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研究

2019-03-25 01:17:04谭忠艳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关东军伪满洲国伪军

谭忠艳

伪满洲国军的出现不仅是日本殖民者在统治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更是其“以华治华”政策的体现。后勤供应是伪满洲国军存在以及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为了控制伪满洲国军的后勤供应,同时强化对伪满洲国军的控制,伪满洲国行政系统中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解决军队的服装、给养、军械、医务等供应问题。

一、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管理机构

伪满洲国建立初期的伪军,主要是由投降于关东军的东北地方军阀部队组成,大约十四万人,对于规模如此庞大的伪军,关东军最初是通过顾问团进行控制,顾问团控制伪军的着眼点在于“防止士兵动摇,迫使伪军参加镇压抗日武装力量,将伪军逐步改造成为完全由日军控制的附庸军队”[1]189,同时在日本关东军的监控之下,建立了后勤机构。

伪军“建军”伊始,根据伪政权的官制,设立军政部,负责军队的编制、装备、作战警备、军队配置、教育训练等,伪满军政部下设参谋和军需两司,军需司负责军队的补给业务。下设3课,“经理课负责会计、预算、粮秣、被服等业务;兵器课负责兵器、弹药、器材保管与补充、马匹保管与补充、兽医等事项;舰政课负责江防舰队的舰艇补充、建造、修理及各种材料的补充”[2]184,其中兵器课下设兵器股和军马股,舰政课下设舰船修造股和水路图志股,经理课下设主计股、衣粮股和建筑股,军需司作为负责军队后勤补给的机构,其业务范围覆盖了后勤保障的大部分范围。另外,在参谋司总务课下设置了医务股,负责伪满军队的医务需要,设立了陆军被服厂和陆军军械场,作为参谋司和军需司的并列机构,并建立了奉天本厂、齐齐哈尔支厂、新京支厂,解决被服和军械的需要。

1932年,伪满军政部在日本关东军的监控之下进行了第二次整备,充实和调整了伪军的后勤机构,第一,在参谋司内设立了医务课,并下设卫生股和医事股,医务课由原来的属于总务课变成直属于参谋司,这一变化提升了医务工作在后勤体系中的地位;第二,军需司由原来的兵器课、舰政课和经理课调整为主计课、需品课、兵器课以及舰船课,新设的需品课包括了之前属于经理课的衣粮股,需品课的设立说明伪满政权对于伪满军队的后勤管理越来越细致,同时说明日本关东军对伪满军队的控制越来越严密。

1934年,伪军政部进行了第三次整备,裁撤了各省警备司令部,相继在奉天、吉林、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北安、通辽、海拉尔、密山成立了十个军管区,并建立了江上军,在各军管区内设立了兽医处、军医处、军械处和军需处。同时期,伪满军政部建立了陆军军需学校、陆军兽医学校、陆军卫生材料厂、军政部病院等。1942年,伪满中央机构进行改革,军政司下设军务、兵事、兵器、医务、兽医、主计、法务7个科,“兵器科负责整个伪满军的武器、弹药的制造、保管、补充等业务;医务科负责整个伪满军的卫生、医药供给及伪满军医院校的教育、人事行政等事宜;兽医科负责伪满军的军马补充、防疫及兽医学校的教育、人事、行政等”[2]436。1942年的伪满中央机构改革是伪政权进入临战状态的必然结果,伪满国军的后勤保障机构的调整将为战争服务的目的体现得更加明确。

总之,从伪满洲国军“建军”伊始,伪满政权体系内就建立了相应的后勤保障机构,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以及强化统治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伪满后勤机构的职责范围不断扩大、职能不断细化。对伪满洲国军后勤保障机构进行调整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于控制伪满洲国军,将其彻底变成日本军队的附庸,成为其强化殖民统治的工具。

