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挺 胡红杰 李心海 俞飞丹 李盛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杭州 310016;2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放射科,浙江宁波 315040
【提要】 回顾性分析术前影像学发现胰头部肿块,后经病理证实为沟槽状胰腺炎的7例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 结果显示所有患者CT扫描均见沟槽区板层状软组织影。6例行MRI平扫显示T1WI序列呈低信号,3例T2WI序列呈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2例呈高信号,增强后均延迟强化。4例周围结构表现为十二指肠壁不同程度增厚,3例壁内囊肿及肠腔狭窄,2例主胰管轻度扩张、胆总管下段渐进性狭窄伴上段扩张。2例胰周淋巴结肿大。影像学检查的这些特征对沟槽状胰腺炎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沟槽状胰腺炎(groove pancreatitis,GP)是一种临床相对少见的胰腺炎症性疾病,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好发年龄40~50岁[1],最早由德国学者Becker和Bauchspeichel于1973年首先提出[2],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报道较少。由于显微镜下病理表现多样,因此以往的命名缺乏统一性,有异位胰腺囊性营养不良、十二指肠胰腺错构瘤、十二指肠壁囊肿和肌腺瘤病等[3]。此外该病的解剖部位较为特殊,临床医师认识不足,极易将其与胰头部的其他疾病相混淆,特别是与胰头癌的鉴别,是临床医师最想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G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期进一步强化对该病的认识并提高相应的诊断能力。
1.一般资料: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为胰头部慢性炎症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即沟槽状胰腺炎)7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39~66岁,平均54岁。
2.影像学检查:CT扫描应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VCT扫描仪。患者检查前禁食4~6 h,并行呼吸屏气训练。采用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层厚2.5 mm,螺距1,重建层厚3~5 mm。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 ml/s的速率注射60~95 ml碘海醇(300 mg/ml),注射后35、60、180 s行胰腺实质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MRI扫描应用美国GE公司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患者检查前禁食4~6 h,亦行呼吸屏气训练。扫描层厚4 mm,间距1 mm。扫描序列:(1)屏气In-out phase (T1WI);(2)呼吸触发抑脂序列(FS-T2WI);(3)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4)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2~3 ml/s的速度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0.2 ml/kg体重后采用三维容积内插值法屏气检查序列(LAVA),分别行动脉期(17 s)、胰腺期(55 s)、门静脉期(75 s)和延迟期(120、180 s)扫描。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运用梯度回波(GES)序列和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以及2D、3D多平面多相位成像,并利用MR重T2增强胆管内液体的信号。
CT原始图像传送至西门子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图像。以正常胰腺组织的信号强度为等信号,依次将病变组织的信号强度划分为低信号、等信号和高信号。两位医师结果不一致时,经协商得出一致性的诊断结论。
1.临床资料:6例有长期饮酒史,4例有长期吸烟史,2例有胆管结石病史,1例表现为波动性黄疸,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5例患者有体重减轻,1例表现为进食后恶心伴持续性呕吐。实验室检查:4例血清胰酶(淀粉酶,脂肪酶)轻度升高,1例肿瘤标记物CEA轻度升高,CA19-9及CA125正常。
