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意识、社会经济地位与女性阶层认同
——基于CGSS 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9-06-05 08:34:02郑逸芳许佳贤罗晓芳
关键词:阶层变量意识

吴 婧,郑逸芳,许佳贤,罗晓芳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在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重背景下,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日趋成熟,社会差别和阶层分化现象也日益凸显[1],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总体正朝着有利于女性的方向发展[2]。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超过100万人,占比50.6%,本专科女生1 416万人,占比52.5%[3];且在女性劳动参与率方面,2014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高达64%,与世界女性劳动参与率平均水平50.3%相比,高出约14个百分点[4]。可见,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5]。但女性的客观社会地位并不能完全代表其主观阶层认同。尤其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女性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观因素也有显著影响,应紧扣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着重于分析性别意识和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的影响及其城乡差异,以便为进一步推进性别平等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研究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阶层认同的权威性定义多参照杰克曼夫妇的观点,认为阶层认同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位置的感知[6]。国内外关于阶层认同的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含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且主要集中在个体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方面。既有文献侧重于从个体特征、结构性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研究个体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1)个体特征方面。何小红研究城乡居民阶层认同,分析指出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生活所在地、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个体对其自身的阶层认同[7]。(2)结构性因素方面。王春光、胡荣等研究群体阶层认同与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指出以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等为表征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变量与主观阶层认同呈正向相关关系[8-9];李飞研究城镇居民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城乡户籍身份、区域差别和单位级别等因素对城镇居民的阶层认同有直接影响[10]。(3)社会环境方面。许琪等研究中国已婚女性的阶层认同,分析指出当代女性独立阶层认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影响[2]。

国内有关阶层认同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1)研究对象针对女性群体偏少。既有研究多集中于研究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农民工阶层、青年阶层,较少针对女性群体阶层认同的实证研究。张海东等在研究住房与城市居民阶层认同时指出,以住房为代表的基于财富的阶层认同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基于职业的阶层认同[11];陆益龙研究乡村居民的阶层认同时,指出个体阶层认同更多地是客观结构性特征的反映[12];赵晔琴等在研究农民工的住房消费与阶层认同时,指出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13];侯志阳等在研究城乡青年阶层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时指出,农村青年的阶层认同水平低于城市青年[14]。(2)忽视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既有研究对可能影响女性阶层认同的传统性别文化重视不足。Baxter研究指出女性对自身阶层认同的感知实质上会受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性别观念的开放性和女性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影响[15]。(3)较少从动态视角探讨女性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既有研究侧重于从静态视角研究阶层认同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主要关注性别、年龄、户籍、是否党员、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客观指标对个体阶层认同的影响,较少从动态视角探讨个体与自身过去以及参照群体的经济收入差距对个体阶层认同的影响[1]。Goodman等认为个体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感知评价相对于客观指标更能动态地反映相关群体的阶层感知[16]。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利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数据来研究性别意识和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推进性别平等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研究假设

1.性别意识与女性阶层认同。性别意识作为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制度安排和经济文化长期发展积淀的结果,是反映女性阶层地位的重要指标[17],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识别两性关系中的不平等[18]。总体来看,中国的社会性别观念在不断现代化、民主化的同时,依旧存在复归传统的趋势[19],如“男主外,女主内”“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观念依旧存在且影响深远[19]。而随着中国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快速提升,基于性别视角验证传统性别观念是否存在于现代社会的社会分层中,不仅有助于扩展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和应用范围,还有助于更加客观地判断女性高劳动参与率下中国的性别平等现状。基于此提出假设H1:女性传统性别意识越强,其对自身的阶层认同越低。

2.社会经济地位与女性阶层认同。阶层认同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客观阶层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之间的关系。默顿的相对剥夺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将自身当下状况与自身过去某一阶段进行纵向对比或者与身边个体、群体进行横向对比,一旦出现对比差距,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对自身作出消极评价[20]。国内部分研究证实以教育、职业、收入等为表征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主观阶层认同存在一定影响,但对影响强度大小的看法则存在不同。胡荣等研究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发现人们对客观地位差异的直接体验和认知相对于教育、职业、收入等客观因素更能影响人们的阶层自我评价,这种差异缘于人的自我期待以及与其他个体、群体的比较[1]。基于此提出假设H2:女性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其对自身的阶层认同越高。