二、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内容

伪满洲国军的后勤供应的内容包括服装、军械、给养、医务几个方面,其供应方式上虽然有伪满政府的拨款,但是更主要的在于对东北人民的掠夺。

1.服装

伪满洲国军的来源比较复杂,原东北军残部是主要兵源,日本浪人、日本预备军人勾结中国失意军人或惯匪头子,网罗土匪、兵痞和流氓是第二兵源,另外还有一些杂牌军。由于来源复杂,所以刚刚组建的伪满军队并没有统一的服装。1932年5月,伪军政部接收了日本关东军移交的原东北军奉天被服厂和皮革厂,改建成陆军被服厂,同年六月和七月分别接收了吉林被服厂支厂和齐齐哈尔被服支厂,开始生产服装用品。1932年底,伪满的被服厂基本完成了伪满洲国军的军装生产,使伪满国军统一了服装的样式和颜色,伪满洲国军的服装样式与日本军队的服装样式以及对应兵种的领章颜色都是一致的,为了区分在领章的形状上进行了设置,日军服装的领章形状为,伪满洲国军服装的领章形状为。1937年,伪满军政部对防寒服进行了改制,呢衣裤、单衣裤、防寒裤均改为马裤式,防寒帽改为布面绒帽耳,皮手套由山羊拔毛皮改为绵羊皮,皮袜子仍用狗皮,鞋由最初士兵自己购买的私人物品,改为统一配发帆布鞋,军官配发皮鞋。

在服装的供应方式方面,伪满军政部规定,“准尉以上人员的服装费用自付,初上任时要从薪饷中支付150元。军士以下人员的服装是固定的,每年3装,费用由政府拨给,每年每人40元”[3]409,一线士兵的服装大部分是棉织品,驻扎在城市的部队和宪兵的服装相对较好,逐渐改发绒线制品。被服的生产材料主要由伪满洲国的纺织和毛纺等“株式会社”供应,不足的部分从日本本土或者朝鲜等日本的殖民地国家进口。伪满洲国军的被服供应分为军士被服、兵用被服和官长用被服,并根据军人身高情况把服装分为1、2、3、4、5号,用于选择。伪满军队日常补充的模式为首先统计部队需要的服装,然后呈请军政部,军政部综合各部队的需要量,最后下达给各被服厂加工。另外,伪满军政部军需局在被服厂内专门设立专门的研究所,聘请专门人才,对被服装具进行研究改进,不断提升军用服装的实用性。

2.军械

伪满洲国成立初期,伪满洲国军军阀习气浓厚,私兵现象严重,军令政令不通。关东军为了控制、操纵伪满军队,向其提供军饷和武器装备,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接收奉天、吉林、黑龙江的军械厂,成立伪满的军械本厂,统一军械的置办、保管和补充,另外对伪满军队进行统一编制。

伪满军以旅为战略单位,混成旅分一号混成旅和二号混成旅,一号混成旅设甲种步兵团和乙种骑兵团各1个,外加1个山炮连,定员1723人,马773匹;二号混成旅设甲种步兵团1个和独立骑兵连、山炮连各1个,定员1511人,马340匹。步兵旅下设乙种步兵团2团,定员2377名,马227匹。骑兵旅分为一号骑兵旅和二号骑兵旅,一号骑兵旅下设甲种步兵团2团,骑炮兵连1连,定员1696人,马1629匹;二号骑兵旅下设乙种骑兵团2个,机枪连1连,定员1149人,马1108匹。伪满洲国军以团为基本的作战单位,步兵团分甲、乙两种建制,甲种团2营6个步兵连,机枪、迫击炮各1连,定员971人,马148匹;乙种步兵团下设3个营,每营3个连,外加机关枪、迫击炮各1连,定员1167人,马107匹。骑兵团分为甲、乙两种团,甲种团设4个骑兵连,外加机关枪、迫击炮各1连,定员738人,马752匹;乙种骑兵团设4个骑兵连,定员532人,马504匹①以上内容根据傅大中.伪满洲国军简史(中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02—204页整理.。

建制统一之后伪满军队的武器装备逐渐统一,伪满军政部设置了兵器课负责兵器、弹药、器材保管与补充以及马匹保管与补充等事项,在中央陆军军械厂下设置了奉天本厂、吉林支厂和齐齐哈尔支厂。以日本关东军为代表的日本殖民者对伪满军队的态度是利用和控制的原则,所以对其武器的保障是有一定范围的,虽然通过设置兵工厂等手段满足其在武器弹药方面的基本的需要,但是限制其对重武器的掌握。在《满洲国陆军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满洲国陆军之战斗兵种应以步兵和骑兵为主,编制及装备以足以完成其任务为限,不使之拥有坦克、重炮、飞机和瓦斯材料等”[4]360,这一规定充分说明了日本殖民者对于伪满洲国军利用的目的以及防止出现私人军队割据势力的意图,这种意图在伪满洲国军的军事训练中得到了体现,并不进行深奥的战略和战术训练,针对作战任务进行剿匪、警备等针对性训练。

