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磊,李晓炎,邱培森,王任婕,何金婷*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1.神经内科;2.医学影像与核医学,吉林 长春13003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临床表现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约占周围性眩晕17%-20%。根据其发病部位不同分为前半规管BPPV(AC-BPPV)、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后半规管BPPV(PC-BPPV)。BPPV大部分首先就诊急诊神经内科,本文通过对104例BPPV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2017年4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急诊神经内科诊治BPPV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表现变动头位出现短暂性眩晕,比如低头、侧身、从床上坐起等。大多数患者眩晕持续小于1分钟,个别患者眩晕时间持续1小时以上。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心悸、多汗等伴随症状。每名患者均进行Dix-Hallpike试验及Roll试验进行判定。
1.2BPPV诊断标准[1]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 min)。2)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后循环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心理精神源性眩晕等。
1.3治疗方法前半规管BPPV及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手法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手法复位。当天手法复位后嘱患者避免头部过度运动24小时,隔日后若再次出现变动头位眩晕发作可复诊进行手法复位治疗。
1.4统计学方法对检测结果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104例BPPV中,男性38人,女性66人,女性:男性=1.74∶1。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50.81±14.1),20-29岁:6人;30-39岁:22人;40-49岁:16人;50-59岁:30人;60-69岁:19人;70-79岁:11人。50-59岁女性发病较高,见图1。PC-BPPV:85例(81.73%),HC-BPPV:11例(10.58%),AC-BPPV8例(7.69%)。其中23例既往史存在:偏头痛、高血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头部外伤、感冒、腹泻、人流(1个月前)、贫血病史。其中两位为母子,有6例被接班前神经科医生及急诊内科医生误诊为后循环缺血、急性胃肠炎。7个月在出诊中共诊治2558例病人,BPPV病人占4.07%。4-10月期间,5月份BPPV病例以及占就诊人数比值(表1)最少,但不管是男性、女性就诊数还是BPPV占每个月就诊人数比值(图2,χ2=7.5317,χ20.05(6)=12.59,P= 0.2810>0.05)均无统计学差异。104例BPPV中有10例隔日后复诊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当天
手法复位成功率90.38%。
图1 BPPV各年龄段例数柱形图(χ2=5.3880,χ20.05(5)=9.27,P=0.3862>0.05)
图2 4-10月BPPV患者占就诊病例比值折线图
表1 4-10月BPPV占就诊病例比值(单位: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前庭外周性眩晕疾病,大约占门诊眩晕患者 的17%-42%[2]。本研究发现其在急诊神经内科就诊患者所占比例为4.07%,可能为急诊神经内科常见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BPPV发病率也在增加。18-39岁人群年患病率为0.5%,在60岁以上人群年患病率3.4%。女性50岁为BPPV高发年龄,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2-3∶1[3,4]。本研究发现50-59岁女性发病人数较多,但各年龄段发病人数无统计学差异(χ2=5.3880,χ20.05(5)=9.27,P= 0.3862>0.05),女性∶男性=1.74∶1,与之前报道有所差异。
BPPV患者眩晕具有短暂性、发作性、潜伏性、变位性、疲劳性的特点,并伴有特征性眼震[5]。当天手法复位成功率90.38%,表明Epley手法复位及Barbecue手法复位治疗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研究发现后半规管发病率85%-95%,水平半规管占5%-15%,李艳成[5]研究发现BPPV后半规管发病率72.1%,水平半规管占25.8%。本研究PC-BPPV:85例(81.73%),HC-BPPV:11例(10.58%),略有差异,或许与一些BPPV病人就诊神经科门诊、耳鼻喉门诊有关,或许是地域因素有关。BPPV发病原因及高危因素目前尚不明确,外伤后引起前庭微结构改变组织松动导致耳石直接脱落,病毒感染导致前庭神经元炎或迷路炎,炎症可能引起椭圆囊囊斑变性致耳石直接脱落发生BPPV。陈请国[6]等人研究发现:年龄是BPPV患者复发的最大危险因素;而后循环缺血、高脂血症、过度劳累、睡眠障碍、长期使用电脑以及经常出差也是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23例既往史存在:偏头痛、高血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头部外伤、感冒、腹泻、人流、贫血病史。偏头痛、头部外伤、感冒、腹泻可能为BPPV发病原因,高血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人流、贫血表明前庭系统可能存在血液循环障碍,使囊斑变性耳石脱落诱发BPPV。因BPPV复位后病人往往会出现头晕感,急诊手法复位再应用改善循环治疗后可明显改善病人头晕症状。患者中两位为母子,对于BPPV是否存在基因异常导致BPPV高发目前并无报道。
曾有报道骨质疏松、骨量减少与BPPV的相关性[7-9]。耳石晶体的主要成分是钙,并且受维生素D调节[9]。最近有研究称维生素D正常水平会减少BPPV复发[10]。在北半球,纬度大于40°N阳光产生的维生素D仅在四月有效合成,九月达到其最高浓度[11-14]。在波士顿BPPV患者就诊数量最大的月份是3-5月,血清维生素D水平最低[15]。识别和管理低水平维生素D可以改善BPPV患者复发,BPPV似乎表现出季节性变化[16]。在美国已经有报道BPPV患者呈现季节变化[15]。吉林省大致位于北纬(41°)到(46°)之间,然而本研究发现BPPV在5月就诊人数最低,而且4月到10月期间BPPV占就诊人数比率都无统计学差异,表明BPPV可能并无季节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