二、数据来源、变量设置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CGSS 2015。CGSS采用多阶多层概率抽样方法,涵盖个人、家庭、社区与社会多个层次,旨在探索社会变迁的趋势,其数据是国内公认的较为权威的微观调查数据。基于本研究的实际需要,从CGSS 2015有效问卷中剔除无效值和缺失值后,获得女性有效样本数据5 391份。

(二)变量设置

根据研究目的将变量分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各变量的赋值和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各变量的赋值和描述性统计

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女性阶层认同。女性阶层认同根据女性对自身阶层地位的主观评价来衡量,通过“您认为您自己目前在哪个等级上”来测量,选项分为下层、中层、上层,依次赋值为1、2、3。其中,下层为1~3分、中层为4~7分,上层为8~10分,分值越高代表女性对自身阶层地位的主观评价越高。女性阶层认同的均值为1.768,标准差为0.473,表明女性阶层认同整体偏低,大部分女性将自己归入中层和下层。

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性别意识和社会经济地位。(1)性别意识方面。本研究基于学界的相关研究选取性别分工意识、两性能力认知、婚姻嫁娶意识、就业性别歧视、家务分配意识作为性别意识的代理变量。其中,性别分工意识通过对“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的认同度来测量,两性能力认知通过对“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的认同度来测量,婚姻嫁娶意识通过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认同度来测量,就业性别歧视通过对“在经济不景气时应该先解雇女性员工”的认同度来测量,选项均分为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无所谓同意不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且都依次赋值为1、2、3、4、5;家务分配意识通过对“夫妻应该均等分摊家务”的认同度来测量,选项分为完全同意、比较同意、无所谓同意不同意、比较不同意、完全不同意,依次赋值为1、2、3、4、5。上述5个代理变量的分值越高均代表女性传统性别意识越强。其中,性别分工意识的均值为3.301,表明多数女性比较同意“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两性能力认知的均值为2.964,表明多数女性在“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上持中立意见;婚姻嫁娶意识的均值为3.147,表明多数女性比较同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就业性别歧视的均值为2.158,表明多数女性比较不同意“在经济不景气时应该先解雇女性员工”;家务分配意识的均值为2.108,表明多数女性比较同意“夫妻应该均等分摊家务”。(2)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来衡量。其中,横向对比通过对“与同龄人相比,您认为您本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判断来测量,选项分为较低、差不多、较高,依次赋值为1、2、3;纵向对比通过对“与3年前相比,您认为您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升降判断来测量,选项分为降低、差不多、升高,依次赋值为1、2、3。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的分值越高均代表女性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其中,横向对比的均值为1.708,表明多数女性认为与同龄人相比,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纵向对比的均值为2.242,表明多数女性认为与3年前相比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升高。

3.控制变量。控制变量主要是影响女性阶层认同的个体特征因素,包括年龄、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工作状况、户籍类型、地域类型、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等9个变量。其中,年龄为连续变量,选取被调查者受访时的实际年龄;受教育年限为连续变量,选取被调查者的受教育年限;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工作状况、户籍类型、地域类型、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均以定类变量的形式加入模型。据统计,样本的分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其中,年龄的均值为49.897岁,标准差为16.763,表明被调查女性具有较大的年龄差异;政治面貌的均值为0.111,表明多数被调查女性是普通群众;婚姻状况的均值为0.779,表明多数被调查女性为已婚;受教育年限的均值为8.065年,表明被调查女性的受教育年限较低,多数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工作状况的均值为0.502,表明被调查女性有工作与无工作人数基本相当;户籍类型的均值为0.365,表明多数被调查女性为农业户口;地域类型的均值为0.384,表明多数被调查女性位于内陆地区;健康状况的均值为0.584,表明多数被调查女性身体健康;家庭经济状况的均值为0.630,表明多数被调查女性家庭经济高于平均水平。

(三)模型构建

在回归分析中,有序概率模型(包括有序Probit、有序Logit模型)常被用在因变量为有序多类变量的情形下。本研究采用有序Logit模型来考察性别意识、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的影响。在有序Logit模型里,女性阶层认同是一个主观变量,因而引入一个不可以直接观测的潜在女性阶层认同变量,表达式如下:

Yi*=βXi+εi

(1)

其中,Yi*表示潜在女性阶层认同,Xi(i=1,2,…,n)表示影响女性阶层认同的各个变量,β表示待估参数,εi表示随机扰动项。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Yi*与可观测变量Y的对应关系如下:

(2)

其中,实际观测到的女性阶层认同为Y,取值为1、2、3,分别表示下层、中层、上层;μ1、μ2为切割点,均为待估参数,且μ1<μ2。

既有研究表明,不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还是有序Logit模型,均不会对变量系数的方向和变量的显著性产生显著影响,因而,基于有序Logit模型估计结果可靠性、稳健性的考虑,从计量方法上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有序Logit回归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各变量表现出的统计显著性均无明显差异,进一步验证了性别意识、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的影响比较稳健。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运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在估计模型之前,对各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均值为1.370,各变量间的方差膨胀因子均远小于10,因此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一)性别意识、社会经济地位与女性阶层认同

在性别意识、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影响的主效应分析(表2)中,模型1、模型2、模型3为有序Logit模型拟合得到的回归结果,模型4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得到的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是仅有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年龄、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户籍类型、地域类型、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均显著正向影响女性阶层认同,工作状况则未表现出明显的统计显著性。

表2 性别意识、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影响的主效应分析

注:1)*、**和***分别表示各变量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2)标准误为稳健标准误;3)模型1中的“-”表示未使用性别意识、社会经济地位进行有序Logit回归,模型2中的“-”表示未使用社会经济地位进行有序Logit回归,常数项中的“-”表示不存在此值

1.性别意识与女性阶层认同。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性别意识后得到的回归分析结果。其中,性别分工意识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女性阶层认同,即女性越同意“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其对自身的阶层认同越高,这主要是缘于不平等的传统性别意识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女性相对于提高自身实力而言更容易基于男性事业价值的提升而提高自身的阶层认同水平;婚姻嫁娶意识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女性阶层认同,即女性婚姻嫁娶意识越偏向传统,其对自身的阶层认同越低,这主要是缘于竞争性人才市场对性别选择的苛刻和模式化导致女性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被迫转变自我价值追求的取向,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寄托于婚姻,复归“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传统;就业性别歧视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女性阶层认同,即女性越存在就业性别歧视,其对自身的阶层认同越高,这与假设H1有部分不符。两性能力认知和家务分配意识对女性阶层认同的影响均不显著。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假设H1部分得到验证。

2.社会经济地位与女性阶层认同。模型3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社会经济地位后得到的回归分析结果。其中,社会经济地位的2个操作化指标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女性阶层认同,且调整后的R2为14.3%,其总体解释力相较于模型2有所提升。这主要是缘于:一方面,受贫富差距和相对贫困影响,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多地偏向于物质金钱,家庭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女性社会经济地位,从而直接影响了女性对自身阶层认同的感知;另一方面,当个体在与周围他人或与自己过去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时,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这种主观感受会直接影响女性对自身阶层认同的感知。因此,假设H2得到验证。

(二)性别意识、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影响的城乡差异

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分割的重要特征,户籍类型会造成不同群体间的资源禀赋、生活方式和社会态度存在差异,显著影响群体的阶层认同。本研究进一步根据户籍类型,对女性阶层认同进行分样本回归分析(表3),研究发现性别意识对女性阶层认同影响的城乡差异显著,而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影响的城乡差异不显著。

1.性别意识对女性阶层认同影响的城乡差异显著。性别分工意识对农村女性的阶层认同影响不显著,但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女性的阶层认同,这主要是缘于城镇女性相对于农村女性在生活保障上更有优势,更有可能基于男性的身份和事业等来提升其对自身的阶层认同;两性能力认知对农村女性的阶层认同影响不显著,但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城镇女性的阶层认同,这主要是缘于城镇女性相对于农村女性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影响更显著,在就业和职业晋升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更容易表现出防御、安逸、退缩的心理趋向,进而弱化其对自身的阶层认同;就业性别歧视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女性的阶层认同,但对城镇女性的阶层认同影响不显著,这主要是缘于农村女性受传统男权文化、女性亚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更容易对女性自身能力作出较低评价,从而产生较低的阶层认同感;婚姻嫁娶意识和家务分配意识对农村女性和城镇女性的阶层认同影响均不显著。

