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星星,高亚文,胡华锋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 450011)
改革开放后国家针对大规模脱贫开发工作,根据不同时空地域特征制定不同政策,取得显著成就(刘永富,2016)。嵩县位于豫西伏牛山区,全县辖16个乡镇、310个行政村、12个社区,总面积3 009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95%,丘陵占4.5%,河流占0.5%;自然条件差、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基础设施薄弱,2015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嵩县总人口63.7万人,重点贫困村95个,年人均纯收入2 800元以下贫困人口1.56万户,5.12万人。本文以嵩县基层脱贫攻坚为例,阐释其脱贫成效及模式,为未脱贫地区提供参考。
梳理现有文献,扶贫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四方面。一是深度贫困识别与成因研究。郭利华等(2017)、周立(2018)、李小云(2018),基于深度贫困基本特征,认为无力摆脱贫穷处境,或即使暂时脱离贫困状态也易返贫,同时由于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体系等“亚文化”影响,呈明显代际传递,加剧形成“内生动力不足”下的“贫困陷阱”,致使深度贫困长期存在。贾玉娇(2018)、牛胜强(2018)提出,不论区域性深度贫困还是分散性个体贫困,均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禀赋契合度不够以及对资源禀赋中优势资源发现不足有关;同时,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缺口大、个体能力和机会缺失,加之具有长远脱贫效应的减贫举措投入不足,造成深度贫困长期存在。总之,各界对贫困认知已突破静态截面研究思路,以动态思路和方法区分暂时贫困和长期贫困,从能力贫困、环境限制、权利剥夺、文化差异等多维度关注贫困人口在不同时期贫困状态变化过程,进而精准识别深度贫困及其成因。二是脱贫攻坚中的协作机制研究。李民等(2016)、李素玲(2017)实证研究脱贫攻坚地区协作机制;林万龙等(2008)研究贫困群体间相互协作机制;苏晓云(2012)、刘宇翔(2015)、李博等(2017),从政府与企业等社会组织间、NGO(非政府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农村互助基金合作社、第三方“购买服务式”等角度论证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协作机制。已有文献证实扶贫协作机制多样性,表明我国未来攻克深度贫困应突破扶贫协作机制单一性思维,联合社会组织共同发力。三是深度贫困的反贫困治理路径研究。邓小海等(2015)、王曙光(2018)认为,产业扶贫是我国扶贫攻坚核心,由于各地贫困状态各异,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应从核心扶贫企业培育、贫困人口自身健康与价值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微型金融发展、生态功能发挥等方面探讨深度贫困地区反贫困治理路径,为深度贫困地区依托产业发展脱离贫困提供有价值借鉴。四是市场化机制与反贫困成效研究。张新伟(1999)、张全红(2010)、叶兴庆(2016)认为扶贫投资力度不足、投资瞄准机制出现偏差以及扶贫投资漏出率高是扶贫政策低效的主要原因,市场化反贫困道路是贫困地区脱贫根本,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扶贫模式更符合“精准脱贫”要求,上述观点被越来越多学者接受。
上述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但针对深度贫困县具体扶贫、脱贫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脱贫典型模式的总结仍需深入及系统地研究。
嵩县下辖大坪、库区、何村、黄庄、木植街5乡,城关、田湖、车村、旧县、闫庄、德亭、大章、白河、纸房、饭坡、九皋11镇。考虑乡、镇划分造成农业人口占比差异,此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结合方法,将5乡11镇划分为两个层面,然后随机抽选2乡1镇,最终选取大坪乡、黄庄乡、大章镇,2018年7月至8月入户走访调查,调查对象为三个样本乡镇贫困户、脱贫户家庭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辨别能力的家庭成员。
大坪乡、大章镇贫困人口数分别占本乡总人口数约三分之一,黄庄乡达46%。从调查乡镇中选取2~3个行政村,各行政村中选取10户贫困户和10户脱贫户,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有效率为99%。其中,贫困户88份,脱贫户90份。此外,发放问卷时辅以访谈。
1.受访者家庭结构情况