3.给养

伪满洲国军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日军镇压和围剿东北各地的抗日武装,由于地域广阔给养的运输存在严重的困难,所以,伪满军政部军需司规定“进缴抗日武装的部队一律由供应实物改发代金,每人每月粮食费是伪币4元6角,马每匹每月饲料费是6元”[3]410。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将辽宁、吉林、黑龙江和热河的经费首先拨归各省警备司令部,各省警备司令部军需处长为支出官,负责给养的拨发,军需处将每月编制所需经费的计划书,送交军政部审核,审核通过后即可在当地银行支取经费,虽然伪满政权制定了严格的使用计划,但是伪满军队在拿到军需经费之后大多中饱私囊,很少用于购买给养,给养的补给主要靠掠夺当地的老百姓,这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于在某一地区长期驻扎的军队,采取定额给养的办法,即由伪满洲国军的军需官找驻地伪村镇公署或伪警察署,将定额指标交给他们,由其负责办理部队给养。例如伪军在配合日军讨伐牡丹江、密山地区的抗日武装时,由于“治安情况不好”,所以派伪军长期驻扎,采取的就是这种定额给养的办法。定额给养中伪村镇公署或伪警察署以武力为后盾,向人民强行摊派或者展开野蛮的掠夺,这从本质上讲还是对人民的掠夺与奴役。1942年,伪满陆军被服厂改编为军需总厂,其中增设了粮秣课,负责粮秣的补给业务,逐渐恢复对于部队给养的实物供应。1944年3月,伪满军政部在长春(时称“新京”)建立粮秣总厂,将军需总厂的粮秣补给业务交给了粮秣总厂,粮秣总厂负责全部伪满洲国军的主食、副食、调味品和军马饲料的调拨供应,同时进行各种军需品的试验研究和制作工作。

伪满政府于1937年5月颁发了《军需征发法》,规定在军队后勤补给中实行“物资统配”制度,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殖民者对于各类战争物资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适应需要,加紧了对于伪满洲国境内各类物资的掠夺,虽然如此,仍然无法满足军队的需要,伪满军队的后勤供给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伪满洲国军的被服装具、建筑材料、办公用品、粮秣等物资都必须向军事部军政司军务科提交报告,经批准后,由军械厂、被服总厂、卫生材料厂、粮秣总厂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拨,但是由于物资的缺乏,最终无法得到供应保证。

4.医务

关东军在东北地区设立了许多军队医院,这些医院也负责伪满洲国军的医务保障,至1941年,关东军的兵站医院和常设陆军医院达到55个,这些医疗机构为日本的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932年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迁到长春,关东军开始建立新的医院,1936年《陆军病院令》取代了《卫戍病院条例》。陆军医院建立之后,在其原有的“诊断及教育”的职责基础之上,增加了“医学实验”的职能。伪军政部在第三军管区的齐齐哈尔建立了陆军医院和黑河分院,在第四军管区的哈尔滨建立了陆军医院,随着伪满洲国统治的深入,伪军政部建立的陆军医院越来越多,这些医院一方面为伪满洲国军队提供医疗保障,另一方面开展医疗试验,在东北地区进行了殖民医疗活动。

伪军“建军”之初,医务人员短缺而且专业性差,导致医疗水平差,为了改变这一情况,1933年伪军政部在哈尔滨建立了军医养成处,同年7月在哈尔滨建立了陆军军医学校,并招收了第一批学员,学员具体分为甲、乙两种,乙种学员是从中学毕业生中进行选拔,入校学习4年之后,分配到伪军中任见习军医;甲种学员是从毕业的乙种学员中选拔一部分,留校再学习一年,乙种学员保证了各军队对于军医的需要,甲种学员保证了军医的医疗水平的提高。1935年至1937年,伪军政部医务课向日本陆军军医学校派遣了3名短期留学生和3名长期留学生,1936年,伪满军政部从各医学院校中征招了146名毕业生入伍,分配到各陆军医院任军医,为了提升伪军的医疗水平,关东军派遣了64名日系军医到伪军中工作。到1936年底“伪满洲国军队中的医务人员总数达2200名,军医、司药约600名,护士长、护士约1600名”[3]411。

