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灵感都来自于积累

2019-03-25 05:36李楠刘淼
大众摄影 2019年3期
关键词:时尚摄影创作

李楠 刘淼

摄影师

林海音

时尚摄影师,于纽约和北京创办HaiyinLin Studio摄影工作室,曾拍摄过张曼玉、王力宏、李易峰、霍建华、蔡依林等一线明星,合作媒体包括时尚芭莎、ELLE、Vogue等时尚杂志。

你硕士是在哥大读的经济与教育专业,在大部分人眼中这都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学历,应该可以轻松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了摄影?

A: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前其实就已经靠摄影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所以从理性的角度上来讲,这件事情也没有什么好犹豫的。如果用经济收入作为衡量的标准,确实在刚毕业的时期,虽然我靠摄影也能够养活自己,但也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不过,我个人还是希望能够去做真正感兴趣的事,不会把收入作为我“做决定的唯一衡量标准”,因为我一直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百分之百的热情”才会让自己发展得更好。

复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新东方老师……你身上贴着的标签同时也是你人生中的重要经历,这些经历对你后来的摄影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A:我觉得这些经历都是我感知这个世界的途径,同时也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人,不至于对外界的认知停留在浅薄的层面。每一段人生经历都是我珍贵的回忆,它们让我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就是让我不管做什么事情,摄影也好,其他职业也好,都更知道“如何以一个妥当的方式”去成长和进步,而这所有的经历对于我而言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你最早接触摄影时除了给身边的同学、朋友拍照,还尝试拍摄一些纪实类影像,也为被摄者提供了一些帮助,为什么没有继续进行纪实摄影昵?

A:其实我一直在找机会继续纪实摄影,但并没有刻意为了知名度去寻找拍摄对象。经历了这么多,我慢慢意识到想要把“纪实摄影”作为一个摄影师的职业来说,它并没有那么现实,无论从收入还是从付出精力来说,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所以我还是坚持把它当兴趣来做。我一直觉得拍摄的过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上合适的拍摄对象就拍,没遇上我也不会为了宣传而故意寻找拍摄对象,因为照片不会骗人,真诚还是不真诚都会直接呈现在照片上。

今年我的工作室正在与一个儿童基金会进行长期的公益拍摄合作,我们定期为患病的儿童免费拍照,目前已经为其中(第一期)一位患癌的小姑娘筹集到了数万元的善款。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撬动一个更大的重量,不管是和一个正规的基金会合作,有专门的筹款渠道来发布这些照片,还是由我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分头去拍摄更多的公益项目,这些都是我此前做一名个体时所不能具备的力量。

你从一名业余爱好者成长为职业摄影师,从个人写真到商业时尚摄影,这中间是如何转变的?

A:一开始我也拍了很多婚纱和写真,慢慢发觉这类摄影的画面重复性很高,会消耗自己对创作的热情。然后我就尝试主动找一些模特进行摄影创作,时刻保持对创作的敏锐性,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摄影技术,直到现在才慢慢发展到知名服装品牌、明星、模特等约拍。时尚摄影本来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产物,摄影师会布光、会按快门、会指导模特摆姿其实还远远不够,还要知道如何与团队里的其他人进行沟通、合作,这些都是基于摄影师对每一个环节都有大体的概念和想法,这就如同一部电影的总导演。好的摄影师也同样会吸引更好的模特、更好的造型师,好的时尚摄影是互相协作、良性循环的产物。我觉得只要认真做好每件事别人自然会看到,我相信是我付出的努力使我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你脑海里是否已经构思好最后的画面?整个过程中最让你兴奋的环节是什么?

A:接到一个新的拍摄任务时,我一般都会先了解客户的具体需求,然后在需求范围内决定我要怎么拍,如何实现自己想要的创意点,当然这是在客户需求的范围限定条件内考虑的内容,有了特定框架必然有所束缚。很多时候听完需求后脑海里马上就會想象出一些画面,一些创意妆容或是色调,有时候则需要和客户反复沟通进而调整方案细节。最兴奋的就是遇到完全放手的客户,我们可以把商业委托完全当成创作来拍。

你的作品里除了经过精心布光修饰的室内棚拍摄影,更多地是室外旅途中所拍摄的人像摄影,能分别聊聊这两者吗?