此次调查受访者中男性占51%,女性占49%;年龄40~49岁占比37%,50~59岁占比30%,60岁以上受访者占23%,30~39岁占8%,18~29岁占3%。受访者中43%为小学学历,36%为初中学历,未上学和高中/中专学历分别占15%,6%。受访者家庭结构中三世同堂情况较普遍,近60%家庭有儿童(见图1)。不论是贫困户还是脱贫户,家庭中均有与全劳动力数量相当的无劳动能力家庭成员,部分家庭具有一定数量的半劳动力家庭成员①全劳动力,规定男子16~59岁、女子16~54岁,且身心健康;半劳动力,规定男子>60岁、女子>55岁或从事过劳动<16岁,且身心健康;无劳动力<16岁或>16岁但身体残疾不具备劳动能力。。此外,受访者家庭劳动力主要从业领域仍为务农,从事第一产业以外的劳动力占比不足务农人数一半。
图1 受方者家庭结构
2.贫困家庭脱贫影响因素
由图2可知,贫困人口缺乏技术是阻碍其脱贫主要原因;其次是家庭日常开支较大,家庭经济基本“入不敷出”,可能与目前物价水平较高有关;再次是家庭致残致病人员医疗开支和子女教育开支较大所致;其他诸如房屋、产业等问题目前并非阻碍脱贫主要因素。此外,脱贫项目和贫困家庭人员技能培训也是脱贫影响因素。
图2 脱贫影响因素
3.脱贫政策宣传
目前超过60%贫困户基本了解国家相关脱贫政策,近40%贫困户不了解。贫困户了解国家相关脱贫政策主要途径一是村委会宣传,但常规宣传渠道存在政策滞后。二是电视新闻广播,此途径较及时但存在政策讲解不到位情况。三是政府公示,但此途径占比不足30%(见图3)。
图3 脱贫政策获知渠道
为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各乡镇均按照河南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管理办法》规定及农户实际情况,落实坚持标准、综合考量、民主评议、群众认可的识别原则;严格执行农民人均纯收入识别标准,并统筹考虑“两不愁、三保障”因素的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原则,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识别方法;按照贫困户本人申请和“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的识别程序,实行阳光评审;建立建档立卡“回头看、再核实”的动态管理体系,贫困精准识别成效显著。
2017年底各乡镇利用动态管理体系,重新识别辖区内贫困户。如德亭镇新识别261户830人,返贫28户119人,退出161户560人,动态调整脱贫398户1 437人,自然增加131人,自然减少107人;何村乡新增贫困户20户153人,删除贫困户5户74人;九皋镇新识别贫困户10户13人,新增家庭成员95人,减少69人;大坪乡新识别46户228人,自然增减12户82人;纸坊镇共清退7户16人,新识别9户26人,户内增加67人,户内减少34人;田湖镇退出126户531人。通过扶贫信息动态管理体系,各乡镇精确掌握贫困人员信息,为下一步脱贫攻坚战针对性开展、高效化推进提供支撑。
不同乡镇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特点各异,各地结合现有产业发展情况,打造符合当地脱贫需要的产业支撑点。总体而言,均围绕农业产业经济、工业经济、以旅游为主的三产经济打造产业增长极并初见成效。
农业产业发展方面,部分乡镇打造农业产业经济带。一是打造带域经济乡镇。如旧县镇重点打造“童子庄-黄沟”沟域经济带,发展樱桃树、五加皮茶树、玫瑰、黄金梨、柿树等特色树种种植500亩;德亭镇打造左峪川农业制种产业带,依托丘陵地区自然条件,发展辣椒制种200亩、蔬菜制种300亩;武松川烟叶和艾叶产业带,烟叶种植面积稳定保持在1 400亩,艾草为1 000亩种植规模。二是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乡镇。如田湖镇全力打造“中药材之乡”,引进河南豫博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3亿元,厂区占地50亩,年生产中药饮片3 000吨,中药材购销10 000万元,实现利税600万元,带动皂角刺种植1.5万亩,户均增收可达3 000元。三是打造林下经济乡镇。如木植街乡寨沟村引进金果树工程,与益武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投资30万元,建设寨沟村220亩油用牡丹种植项目,完成林药间作220亩,覆盖贫困户56户,预计年户均增收4 000元以上。
工业产业发展方面。嵩县工业产业主要集中于饭坡镇,投资1 100万元建成投用新奥天燃气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1亿元的嵩县含氟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和投资2 300万元的中金嵩原冶炼厂尾矿库项目等,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从业人员经济收入,积极推动嵩县脱贫工作。其他乡镇较少涉及工业产业布局,即便涉及工业类产业也是农产品、服装鞋帽等简单加工产业。如德亭镇建成龙王庙、下蛮峪、杨村、老道沟4个村的扶贫车间和德福苑产业园项目,目前正引进服装、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后可使250户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田湖镇引进洛阳典雅灯饰有限公司灯具来料加工企业1个,提供就业岗位50个,吸纳贫困户就业15人,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为贫困户提供充分就业机会;闫庄镇成立禾盛农业合作社,流转18亩土地,一期投资420万元建成面粉、食用油加工厂,该项目提供扶贫就业岗位30个,带动周边6个村贫困群众200户570人参与生态小麦及油料作物种植,年人均增收1 000元。