伪满军政部为了强化卫生材料的管理,1935年发布了《卫生材料规则》,对各卫生机关备用的卫生材料的品种和数量作出规定,同时为各军管区医院配备了司药人员。1936年,在奉天陆军医院内设立了陆军卫生材料补给部,负责伪军的医疗器械和药材的保障工作,同年9月建立了陆军卫生材料厂,负责供应各军管区陆军医院的卫生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药品供应变得非常紧张,卫生材料也得不到保障,为了解决药品供应问题,日本关东军和伪军的医疗部门加强了对中药的研究和利用,对东北地区的药用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同时展开中医、中药的科研工作,在伪陆军军医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兴安北省药用植物调查》《简易草药疗法》《满洲的草药》等一系列的研究文章,并大量研制各种中药制剂,另外为了解决中草药的原料不足的问题,伪满洲国国军在奉天的东陵区开辟了大面积的药用植物园,栽培中药药材,用于伪军的医疗保障。

三、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特点

伪满洲国军的后勤供应存在于日本殖民主义对东北进行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环境之中,所以在后勤机构、后勤供应的内容等方面体现了依附性、殖民性及脆弱性等特点。伪满国军的后勤供应完全依附于日本殖民者,日本殖民者对其进行后勤供应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其纳入伪满洲国的“国防体系”,充实“国防力量”,为维护其殖民统治和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服务。

第一,从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管理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分析。伪满洲国军“建军”以来,关东军为了强化对于伪满洲国军的控制,对其进行指导,“军事顾问”和军事教官是指导的核心人员,由其构成了有组织的指导网,在伪满洲国军的首脑机关军事部和各军管区中都设置了“军事顾问部”,作为关东军的派出机构,依据伪满政权的有关法令,代表关东军直接指挥和操纵伪满洲国军的一切活动。根据伪治安部宪兵顾问副官猪股寿在1955年的笔供,在伪满洲国军的各级机构都设置了“军事顾问”,在军事学校以及军补给厂都设置了“顾问部”,负责指导监督工作,控制伪满洲国军的军事预算、被服粮秣、武器弹药、医药卫生等事项,通过对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的控制从而强化对伪满国军的控制。关东军向伪满洲国军派驻军事顾问的涉及后勤供应人员情况如表1,由此可见,关东军对于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的控制是非常全面且严密的。

表1 关东军向伪满洲国军派驻“军事顾问”不完全统计表(1934年2月)①

另外,在伪满洲国军的日系军官的比例逐步增加,1936年以后,特殊部队、技术兵种,例如兵器厂、被服厂、粮秣厂、卫生材料厂、通信养成所、飞行队、自行车队、通讯队、高射炮队、军需以及军医、兽医等各学校部队长以下多数是日系军官,通过在伪满洲国军中安排日系中高级军官,强化了关东军对于伪满洲国军的控制。

第二,从伪满洲国军的职能及权限分析。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是伪满洲国“建国”之后,日本侵略东北的步伐加快,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兵力不足,面对“治安不稳”“国基未固”以及兵力不足的情况,日本殖民者招募了旧军阀溃败的军队以及投降的中国军队,将其改编为伪满洲国国军。伪满官员佟衡在其笔供中承认伪满洲国军“平时以当国内治安的警备,一朝有事与日本共同承担国土防卫的重则”[5]381,这一供词可以看出伪满洲国军的主要职能是警备,另外还承担剿匪以及“围剿”抗日武装力量的任务。日本殖民者对伪满洲国军的后勤供应以其职能和权限为基础,虽然在《满洲国陆军指导纲要》中提出,伪满洲国陆军作战资材的补给源,尽可能使之与日本军队实现共同,但是在实际中,其后勤供应与日本军队存在本质的差别,例如在武器弹药方面,由于伪满洲国军队不承担重要的战略任务,所以不配发坦克、重炮等重型武器,不能建立飞行部队。在给养发放的过程中允许掠夺人民以及定额给养等方式,其本质也是对伪满洲国军队的限制,这种给养的发放方式并不能保证军队长期、固定地获得给养。对后勤供应的控制对于日本殖民者控制、操纵伪军,防止其成为地方割据武装有重要的作用。

