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霏
《财务管理》课程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理论和公式,单纯的理论学习难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面对大量的公式和计算时产生恐惧感,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多下功夫,在繁多的教学内容中组织好知识架构,帮学生把握知识脉络,提高教学效率。“专题化”教学能够建立清晰的教学思路,以资金流动关注企业财务决策,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每个专题都有大量的知识案例作为补充,提升教学质量。
“专题化”教学以提出与专题有关的专业问题为起点,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学习和课堂小组讨论,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之后分组答辩,教师点评后学生课后独立总结。专题化教学更注重学习过程,所以需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做一定的调整。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很大改进,第一,传统教学更注重课堂时间的学习,课下学生不愿意预习和复习,但是专业课仅依靠课堂学习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下做很多工作。“专题化”教学的每个专题都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为了解答问题,他们会主动搜集大量的资料案例,翻阅大量书籍。第二,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认真地学习教师上课的知识讲解,有助于他们解答疑惑。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中不具备的特点,学生从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学习效果会有很大提升。第三,课堂加入了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团队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解答问题,提高了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并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总之,通过案例引入等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过在“专题化”教学推行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专题化教学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符合课程的特点,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第一,《财务管理》课程知识点丰富,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课程授课按照章节的划分,前后内容不够连贯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将课程内容按照各财务活动把企业内的资金流转过程专题化,更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展开,利于学生宏观把握知识脉络,形成理论体系。实施“专题化”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是一次考验,有助于师资力量的提升。第二,《财务管理》注重财务决策,需要接触实际案例锻炼实践操作能力,这是传统教学中的短板。专题化教学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汲取,态度上的转变会给学习效果带来很大提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加入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同伴合作讨论,对财务数据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未来实务操作更加得心应手。第三,“专题化”教学的教学方式更轻松,课堂不再是以教师讲课为核心,而是加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现场答辩等环节,增加了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组讨论过程中也能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好处,让学生更注重团队合作。
(一)科学设置专题。《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点较多,大多为理论和公式,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记忆。现有的传统教学由于课时安排,教学任务繁重。《财务管理》传统教材按照章节讲解,学生不容易产生连贯的思维和知识框架。专题化的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打破原有的章节界限和教学顺序,进行重新安排。专题的设置是实施“专题化”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科学地设置专题,将全书合理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不同模块,方便课堂讲解和学生理解。《财务管理》课程讲解的核心是按照企业资金的流向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决策,“专题”的设置就围绕这些财务活动展开。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是: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的营运和分配活动。按照这些财务活动进行财务决策,开展以下几个专题,如表1所示。
表1 《财务管理》课程专题设置
(二)不偏离教学大纲。在“专题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认真听课,会使用很多实践教学手段。在运用这些新颖教学方式的同时,要注意把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不偏离正常跑道。要在保证课堂内容被学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引导,引入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学大纲是教学过程中的“灯塔”,不能为了创新忽略了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在推行“专题化”教学改革之前,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严格执行教学进度,检验教学质量,保证正常教学秩序。
(三)建立适应“专题化”教学的考核机制。财务管理的“专题化”教学更注重过程参与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考核机制主要依靠期末试卷考察,这种考核方式不符合专题化教学的特点。学生在“专题化”教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关注实践和应用,如果考核形式是偏重理论知识记忆的试卷,会造成学生为了准备期末考试而忽略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达不到“专题化”教学改革的效果,所以传统的考核机制需要进行改革。考核机制应该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检验他们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除此之外,“专题化”教学的考核方式应该更注重过程考核,比如,关注学生小组讨论后的课堂答辩情况,通过课堂答辩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一)正确处理《财务管理》教材与专题设计的关系。专题设计是“专题化”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将知识恰当地整合形成数个专题。在设置专题之前,教师应该充分研究教学大纲,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扩充案例和课外知识,切忌抛开教材和大纲盲目改革。没有教学大纲的指导或者不按照教学大纲授课,都会导致教学偏离正常的轨道,不利于教学管理。所以“专题化”教学改革应该正确处理教材与专题设计之间的关系,将教材知识以专题的形式更加灵活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探索,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二)调动教师积极性投入“专题化”课程改革。“专题化”教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大工程,怎么把“专题化”教学应用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实践。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各种保障措施,比如,给予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经费支持,为课程改革团队教师在评优评先等考核中给予更多肯定等。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审中科研成果占有较大比重,容易出现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应让教师更关注教学与实践,才能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可能。教学改革是一项大工程,参与其中的院校和教师责任重大,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重视,鼓励他们投入更多精力在这项工作中,为人才培养铺路。
(三)团队教学实现优势互补。“专题化”教学改革需要更多的教师和学校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在改革过程中,既需要设置科学的专题,又需要查找大量企业案例,还要组织学生课堂时间,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他们掌握全方位的知识、技术、能力。所以这样大量的工作不可能靠一两个人去完成,而是应该建立“专题化”教学改革团队。团队教学可以组织教学单位中研究、授课特长相近的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每位教师可以在团队中发挥自身优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丰富教学案例和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减轻每个人的工作负担。总之,在教学团队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每个人都为教学改革建言献策,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早日达成教学目标。
(四)专题化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财务管理》的“专题化”教学改革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将课堂学习转化为实践经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引入实践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将一些与课程内容贴近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解决问题,逐渐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解决了传统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的问题。学生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也会做课后习题,但是一遇见实际案例,就会不知所措。这就是因为平时学习太过书面和理论,而不具备实践经验。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大多涉及企业机密,想要通过实习去获取类似经验也很难,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大多只能参与企业基础核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五)基于专题化教学改革改进成绩评价体系。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和督促学生学习,每门课都要有课程评价考核体系,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现代化教学方式,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专题化”教学更注重实践教学和过程教学,所以应该基于这些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评价考核方案。与传统教学更注重期末卷面成绩相比,改革后的课程评价成绩应该由多个部分组成。第一,“专题化”教学设置有课上、课下小组讨论,课堂答辩等环节,过程考核可以依此制定评分机制。为提升组内成员积极性,防止“搭便车”现象出现,评分机制应该细化到人。课堂答辩由小组得分、个人加分和组内互评几部分组成,这样学生在每次活动中都会自主参与,不会只依赖于个别组员。第二,过程考核还可以包括书面作业、到课情况等评价指标。第三,期末试卷也应该适当改革。在考试中,加入开放性的问答题或案例分析题,通过一系列考核方式的改革,督促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果,达到“专题化”教学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