以旅游为主的三产发展方面。各乡镇除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外,还依托独特的资源环境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成效显著。如白河镇筹资1 000余万元,农户以宅基地和民房入股,成立下寺农村合作社,高标准打造精品民宿;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旅游产业,投资200万元,新建旅游公厕18处,投资270万元购置旅游观光车12辆、自行车100辆、餐饮车30台,缓解云岩寺景区交通压力,保障景区有序运转,成功举办第九届银杏文化节,到境游客约5万人次,经济效益约500万元;此外,通过开展“帮扶一个贫困户、嵩县山水任你游”活动,帮扶10名贫困学生,资助2万元。闫庄镇通过流转土地1 500亩,荒山造地300亩,种植花生、紫薯、红豆、黑豆等小杂粮800亩,栽植核桃、石榴、蟠桃等各类采摘、观赏林木2万余株,建设思源山田园综合体。该项目直接扶贫就业岗位30个,年户均增收8 000元,带动周边120户贫困群众从事相关生产,年人均增收1 000元。
总体而言,各乡镇在落实惠民政策提升基层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方面推进力度较大,重点围绕基础教育、医疗、技能培训、道路交通、污水处理、公益岗位、文化卫生、村容村貌等领域。如2016~2017年木植街乡,整合资金项目为贫困村修建1所幼儿园,为全乡36户危房改造,补助94名职业教育受教人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6人,农村短期技能培训(驾驶员培训26人),每人补助2 000元;黄庄乡2017年建成安置房296套,安置贫困人口955人。此外,投资870.85万元,实施18个基础设施项目,新建道路13.45公里,新建污水处理项目3处,改扩建卫生室3个,新建防护大堤4条,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8处,安装太阳能路灯45盏;何村乡投资475万元,硬化公路6.7公里,建设安全饮水工程4处,水井2眼,建设扶贫车间600平方米,村级卫生所130平方米,垃圾填埋场1个,投资50万元用于闫村污水处理,修建污水处理渠1 470米,沉淀池2个;九皋镇安排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19名,人均年发工资7 200元;白河镇争取涉农整合资金803.9万元,完善上河、五马寺、下寺等村基础设施,已完成通组入户道路9.2公里,安全饮水5处,生产用水10处,安装路灯75盏,新建文化广场4个,垃圾处理设施44处,村容村貌整治1处,新建公厕5座;饭坡镇投资800万元,完成教学楼工程3个。通过各乡镇惠民政策落实推进,提升政府基层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为农村居民生活、生产、出行、文化娱乐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提供便利。
各乡镇强化脱贫政策宣传及群众思想引导,利用村组宣传、条幅传单、手册图挂等形式树立“扶贫先扶志”“勤劳脱贫光荣”意识。同时,各部门尝试创新扶贫模式,提高脱贫效率。如大章镇全镇共举办脱贫攻坚知识竞赛30场次,金融扶贫专题宣讲20场次,发放扶贫知识手册1 500份,发放各类型政策宣传材料20 000份,制作宣传版面100块,书写固定宣传标语80余条。此外,旧县镇加强宣传动员,全面推广扶贫小额信贷,由脱贫责任组和帮扶责任人帮助农户选定项目,提高贫困群众扶贫小额信贷获贷率,最大限度向贫困户新增发放贷款,扶持发展产业,加快脱贫步伐。
扶贫模式创新方面,田湖镇创新产业模式,调整全镇324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土地集中流转,由村支部牵头成立帮扶互助社集中经营流转土地,贫困户可参与分红或收取地租;成立技术服务合作社帮助贫困户提高种养技能,提高贫困户发展种养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成立劳务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家门口务工”致富。大坪乡依托沙沟万头猪场,在龙头畜牧有限公司“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基础上,结合产业扶贫惠民政策,发展生态养殖产业助脱贫,以入股、代养、务工等形式辐射带动发展规模化养殖场7个、散养户12户,带动贫困户42户151人“零风险、零投入”发展养殖产业增收脱贫。
