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中国卫生》:在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医疗界和理论界要形成合力,系统总结新一轮医改政策措施促进健康公平的表现,推进健康公平理论研究和应用,传播先进健康伦理观念。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有十个年头了。若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卫生统计指标来衡量的话,应该说是医改成绩斐然。不过,这些技术性硬指标体系所构成的测量纬度并不能涵盖新一轮医改实践的全部,尤其是难以准确刻画出医改目标实施效果的真正内涵。考虑到新一轮医改的基本原则是要把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坚持效率与公平的内在统一,因而是否实现健康公平成为衡量医改实施效果的重要方面。
在一定意义上,2009年开启的医改宗旨就是要实现健康公平,健康中国建设更是明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健康公平性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均有同等的机会在卫生筹资、服务利用、健康结果等方面达到最佳状况。它主要体现在卫生筹资公平性、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和健康结果公平性等3个方面。
推进健康公平就应该从避免、减少或消除不合理的健康不平等开始,具体表现为缩小健康获得和健康产出的社会差距,让人民群众公平地享受健康福祉。新一轮医改方案实施10年来,我国公民健康公平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从看病就医、分级诊疗、公共卫生服务、卫生融资和健康扶贫等方面实现了健康机会平等或结果公平。
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织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居民平均就诊次数由2015年的5.6次提高到2017年的5.9次,年住院率由15.3%增加到17.6%,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水平提高。
分级诊疗推进了医疗资源在医疗机构间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体现了程序公正和分配公正。目前,我国94.7%的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初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让全民享受到医保、用得上药、买得起药。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最初的9类41项到现在的12类47项。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健康管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活得更加健康,更加快乐。
卫生筹资公平性显著提升。政府投入持续增加,2017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人均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450元。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持续下降, 2017年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平均为16%,因病致贫返贫问题逐步缓解。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覆盖率稳固在95%以上。健康扶贫缩小贫困人口与其他人群的健康水平差距,给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过上最低限度的体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