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芹 李璐燕 和晶 俞群俊 陆烨
摘 要:通过对某市6家三甲医院医保人员配置现状的调查发现,某市三甲医院医保从业人员具有高层次人才缺乏、职称偏低、专业性不强等特点。因此,提出三条建议,即调整学历层次,改善激励机制;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共同培养岗位需求的医保人才;加大对医保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关键词:三甲医院;医保从业人员;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3;F8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5-0069-02
国家各项医保政策的相继出台,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项改革。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参保人员覆盖面不断扩大,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社会保障带了的更多好处,同时也对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水平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人员是联结医院和医保中心的桥梁与纽带,是执行好、落实好国家医保政策的关键,因此,本文通过对某市三甲医院医保管理从业人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完善医院医保管理体系提供一定参考,让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更好服务于参保就医人员。
一、方法与资料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市基本医疗保险6家定点三甲医院进行调查,其中,综合性医院5家,专科医院1家。主要调查医院医保办设置、人员年龄结构、人员学历结构、人员职称结构和人员从业背景等内容。对抽取的某市基本医疗保险6家定点三甲医院总共57名医保工作人员发放问卷57份,回收有效问卷57份,问卷回收率为100%。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在调查的6家某市三甲医院中均设立了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且都为独立设置部门。其中,有2家名称为医保科,有2家名称为医疗保险办公室,2家名称为医保办公室,负责人都设有主任一职。6家三甲医院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总人数人为57人,最多的医保从业人员为15人,最少的为7人,平均9.5人。
(一)年龄结构
有专家指出,从业人员的合理年龄分布应该是29岁及以下、30~39岁、40~49岁、50岁及以上这4个年龄段所占比例应各为25%,老(50岁及以上)、中(30~49岁)、青(29岁及以下)三个年龄段所占比例应接近1:2:1,这样才会防止某一年龄段出现人员集中和断层现象导致人员的青黄不接。所以,合理的人员年龄分布应有一定的梯度,以便实现新老交替的平稳过渡。从某市三甲医院调查的医保从业人员年龄分布来看,29岁及以下、30~39岁、40~49岁和50岁及以上这4个年龄段所占比例分别为26.32%、29.82%、21.05%和22.81%,各年龄段都在25%左右,形成一定梯度,且老、中、青三个年龄段所占比例应接近1:2:1,呈正态分布。总体来看,某市三甲医院医保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分布合理。
(二)学历结构
从本次调查的三甲医院医保从业人员学历构成情况来看,中专学历为12人,占被调查人员的21.05%;大专学历为13人,占被调查人员的22.81%;本科学历为29人,占被调查人员的50.88%,占比最大;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为3人,占被调查人员的5.26%,占比最小。对于三甲医院来说,有43.86%的医疗保险管理人员未达到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相对偏少,总体学历构成不高,缺少高层次人才。
(三)职称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尚未评定职称的人员23人,占整个被调查人员的40.35%;初级职称14人,占被调查人员的24.56%;中级职称16人,占被调查人员的28.07%;副高级职称3人,占被调查人员的5.26%;正高级职称1人,占被调查人员的1.75%。总体来看,中级职称及以下的人员共占被调查人员的92.99%,其中初级职称和未评定职称人员共占被调查人员的64.91%。职称比例不协调、职称偏低,且有很大一部分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未评定相应职称。
目前医保管理系列中并没有属于其自身相應的一个固定职称评聘体系,相关人员的职称评定体系尚不完善,许多医保工作人员没有相关专业职称。在问卷“工作中您所期望的激励因素依次为哪些?”一项中,80%的被调查人员期望的激励因素位居首位的是“评定职称”。医院医保部门是医院各部门的枢纽,它涉及到医院的医疗、物价、收费、财务、信息等部门,医保从业人员自身的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多数人员面临无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途径,晋升无门必然会对医院医保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不利于医疗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从业背景
被调查的三甲医院医保从业人员专业背景构成为:护士17人,占比为29.82%;财务13人,占比为22.81%;医疗保险8人,占比为14.04%;临床7人,占比为12.28%;卫生管理6人,占比为10.53%;其他专业5人,占比为8.77%;医技1人,占比为1.75%。医院医保从业人员专业构成中,较高的专业比例依次为:护士29.82%、财务22.81%,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仅占14.04%。总体来看,医保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岗位需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员较少。从本次调查中还看出,对于被调查的医疗保险管理人员回答“您认为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哪些?”这个问题时,回答依次为医疗保险学、医保政策解读、医学知识、人际沟通能力、财务管理、医院管理学、计算机知识、公文写作技能等。医保工作需要的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求医疗保险管理人员要懂医学、管理学、保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因此,应在医保工作岗位配置与之需求相适应的医疗保险管理专业人才。