嵩县立足本地区地理资源优势,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同时,充分发挥当地农业特色优势,构建特色农业种植、养殖产业带,“以点成面、以面成片”形成特色农业规模效应、景观效应,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提高当地群众扶贫脱贫参与度,三大区块联合形成嵩县“田园综合体+产业带”的特色旅游产业脱贫模式,推进精准扶贫。该模式运行机制见图4。
图4 嵩县特色旅游产业脱贫模式运行机制
1.整合项目资金打造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可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如闫庄镇通过项目整合,集中流转土地,开荒山造耕地,栽植核桃、石榴、蟠桃等各类采摘、观赏林木,种植花生、紫薯、红豆、黑豆等小杂粮,共同打造思源山田园综合体项目;黄庄乡立足实际,发展“四小产业”,打造“手绘小镇、花椒之乡”两张名片,以田园综合项目发展农业产业,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不仅改善原有生活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还为未来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提供支撑,农民在充分参与田园综合体改造中受益,促进脱贫。
2.凝练农业特色,构建种植养殖产业观光带
随着城市消费升级,已由传统购买式、感官式、物质性消费向体验式、参与式、精神性消费转变,农产品消费、旅游消费亦如此。实际上,观光农业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吸引游客观赏、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生产经营形态。
观光农业应有一定规模效应、景观效应的特色农业做支撑。基于此,嵩县政府利用项目整合资金,以发展观光农业为指向凝练当地农业特色,着力构建种植养殖产业观光带。如纸房镇逐步打造五道沟和八道沟等艾草种植产业片区、生态养殖产业片区、观光农业产业片区;旧县镇重点打造“童子庄-黄沟”沟域经济带,发展樱桃树、五加皮茶树、玫瑰、黄金梨、柿树等特色树种种植;德亭镇建设天山路沿线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带、左峪川农业制种产业带、武松川烟叶和艾叶产业带、三道沟林果业和中药材种植产业带等多个富民产业带,已初具规模,景观效益凸显,游客可通过观(赏)、品(尝)、娱(乐)、劳(作)等活动旅游消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使众多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创业脱贫。
3.发展民宿经济提高群众扶贫脱贫参与度
嵩县地处豫西山区,有一定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西距三门峡市区不足100公里,东距平顶山市不足60公里,东北距洛阳和郑州主城区不足60公里和150公里,南距南阳市不足100公里,距离周边城市均在2小时路程以内,具有一定潜在消费群体。
嵩县具备优势条件的乡镇已率先通过扶贫资金整合,启动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民俗经济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如纸房镇以五道沟自然山水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精品民宿,率先启动以民宿为基础辐射扩张,带动扶贫示范区整体发展,逐步把该区建成休闲旅游的体验式精品扶贫示范区;九皋镇在打造石头部落一体式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的同时,依靠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民俗产业,配套建设旅游农副产业和美食一条街等项目;黄庄乡以三合写生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小画笔”产业,依托乡土人才和三合秀美风光,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民宿,吸引美术专业学生前来写生,通过民俗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特色农业产业脱贫模式采用多方参与治理,此模式保证资金来源多元化,推动产业发展。该扶贫模式运行机制见图5。
图5 嵩县特色农业产业脱贫模式运行机制
1.多方利益主体共同构筑产业扶贫资金及金融体系
车村镇在9个贫困村成立互助社,入社贫困户360户,发展金融扶贫贷款,贴息放款560万元。此外,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与邮储银行和农商银行合作推荐贫困贷款450户1 663万,为贫困户发展项目实现脱贫提供有利条件。同时,扶贫企业携带投资资金与之共同打造“产业扶贫+金融贷款”扶贫模式,为当地贫困户提供物资及产业链的金融扶持。此外,贫困户依此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可获扶贫到户增收项目补助款项。由此,形成“政府扶持项目+企业投资+贫困户小额信贷/金融扶贫信贷”多方利益主体共同构筑产业扶贫资金体系。
