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与未来之间

2019-03-25 05:36本刊编辑部
大众摄影 2019年3期
关键词:孟加拉社交摄影

本刊编辑部

赫尔穆特· 格恩舍伊姆(Helmut Gernsheim)曾经在《创造性摄影》中说:“摄影是世界各地都明白的‘语言,沟通所有民族和文化,它真实地反映生活和事件,它说明政治和社会情况……。” 变革的时代,摄影是一个颇具魅力的领域。近些年东南亚、南亚成为越来越多摄影人首选的拍摄“圣地”。这种现象导致旅游纪念照式的影像随之泛滥,并在社交网络上无休止传播。这些影像是否真实可信?是否客观地映射了社会、人民的精神状态?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在观看照片时思考。

基于此,本期专题通过介绍容易被忽略的“身边”摄影节,并呈现与之相关的部分作品,以旁观者的角度带领读者冷静观察、重新思考,试图找到一种全新的观看、认知方式,开启一扇新窗。

专题中提及的摄影师普遍年轻化,作品结合当代艺术概念,注重主观和多元化表达,并围绕种族、身份、全球化经济、本土文化等问题进行自我思考。这些实验中的影像样态及其丰富,来自新加坡的Norah Lea、马来西亚的Alvin Lau、印度的SutirthaChatterjee以及孟加拉攝影师Mahtab Nafis的作品,通过观看自我、审视自身经历,以及对家庭影像的重新思考等方式进行再呈现,探究了种族、身份认同等共同面对的问题。马来西亚的Eiffel Chong、孟加拉的Hadi Uddin、 泰国的Chanipa Temprom、新加坡的刘颖、孟加拉的Farhad Rahman,以及来自印度尼西亚的Rony Zakaria,他们试图尝试重塑摄影,探究文化与社会话题之间的关系,让影像成为他们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手段。

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地域的特定性逐渐被淡化。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摄影师作品中的表达变得主观的同时,也更加趋同。在撰写本期专题的过程中,我们试图通过个案的解读,寻找到有别于欧洲的“亚洲特殊视角”。毋庸置疑,面对西方影像为中心的国际舞台,东南亚、南亚“新一代”摄影师在努力寻找自我表达方式的同时,更加强调“融会贯通”。在作品中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表达等差异得以弥补与融合,并回归到更为广泛的对生命、人、社会的价值思考中。

猜你喜欢
孟加拉社交摄影
社交之城
孟加拉允许贸易商进口70万吨大米
洪涝造成孟加拉损失25.4万吨大米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泥石流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