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琍琍 王文静 申才良 赵树伟 赵 莹 杨 媚
颈椎管狭窄及颈椎损伤是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多发于中年人群体,在下颈椎部位多发,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1-2]。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主要手段,在手术过程中,术者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手术节段的确认,通常情况下,术者会插入一根定位针至责任椎间盘,再通过C臂透视侧位片判定手术节段。然而在下颈椎,尤其是第5-7颈椎由于双肩的阻挡,在透视侧位片时无法准确显示颈椎轮廓,从而影响手术节段的判定,有可能会导致手术节段的错误。为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本研究研制了双上肢牵引固定装置,其应用后效果良好。
双上肢牵引固定装置由手术床、牵引套、2 m牵引带两条、铁质回扣以及横向固定带组成。铁质回扣可以将两根固定带固定于床尾,牵引套固定于患者的手部。牵引套和牵引带由铁质的扣环与一端的卡扣相连接。牵引带设有长度调节装置,进一步长度调节装置为铁质的卡扣,铁质卡扣上面有钢齿可以抓住牵引绳。固定装置工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双上肢牵引固定装置工程结构图
(1)使用时由牵引套套住患者的双手,靠身体的摩擦力向后牵拉患者双前臂,用牵引绳固定于患者的床尾。患者在摆好体位准备手术时牵拉的力量会给予手部一定压力。由于长时间压力容易对患者产生皮肤压伤,为此在设计时将固定套按大、中、小3种型号设计,每种型号可以通过固定套上的魔术贴来调节松紧,适合的固定套会使手部的压力均衡,减少压伤的产生(如图2所示)。牵引带上面有铁质回扣可以调节牵引带的长度,横向的固定带可以防止手部的外旋,使手部处于正常的位置。
图2 牵引套与牵引带外观示图
(2)双上肢牵引固定装置的床尾有卡扣的可以固定在固定器上,无固定器的可以在床尾设头架固定,头架可以调节高度以方便固定(如图3所示)。
图3 双上肢牵引固定装置临床应用效果图
选取2017年1-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固定方式,观察组采用双上肢牵引固定装置。对照组中患者平均年龄(50.76±7.09)岁,身体质量指数(22.85±5.54)。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52.06±11.76)岁,身体质量指数(24.45±3.66)。两组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楚,有行为能力;②年龄>18周岁,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③颈椎前路颈5/6、颈6/7及颈7/胸1节段的手术患者。
(2)排出标准:①肩锁关节脱位者;②锁骨骨折者;③上肢骨折者;④腕部有严重的皮肤破损者;⑤臂丛神经损伤者。
(1)术前访视、评估与预实验。手术前1 d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评估:①上肢及肩部有无骨折、脱位;②腕部有无皮肤损伤,能否耐受牵引,手及腕部大小。根据患者手及腕部大小选择合适的牵引套给予其佩戴,询问其有无不适感,并告知佩戴的原因、意义及不良反应,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具体实施措施。手术当日患者进入手术间麻醉完成后,观察组患者将前1 d选定的牵引套包于患者前臂,牵引带连接牵引套与床尾,然后由铁质回扣来固定。最后由横向固定带包绕身体固定。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手术固定。
由手术医生评价术中牵引的有效率及X射线下影像效果。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术中暴露目标椎间盘比较,对照组用传统的固定方式,术中只有7人能自然显露目标椎间盘,有效率为21.2%;观察组使用双上肢牵引固定装置,全组患者均可很好的显露目标椎间盘,有效率达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02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牵引效果对比
在使用双上肢牵引固定装置前肩部遮挡了颈6/7间隙及颈7椎体,使用后显露颈7及胸1椎体,图4所示。
图4 双上肢牵引固定装置牵引前后X射线影像图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最常用的有效方式,包括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等[3]。颈椎椎弓根较胸腰椎细小,解剖变异和个体差异较大,周围毗邻颈髓、椎动脉及神经根关系复杂,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可能性高[4]。因此,对手术医生的要求也极高,颈椎手术中需要进行复杂的操作,如果在非可视的情况下进入手术腹地,会进一步增加手术的危险性[5-6]。但常规颈椎前路手术由于位置深而显露不清,尤其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加融合术经椎间隙减压时显露欠佳[7]。有人采用头灯、放大镜、显微镜来改善视野,也有人采用椎间盘镜颈椎前路手术,但传统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手术系统通道固定,器械操作受限,因操作困难也逐步被摒弃[8]。徐宝山等[9-10]近年的研究揭示,采用可动式椎间盘镜由于通道可随意倾斜,更有利于减压等操作,但此项技术也未在临床广泛使用。张春霖等[11]在尝试将手术机器人应用在此类手术中。这些方法有的效果还待验证,有的处于试验阶段,且未在临床普及使用。因此,目前临床医生只能通过反复透视来获取不甚清晰的术中影像,有的利用胶布牵拉,有的是工作人员穿防护服后牵拉双前臂。这些方法效果不甚满意,同时也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身体产生危害。
由于传统的固定方式存在诸多的弊端,本研究双上肢牵引固定装置改变了传统的固定方式。传统的固定方式只有横向的固定,而未牵引患者的双手。然而,本研究在透视时使用双上肢牵引固定装置,可以在不需要透视时将牵引带松开,不会增加患者身体的摩擦力,使其达到相对舒服的体位状态,而且可以使颈椎手术透视更清晰,定位更准确,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也减少医务人员和手术患者的放射线损害。
双上肢牵引固定装置在X射线成像的对比中发现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统计学研究表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和体质指数无统计学差异,但所应用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上肢牵引固定装置所需的牵引绳、回扣等材料成本低,易于制作,且使用方便,省时,省力,不会给患者带来损伤和额外的经济负担。同时,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并获得了第二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创新与发明大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