2.政府支持、企业主建扶贫产业园,实施统一管理
为有效减少贫困户创业资金投入,减轻贫困户创业压力,企业在不同地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构建种养产业增收平台,不同乡镇以种养基地为依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代农户与企业签订协议,接受企业统一、标准化管理。种植养殖品种由主建企业选择,种植养殖地点由乡镇政府统一规划。如德亭镇打造左峪川农业制种产业带,九皋镇香菇种植产业,纸房镇艾草种植产业片区、生态养殖产业片区等。与企业签订协议后,贫困户可采取托管模式,也可自行种养,既节约贫困户种植养殖固定投入成本,又提高产业产出效率。
3.延长产业与产品链条,确保产供销环节通畅
首先,企业要为合作农户提供优质品种。如九皋镇獭兔、肉牛养殖企业提供抗病能力强、养殖周期短、出肉率高品种;木植街乡油用牡丹种植企业提供含油率高、产量高、抗逆性强的牡丹品种,从产业链源头抓起,切实保证后期产品优质、高效。其次,严格规范贫困户种植养殖行为,明确责任,同时为产品溯源提供保障,从源头保障产业链安全、产品链稳定。最后,企业负责与销售终端联系合作。农户种植养殖农产品按市场价回购并设立保护价,提高贫困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确保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
4.农户多渠道收益,参与主体互利共赢
为确保贫困户真脱贫、防止再返贫,企业从三个方面保证参与农户经济收益:
收益渠道一:贫困户依托小额信贷/金融扶贫信贷直接投资至企业,企业运营后,可领取固定分红,不同企业比例设置不同。
收益渠道二:贫困户依托已有投资,可向政府部门申请扶贫到户增收补助资金。
收益渠道三:参与农户将土地流转或以生产要素形式入股分红,不同企业比例设置不同。
由此可见,通过多方联合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带动,保证不同致贫原因的贫困户均可参与其中,逐步扩大贫困户参与范围。尤其是参与贫困户可获得种植养殖技术、投资分红、土地租金、产品销售等多重收益,稳步脱贫致富,政府也逐步实现脱贫目标。
嵩县投入运行和开工在建工业项目,涉及环保、国土、农业等多个部门,当地政府全力协调解决审批问题,优化发展环境,保障重大工业项目顺利入驻。同时,当地政府立足本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打造全域生态,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同时,也为改善当地生活环境提供便利。工业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提供机会和条件,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减轻政府扶贫压力。该模式运行机制见图6。
1.推进美丽乡村,实现全域生态发展
首先,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投资改善与优化乡村居住环境,创建美丽乡村;其次,提炼产业特色,凝聚人气、注入活力,扩大当地产业知名度。如饭坡镇投资300万元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投资800万元,完成生态造林3 800亩,完成高速绿化持续提升11 000亩,新栽雪松5 000株;投资200万元持续提升打造嵩县荷花园,完成后续建设工程任务,完善配套设施,挖掘文化内涵,举办首届荷花节,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凝聚更多人气、注入更多活力;通过三产发展倒逼一产发展。同时,加大街区管理力度,保持街区规范、畅通、干净,投资400万元持续提升高速路、陆车路、环湖路绿化建设,完成绿化380亩,栽植绿化苗木30万株,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二产引资入驻提供良好环境。
2.政府支持、企业入驻工业产业园
饭坡镇目前开工在建的工业级六氟化硫迁建项目、含汞氯化汞触媒项目等4个大型工业项目,均由政府主动做好服务,积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同时,政府整合扶贫资金,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工业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就业、创业技能,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结业后可入当地企业务工,也可外出务工或自主创业,广开就业渠道,多元化、灵活性就业,确保当地贫困户增收。
图6 嵩县高科技工业产业脱贫模式运行机制
嵩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户比例较大,到户帮扶资金较少,且贫困户分布不集中,很难逐户识别和发放足够帮扶资金。短期内,通过帮扶资金使贫困户脱贫有限。