1933年日本陆军省在《满洲国陆军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要求对于伪满洲国军的限制更加明确:(一)须将伪军置于日军的“经常的实质的掌握之下”;(二)兵力须“止于最少限度”,当时规定的标准为6万人;(三)战斗兵种只设步兵和骑兵,不得拥有重炮、坦克和飞机[6]174,这些条款充分说明伪军只能是日军的“补助因素”。1945年伪满洲国军队的改编,关东军收缴了伪满军队的所有重型武器,改编的主要内容包括:(1)除第九和第十两个军官区外,各军管区的骑兵,一律改为步兵;(2)将伪满军各部队中装备的重机枪、迫击炮、轻机枪、掷弹筒等重火力武器绝大部分由关东军收缴;(3)取消伪满军各部队长的通信权,规定伪满军各部队长需发电报时,必须由当地的关东军代发[7]445,在战争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关东军做出如此安排,削弱了伪满洲国军机动作战、综合作战以及独立作战的能力,一方面是加强对伪军的控制,防止在战争不利的条件下,伪军哗变对关东军形成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后勤供给的匮乏,关东军将从伪满军收缴上来的重武器,装备关东军临时组建的一些部队。例如用骑兵改成步兵后裁减下来的军马,编成了17个辎重队,专门用于为关东军进行军事运输,另外编成6个自行车队、5个高射炮队、1个侦察队、13个通信队和4个飞行队,这说明日本殖民者对伪满国军的后勤供应完全依附于日本殖民体系,是其充实、强化“国防力量”的重要手段。

第三,从伪满洲国军的发展及最终命运分析。后勤供应是伪满洲国军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日本殖民者对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的基础并不稳固,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没有形成完善的、固定的制度,因此,伪满洲国军注定是不稳定的,在“建军”初期兵变起义频频发生,例如“1933年4月,驻伪黑龙江省通河县和木兰县的伪黑省警备军第四旅2500人兵变;1933年5月,进入热河地区的伪洮辽警备军第二支队2000余人起义”[8]。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伪军兵变、起义的情况越来越频繁,在日本投降前夕伪满洲国军基本都进行了起义,例如在第一军管区,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出之后,驻扎在水丰的一营高炮兵,首先杀死队内的日本军官,宣布起义;驻扎公主岭的第二高炮队和驻扎在洮南的部队相继杀死队内的日本军官宣布起义,苏军进入奉天之后,第一军管区内基本没有发生战斗。第二军管区,在苏联出兵东北之后,伪满洲国军宣布解散,司令官关成山、参谋长萧玉琛指挥部下编制人员名簿、统计武器弹药和库存物资,向苏联军队投降。总之,伪满洲国军面对日本殖民者溃败的形势,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向共产党、国民党或者苏联军队投降,部分部队彻底溃散,彻底消失于历史舞台,只留下关于其臭名昭著、恶贯满盈的记载。

综上所述,伪满军队的建立是日本殖民者进行殖民统治和殖民奴役的必要手段,伪满殖民者对其基本态度是利用、控制,一方面要发挥其警备、剿匪以及镇压抗日力量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防止伪满军队形成地方军阀或者兵变起义对日本殖民统治形成威胁。对后勤供应的控制是利用、控制以及改造伪满洲国军的重要手段,为其提供基本的服装、军械、给养以及医药的供应可以建立统一的建制,保证其战斗力,另外将后勤供应限制于一定的范围之内,既是为了限制其发展,更本质的在于体现了将伪满洲国军置于日本关东军的从属地位的战略意图,特别是在战争后期,将伪满洲国军的重型武器收缴,用于武装关东军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总之,通过对伪满洲国军后勤供应的机构、内容的研究,能够充分认识到伪满洲国军的依附性、殖民性及脆弱性。伪满洲国军最终溃败,从表面分析是其所依附的日本殖民者的迅速溃败,但是根本原因在于,伪满洲国军为了私欲,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充当日本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这些非正义的行为,导致其缺乏坚定的信念,最终决定其失败是必然的。

猜你喜欢
关东军伪满洲国伪军
伪满洲国语境中东亚连带的正题与反题
铁蹄下的东北——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占东北罪行纪实
文史春秋(2017年9期)2017-12-19 12:32:19
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探析
理论观察(2017年5期)2017-06-21 17:02:40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出版与印刷(2016年2期)2016-12-20 06:32:19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使用化学武器探析
世纪桥(2016年9期)2016-10-12 09:00:49
关东军的强力干预与郭松龄反奉事件
卷宗(2015年11期)2015-12-19 11:52:34
伪满洲国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化及其影响
东疆学刊(2015年2期)2015-10-15 21:32:41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读者(2011年20期)2011-05-30 10:48:04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