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农民利益观的逻辑理路与当代价值

2019-03-25 16:29:19郑兴明
关键词:利益观利益总书记

赵 敏, 郑兴明

(1.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郑重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振兴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为广大农民群众绘制了一幅美好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利益的认识上升到了更高层次,由注重满足农民基本物质需求向促进农民个体身心发展转变,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进程,实现农民个体平等的发展权,提升农民心理、精神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使农民拥有了更多出彩的机会。这彰显了深刻的人文关怀,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全面发展。

一、习近平农民利益观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民利益观的继承与发展

农业劳动是农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忽视农业的重要性,势必会损害农民利益。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生存发展的高度论述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在他们看来,“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农业劳动满足了人类基本的生理需要,为人类从事其他生产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证。而列宁则认为农业是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无论是巩固政权还是发展国民经济,都应该大力发展农业。他指出:“一切政治问题就都集中到了一个方面,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提高农业生产率……没有这些,工农群众的生活就不可能有保障。”[2]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活于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他们十分强调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以争取让农民加入到革命队伍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为了保护农民土地权益,需将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只有“首先把他们的主要劳动对象即土地本身从大农民和更大的封建主私人占有中夺取过来,而变作社会财产并由农业工人的合作团体共同耕种时,他们才能摆脱贫困”[3],才能摆脱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家对农民的剥削。农民阶级由于其固有的弱点,不能自己代表自己,需要别的阶级来代表自己,而这个阶级就是工人阶级,工农阶级是同盟军的关系。列宁认为具有共同利益的工农联盟使得“党团结得像一个人,坚定地捍卫着苏维埃政权,捍卫着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首先是工人和贫苦农民的利益”[4]。为了维护农民利益,列宁果断终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合作制的形式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协调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维护了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共同利益。

习近平农民利益观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民利益观的合理内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处于阶级斗争中的农民具有软弱性、保守性,主张维护农民利益的出发点在于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斗争。与之不同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农业基础性地位,把维护好农民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归宿,把农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农民利益观更加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强调要促进农民在物质、政治、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发挥其积极进取精神,让农民群众成为自我利益的代表者,为自己发声。

(二)历史逻辑: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维护农民利益实践经验的借鉴

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群众始终保持着血肉联系,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维护好农民利益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毛泽东同志把土地看作农民利益的核心。认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解决了土地问题也就赢得了农民”[5]。他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以满足不同阶层农民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夙愿。毛泽东同志提出农业要和工业并举,主张建立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有序的发展格局。此外,毛泽东同志十分注重对农民物质利益的保障,强调必须要处理好国家与农民利益的分配问题。他曾经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6]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力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邓小平同志认为“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农业合作化集体劳动模式超越了当前生产力的要求,他充分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自主经营的形式,并要求在全国推广开来。同时,邓小平同志更加注重农民政治利益的保障,提出了村民自治制度。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积极治理农村“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摊派”的三乱行为,减轻农民负担。同时,江泽民同志继承了邓小平同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更加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胡锦涛同志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实行“多予少取”的方针,积极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在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种粮负担;同时,增加财政支出,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可见,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都非常注重保障农民的利益。通过几代领导集体的实践,党中央对农民利益内涵的认识也日趋丰富,对农民利益的保障已由物质利益领域延伸到政治、文化、社会领域。这些都为新时代习近平农民利益观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虽然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用各种手段保护农民利益,但就总体而言,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农业农村依然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短板。由此,习总书记在提高对“三农”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强调要转变农村扶持方式,更加注重从农村内部下功夫,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进程,不断提升农村“造血”能力,增强其发展内生动力。与此同时,习总书记进一步拓展农民利益的保护领域,将农民利益观内涵延伸到生态领域,把农民生态权益保障上升到了新高度,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全面深化对农民利益的保障。

(三)现实逻辑:对主客观条件变化的回应

改革开放40年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得以迅速提升。据统计,我国GDP总量从1978的3 645亿元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年上升10万亿元,截至2017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达827 122亿元,与1978年相比,我国经济总量增加了266倍[7]。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政治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党的建设更加成熟,这些都为新时代农民利益观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增收难的困境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央领导集体必须用新思维、新方法来解决“三农”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农民已经摆脱了饥饿生死线,解决了温饱问题,步入了总体小康社会。在生存性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农民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需求的满足。与此同时,伴随着农民群体的分化,利益需求也更加多元化。这就在主观上要求党中央必须以满足农民多元需求为目标导向,切实保障农民的各方面利益。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察觉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因而,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的新观点与新要求,以尊重农民权益、满足农民利益诉求为价值旨归,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

二、习近平农民利益观的逻辑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让农业成为一个有奔头的产业,要让农民成为一种有体面的职业。”[8]国家的富强已然与农业农村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强农业、富农民、惠农村,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农民利益观的基本逻辑框架。

(一)重视农业基础性地位,强调科技强农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投入产出比低,对地方财政增长贡献小,诱使部分唯GDP论的地方政府牺牲大量良田来换取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高财政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重申了农业基础性地位:“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9]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小,解决好13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居安思危,强调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决不能买饭吃、讨饭吃”[10]。因此,农业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动摇的。