此外,乡镇乃至县级财政经济基础较薄弱,税源不足,无充足财力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如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城镇交通路网结构不完善等,一定程度影响脱贫开发进程。即使部门资金全部整合,市、县定点帮扶资金大都用于贫困村建设,用于非贫困村的帮扶资金有限,在非贫困村中有限的资金也多用于贫困户脱贫。
在众多贫困户中,一些是渴望自主发展脱贫致富的贫困户,一些是掌握技术而缺乏资金支持的贫困户,还有一些是只愿靠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贫困户。基层帮扶人员未对此有效区分,存在模仿周边或外地脱贫模式,导致帮扶资金使用效果有限。同时,贫困户致贫原因各不相同,不根据现实情况采取相应扶贫措施,导致扶贫效果不佳。以产业带动脱贫为例,若不注重产业类别,一味照搬其他地区产业扶贫模式,将会产生产品供销错配或同类产品供大于求现象,非但不能使贫困户增收获利,反而使贫困户利益损失。
此外,个别贫困村、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依靠自身努力脱贫的内生动力激发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前期脱贫工作思路不明或急于求成而忽视中央脱贫攻坚主导思想;二是脱贫过程中,对群众思想引导、政策宣传等不到位,贫困群众存在“脱贫就是扶钱”等错误认知而缺乏脱贫主观能动性;三是一些贫困户故意隐瞒家庭收入,恶意争取补贴,导致脱贫工作“热在帮扶干部,冷在帮扶对象”现象存在。
在特色产业脱贫带动方面,部分乡镇发展公路带域经济、沟域经济带、田园综合体等,均以当地樱桃等林果业、桔梗等中药材、花生等大田作物为主,与其他地方类似特色产业差异不明显。在主导产业发展方面,部分乡镇引进公司企业,采取“公司+农户”脱贫模式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脱贫模式,仍以桔梗、皂角、獭兔等种养殖品种为主,部分贫困户仍从事传统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弱,加之受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劳动力等因素制约,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产品品质难以稳定保持,产业品牌影响较小,竞争力不足,整体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上级下达的脱贫政策及相关信息传达不及时,存在传递信息失真,加之贫困群众领悟能力有限,导致其对脱贫工作理解不足甚至存在误解。如部分乡村实施易地脱贫搬迁中,一些贫困户持观望态度,导致入住率低,脱贫效果较差。
脱贫管理工作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听取贫困户意见不足;二是贫困户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提出不合理要求,造成帮扶单位与贫困户之间误解;三是不同地区资源和社会条件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造成政策与脱贫实际错位;四是基层脱贫措施或模式的实施多由专家或基层政府决定,当地群众和贫困户参与度不高,脱贫可持续性不强;五是部分乡、村干部对脱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影响脱贫工作持续推进。
河南省在2019年实现率先全面脱贫战略目标,重点在基层,难点在深度贫苦地区。嵩县地处“三山一滩”的国家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其基层脱贫攻坚进展对河南省脱贫战略的推进具有较强示范效应。在对嵩县基层脱贫攻坚模式研究过程中发现,嵩县取得较显见的脱贫成效,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脱贫模式,但实际扶贫中,依然存在诸多困境。简言之,在未来两年内摆脱深度贫困现状。一是增强脱贫政策宣传与信息公示,拓宽多种渠道宣传、加强政府惠民政策宣传。二是脱贫与扶志扶智并重,“输血”后“造血”,提高贫困户参与能力,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解决其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三是推动农畜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险机制。四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五是选择特色脱贫产业项目时,要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及贫困户经营能力,不能盲目引进项目。六是创新产业脱贫模式,鼓励“返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