潮。近年来随着牡蛎鲜品电商销售的快速发展,乳山牡蛎销售范围更是通达全国各地,全市从事牡蛎电商销售人员达到3000多人,年电商销售牡蛎达7500万千克,电商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