A:棚内拍摄是在一个狭小单一的空间里进行,道具场景都有限,摄影师全部的注意力都在人身上。户外的场景更多的是把人放在一个场景中,让二者自然结合,需要考虑的画面元素更多一些,不确定性也更多一些。

我目前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比较多,因为气候和城市环境的影响,在北京大部分工作都是棚拍,这也让我不停地在训练自己如何利用最有限的空间使场景和光线的变化最大化。但另一方面,我也很渴望去户外拍摄,所以有出差的机会我都会尽量去更多的地方,在一个崭新的开阔的环境里进行创作。我对光线的使用会更加倾向于削弱人造光,很多时候利用自然光来拍摄,尽量还原当下环境最自然的样子。

你是如何平衡商业需求和个人创作之间的关系?拍摄不同的项目,你的灵感来源于哪里?

A:我比较抗拒拍摄不符合自己风格的片子,所以我放在自己作品集里的照片也都是经过挑选,能够一定程度代表自己的立场。客户在挑选摄影师时,也会从摄影师作品集里找寻打动他们的风格照片,而不至于要强迫我去拍不喜欢不擅长的风格,所以也不算有太大的;中突吧。而商业摄影和个人创作本身就有一定的冲突性,满足了客户需求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阉割了作品的个性特质,我们双方也会尽量去磨合、妥协,将作品效果最大化呈现。

平时我会在看书、看电影、看展和旅游中找寻灵感,在海外出差时,再忙也会腾时间出来逛美术馆、博物馆。我认为平时的积累很重要,一切的灵感都来自于积累,否则只能称之为巧合和幸运。

你在北京和纽约都有摄影工作室,可以说对国内和欧美的时尚摄影都有所了解,能谈谈这两者吗?

A:我的资历还不足以我去评判整个行业,只能说在我看来欧美的时尚摄影更加包容和开放,拍摄会更多涉及文化碰撞和社会话题等。比如说Steven Meisel这位时尚摄影师,他在为Vogue意大利的拍摄中多次提到反战、整容、公民隐私被侵犯等尖锐的社会话题,同时这也让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而这在国内应该没有杂志会去触碰这些点。

另外,欧美时尚摄影风格相对于国内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态势,更加包容的风格多样性致使选择不同风格的摄影师也都能够接到相应的工作,生存下去。但是国内的時尚摄影现阶段却比较容易跟风,这不仅仅是摄影师选择的问题,还包括了品牌方需求的原因,最近流行什么风格,相应地就会涌现出很多类似的拍摄的需求。除此之外,我发觉大众层面对于图片风格普遍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对于“美”的认知也有差别,国内的审美更趋向于“完美的脸”,比如说在人像后期上,欧美的摄影师可能会更多地保留模特的瑕疵,例如不完美的身材和代表岁月的皱纹。

时尚摄影总是会和消费文化挂钩,甚至会引导消费,你作为时尚摄影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塑造时尚影像时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A:如果要把这件事情上升到一个行业属性或者说职业属性的话,其实不仅仅是摄影,我们身边任何和影像相关的,甚至是广告、电影等整个影像相关的产业,都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众的消费文化。从我个人出发点,我仅仅是希望去记录和呈现我觉得美好的东西。我不会去夸大,特别是我自己的影像风格,我会尽量在保留影像真实性的情况下去最大化地还原事物本身的美感。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时尚摄影师都是以男性为主,男性塑造的时尚影像,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塑造通常带有强烈的男性视角,作为女性时尚摄影师,你觉得在男女视角上有什么差异?

A:我不是很希望从一个特别绝对的男性或女性的视角来谈论这个区别,因为其实即使是女性摄影师,她们的风格也千差万别,同时,男性摄影师的风格也可以或阴柔,或阳刚。我更愿意从个体对个体之间的差别去分析,我只能说我自己作为一名女性摄影师,我的风格就代表着我的性格,我比较希望以一个自然、细腻、温和的方式去呈现作品,这也是我自己日常处事的风格,它也完全呈现在我的影像作品上。

猜你喜欢
时尚摄影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创作随笔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