农业基础性地位的巩固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科技创新决定着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能够扭转传统农业以人力劳动和畜力耕作为主、以自然恩赐为基础的落后状态,在解放农民双手的同时提升农业生产率。没有科技为支撑,农业就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习总书记为了解决这个短板问题,提升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11],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科技兴农战略的推行离不开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农民文化水平低、经营观念落后也是造成我国农业落后的因素之一。习近平同志以科技兴农为契机,更加强调农民素质的提升,要求培育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离城返乡,从事农业经营,保证农业生产后继有人。

(二)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业富农

土地是农民利益的核心。农民土地权益维护得好,农村就会有活力,农民就会有干劲。党中央始终以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突破口,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农民土地权益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满足了农民诉求。邓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继续解放思想,充分肯定家庭承包责任制,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农业“两个飞跃”中的第一个飞跃已经实现,而第二个飞跃中所提到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则是正在进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先后提出“三权分置”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力求通过制度变革,增加农民的经营性、财产性收入。习总书记指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的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12]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实现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既坚持了集体所有制,又赋予农民土地经营权,加速了土地流转进程,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保障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同时,更加注重给农民创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党中央积极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13]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改革步伐,解决好所有权主体虚置、产权边界模糊等制度性缺陷问题,建立农村现代集体产权制度。

农村土地变革与我国农村产业振兴相得益彰。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加快了土地要素流动,放活了农村集体经济,提升了农村发展活力,为农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在土地制度变革与农村“三产融合”产业振兴的合力下,农村的市场化导向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推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重视扶贫惠农

相比于城市发展,农村资源禀赋优势极低,农业的天然弱质性致使农村的发展较为落后。与此同时,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农民所能享受到的社会公共服务明显滞后于城市。面对城乡二元结构困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破解制度性难题,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习近平同志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五化”,即“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14]。改革开放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应该把农民群众纳进来,赋予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要不断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社会保障福利,解决好农民教育问题,实现“身份—待遇—权利”均等化。推进均等化进程,就是要求工作重心不断下移,资源不断下沉,权力不断下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引导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民的生态权益和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是实现城乡居民权益均等化的主要内容。农村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损害农民的长远利益为代价。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5]农村的生态环境关系到农民的直接利益和现实利益,是民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以对农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留下农村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使农民身心愉悦、安居乐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了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16],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要看大多数农民收入是否得到提高。当然,农民的贫困,不仅在于物质贫困,更在于精神贫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不仅要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使其摆脱物质上的贫困,更要注重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使其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在推进城乡居民权益均等化的进程中,农民既感受到了党中央扶贫惠农政策的力度,又体会到了惠农政策的温度。农村与城市逐步接轨、农民与市民逐步接轨,拥有的权利也越来越多,政治、文化权益得到了尊重发展,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农民的居住环境有了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很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这不仅提升了农民个体的获得感,也使每个农民都拥有了出彩的机会。

三、习近平农民利益观的当代价值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农民利益观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民利益观为源,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实践经验为根,结合我国时代要求,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向前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习近平农民利益观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的新境界。习近平农民利益观突破了以往马克思主义者对农民利益的认识,将马克思主义者农民利益观理论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进一步延伸到生态领域,丰富了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从这五大领域进一步对农民生存权、发展权的内涵进行了深化。坚持农业基础性地位,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保障了农民生存安全;发展农村产业,推进城乡居民权益均等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民的财产性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土地权益得到了实现;完善乡村治理,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了尊重;注重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农村精神文化脱贫,使农民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坚持尊重自然,保持农村的原生态,让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民的生态权益得到了有效实现。

习近平农民利益观以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各个方面满足农民的利益需求,保障好农民的生存、发展权利,有效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的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

(二)尊重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农村事业的主要建设者,也是自我利益的维护者。农村发展状况如何,农民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只有农民自己最清楚。

首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上,努力实现最广大农民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7]习近平农民利益观更加关注农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地位,为农民生活、发展提供了保障,激发了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强调在改革中不能触碰农民的利益红线,特别对现行的土地改革进行了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18]。其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做出的自主选择,“让民做主”而不是“为民做主”,不能强迫农民接受,也不能一刀切。最后,习近平总书记为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提出要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对民族聚居区农民、贫困地区农民的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事业建设的主力军。

(三)创新了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思路,跳出“三农”抓“三农”,采取一系列新举措,有效地推进了农村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19],这有效地突破了原有的“以城带乡”路径。

关于城乡关系,党中央历届领导集体都有深刻论述。江泽民同志提出“两个趋向”论断,认为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趋向反哺农业。胡锦涛同志认为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和力量,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向农业、农村倾斜,依靠工业的反哺和农业的支持”[2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设计高度使农村摆脱了以往的附属地位,为构建更加和谐的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党中央更加注重从农村内部激发潜力,实现农村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创新了农民利益保障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振兴农村产业,积极在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独特的生态文化优势开展乡村旅游业,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由传统种植农业向集生产、加工、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了农业优化升级。此外,中央惠民政策不断,财政支持不减,内外联动,双轮驱动。农村优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不仅增强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对农民利益的保障有了质的飞跃,这都有力地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幸福度。

猜你喜欢
利益观利益总书记
列宁教育强国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利益观教育路径的启示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毛泽东思想利益观的历史进程、核心内容和未来进路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习总书记“下团组”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13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总书记的告诚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