表3 性别意识、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影响的城乡差异

注:1)**和***分别表示各变量在5%和1%的水平上显著;2)标准误为稳健标准误;3)模拟拟合中引入的控制变量与表2一致;4)N表示样本数

2.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影响的城乡差异不显著。无论是横向社会经济地位对比,还是纵向社会经济地位对比,社会经济地位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女性和城镇女性的阶层认同,进一步验证了假设H2。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本研究基于CGSS 2015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性别意识、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的影响及其城乡差异,得出以下结论。

1.性别意识整体上显著影响女性阶层认同。性别分工意识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女性阶层认同;婚姻嫁娶意识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女性阶层认同;就业性别歧视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女性阶层认同;两性能力认知和家务分配意识对女性阶层认同的影响均不显著。

2.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正向影响女性阶层认同。社会经济地位的2个表征变量,即社会经济地位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女性阶层认同。

3.性别意识对女性阶层认同影响的城乡差异显著。性别分工意识和两性能力认知对农村女性的阶层认同影响均不显著,但均显著影响城镇女性的阶层认同;就业性别歧视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女性的阶层认同,但对城镇女性的阶层认同影响不显著;婚姻嫁娶意识和家务分配意识对农村女性和城镇女性的阶层认同影响均不显著。

4.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影响的城乡差异不显著。无论是横向社会经济地位对比,还是纵向社会经济地位对比,社会经济地位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女性和城镇女性的阶层认同。

(二)对策

女性阶层认同受性别意识和社会经济地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应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女性素养以夯实女性的能力基础、强化权利意识以推进性别平等常态化,以便不断促进女性阶层认同的提升。

1.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受传统性别文化偏见影响,不平等的性别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且影响深远,推进性别平等应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1)落实男女平等就业权。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落实到女性平等就业权的保障中,在立法中进一步落实同工同酬与女性劳动的相关特殊权益,并将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条款纳入劳动合同,以在劳动就业、卫生保健等方面增强对女性的相关保障。(2)完善司法救济机制。通过逐步完善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针对男女平等就业权的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加强对男女平等就业权的司法保护;同时,坚决依法处理实践中存在的侵犯妇女劳动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相关女性的司法救济,有效保障女性的合法劳动权益。

2.提升女性素养,夯实女性的能力基础。女性在就业和创业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很大程度上缘于其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应进一步提升女性素养以夯实女性的能力基础。(1)强化女性技能培训。在普及义务教育和保障女性受教育权利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发展和强化女性技能培训。相关单位应加大对女性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和执行力度,可充分利用针对女性群体提供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给予一系列资金和技术支持,广泛开展家政服务、缝纫、干洗、电脑操作等技术培训,以有效提高女性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从而增强女性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促进女性多元就业。(2)提升女性科学文化素养。通过积极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展览活动、群众性的移风易俗活动等,不断更新女性的观念,激发女性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在提升女性科学文化素养中的责任与义务,将科学、技术与女性日常生活紧密连接起来,特别是将科学、技术与女性所熟知的饮食、家居、健康、卫生、家庭照料、子女教育等相结合,帮助女性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以不断提升女性的科学文化素养。

3.强化权利意识,推进性别平等常态化。女性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重要力量,应正视女性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强化权利意识以推进性别平等常态化。(1)强化性别平等意识的宣传和引导。一方面,通过强化对女性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在充分体现女性合理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女性的话语权,以充分保障女性在政治参与、经济发展、社会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与男性共同参与、平等竞争、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强化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加大对与女性相关的先进事迹、先进思想的传播报道,正面宣传女性在家庭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对损害女性权益企业的曝光和监督,为女性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2)强化女性的权利保障意识。 一方面,政府应切实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落实到女性教育、经济、法律、环境、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确保男女平等享受社会资源和享有发展机会的权利,将法律上的平等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女性应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权利保障意识,认真学法、知法、用法,在创业、择业、就业过程中积极主动合理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阶层变量意识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00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英语文摘(2019年7期)2019-09-23 02:23:24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