(五)培训情况
对于相应的医疗保险培训和学习方面,57人被调查对象中,有27人表示在近三年参加过1~2次培训,占被调查人数的47.37%;近三年参加过3~4次培训的有1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8.07%;参加过5次以上培训的有1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4.56%。且71.92%的医保从业人员认为参加的相关医保培训和学习较少,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
三、结论与建议
(一)调整学历层次,改善激励机制
在被調查的医院医保办工作人员中,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共占被调查人员的43.86%,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仅3人,占被调查人员的5.26%,总体学历不高,缺少高层次人才。学历层次低,必然会对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的开展形成制约。建议应与教育部门协作,调整学历层次,增大研究生、本科生比例,增强专业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同时对现有人员加强知识培训。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被调查的医院医保从业人员中,无职称和初级职称人员较多,共占被调查人员的66.67%;高级职称占被调查人员的5.26%,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占被调查人员的1.75%。职称总体偏低。另外,被调查的医院医保工作人员对于“期望的激励因素”一项中,有80%的工作人员期望的激励因素为“评定职称”,位居首位。由于医院医保体系中没有自己专门的职称评定系统,使得许多医保管理人员不能顺利晋升,很多想评定职称的医院医保工作人员要么空等,要么转向其他系列的职称评定,从而影响到其工作主动性和上进心,阻碍了医疗保险管理人才的发展,这对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不利,造成医保工作的发展滞后。因此,应适当增加医院医保管理的岗位编制和相应调整职称评定标准,加快增设医保管理专业职称,优先考虑对医保管理岗位进行评定;建立适宜的职称晋升途径和继续教育途径,并铺以其他相应的激励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医院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医保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共同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医保人才
医院医保工作职能随着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其主要职能为咨询、登记、结算、宣传、培训、协调、审核、考核、医保网络管理等业务,可见,该项工作涉及社会保障学、保险学、社会学、医学、医疗管理学、伦理学、财务会计学、信息技术学等学科领域,从事医疗保险管理的人员要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量和相关技能培训,这需要高校专门的医疗保险专业来提供相应人才。
从医院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来看,部分人员以前从事财务工作,他们在医疗保险结算和账务方面有优势,但由于不具备医学知识,未接触过临床工作,对医保政策的解读能力相对会差一些;部分人员以前为医生、护士、医技等工作人员,他们熟悉医学和医院工作,对医保政策的精神能够理解掌握,但缺乏正规的专业培训,离岗位需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还有一定距离。不管是财务人员还是医务人员,都需要加强医疗保险和医院管理方面的专业教育。医疗保险专业的工作人员所占比例较小,只占16%,医院医保工作所需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过少将不利于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医疗保险政策的贯彻,医院必须注重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医保管理人才在岗位配置中相应的比例。建议对现有医保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工作和培训的同时,与高校的医疗保险专业及相应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师资、实验、图书和科研优势,发挥各大医院的实践教学优势,根据医保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优势互补来加强对医疗保险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加大对医保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从调查中看出,某市三甲医院医疗保险专业的工作人员所占比例较小,绝大部分医保从业人员是在不具备一定医疗保险专业知识背景下开始从事医保工作的,且大部分医保从业人员都有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来提高其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需求。但目前由于规范、系统的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医保工作人员仍然未能得到充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使得医保从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对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不利。因此,建议完善医保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机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例如,对医保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可通过一定的培训后进行考核,合格者取得相应任职资格证书,方可继续从事医疗保险工作。对已经具备医疗保险专业学历的人员和已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也应规定每年定期要进行一定培训,并制定考核评估体系。还可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医保主题讲座、进行学术研讨交流、举办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来方便医保人员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