2.CT及MRI影像学表现:7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胰头部区域异常密度或信号。7例CT图像示胰头和十二指肠之间可见板层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欠清晰(图1),增强后病灶有延迟强化。6例MRI图像(1例未行MRI检查)的T1WI序列均呈低信号改变,3例病灶形态欠规则,2例信号不均匀;增强早期病灶呈轻度强化(图2A),而后延迟强化(图2B);T2WI序列显示病灶区域信号多变,3例病灶中心呈低信号改变(图2C),1例等信号,2例高信号为主。
4例显示十二指肠壁不同程度增厚,其中3例可见壁内囊肿,且大小不一,相应肠腔狭窄,轴位相上多发囊肿沿肠壁环形包绕十二指肠,形似“向日葵”(图3);2例提示邻近胰腺组织密度减低;4例主胰管轻度扩张、胆总管下段呈渐进性狭窄伴上段扩张(即“双管征”),以MRCP显示更为清晰(图4);胰周血管较完整,未见血栓形成及浸润等恶性征象;2例提示胰周淋巴结肿大;2例显示胆囊多发结石;3例提示脂肪肝。
图1 CT平扫见沟槽部板层状软组织密度影 图2 MRI增强早期(2A)、晚期(2B)及T2WI序列图(2C)
图3 十二指肠多发囊肿 图4 MRCP征象
讨论GP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的部位主要位于由胰头、十二指肠、胆总管下段围成的一个潜在腔隙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体重减轻、上腹部疼痛及由于十二指肠狭窄、动力减弱及胃排空下降所致的餐后恶心、呕吐,当病灶累及胆总管且合并狭窄时可出现波动性黄疸[1]。GP患者偶以复发性胰腺炎就诊,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年不等。血清胰酶及肿瘤标记物可轻度升高[4]。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据文献报道[5],消化道溃疡、胃酸分泌过多、胃部分切除、十二指肠壁真性囊肿、十二指肠壁内异位胰腺、胰液引流不畅及胰腺分裂等均与该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此基础上加之患者长期酗酒、Brunner腺增生阻塞小乳头则会显著增加本病的发生率[6-9]。
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多数学者认为十二指肠副乳头解剖学异常、功能障碍(如异位胰腺)、慢性炎症并纤维化使得胰液经副胰管排出不畅是GP的主要发病机制。此外,长期饮酒可导致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及胃泌素水平升高,从而使十二指肠肠腺(Brunner腺体)增生,胰管钙化,进而导致胰液瘀滞在背侧胰腺[10-11]。
GP的病理改变以沟槽状区域的炎症性病变为主。大体标本示沟槽状区域灰白色瘢痕伴邻近肠壁不同程度增厚,可伴有结节性、溃疡性及瘢痕性改变,胆管及胰管可轻度扩张[12]。根据瘢痕组织是否累及胰头实质将GP分为单纯与节段两个亚型。单纯型指病变仅累及胰十二指肠沟,胰腺实质及主胰管未受累;节段型指病变累及沟部和胰头,主胰管狭窄、近段胰管扩张,胆总管下段常呈渐进性狭窄,此征象可区别于胰头部恶性肿瘤的突然截断征。本组病例中3例为单纯型GP,4例为节段型GP。
GP的镜下表现多样[13-14],主要表现为(1)十二指肠壁增厚伴多发囊性改变(副胰管及分支胰管扩张起源),囊壁由柱状上皮或肉芽被覆,直径在2~20 mm之间,以清亮液体为主,偶见白色颗粒状蛋白栓及细小结石[15],部分病例囊肿压迫胆总管及主胰管,进而引起近段管腔扩张。本组有4例十二指肠壁不同程度增厚,3例可见壁内囊肿及肠腔狭窄。(2)十二指肠副乳头周围肌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3)十二指肠肠腺(Brunner腺体)增生显著伴广泛纤维化,本组3例的病理切片就观察到Brunner腺体增生。(4)部分病例于十二指肠壁的黏膜下层及肌层见异位胰腺。(5)扩张的副胰管内可见蛋白栓及钙化灶[16]。(6)节段型GP胰腺实质可见炎症细胞浸润,但反应程度较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轻。(7)胰头旁可见炎症性肿大淋巴结。
CT和MRI是诊断GP的重要检查方法。CT平扫可见沟槽部板层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磁共振T1WI示病灶低信号,T2WI示信号多变[17],信号高低取决于病情的发展阶段。当病灶处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时,病灶区域水肿较为明显,T2WI显示以高信号为主;当病灶迁延不愈变成慢性灶时,因病灶的广泛纤维化呈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早期病灶以轻度强化为主,与邻近胰腺相比呈相对低密度,中后期病灶持续性强化,这可能是由于纤维组织广泛增生压迫邻近血管,影响了局部血供或异位胰腺囊性营养不良所致[18]。邻近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对GP的诊断会有所帮助。比如十二指肠壁内囊性扩张、肠壁增厚以及肠腔狭窄同样是诊断GP的有利依据。MRCP常可发现胰头部多发囊肿,肠腔狭窄,主胰管远端未显影,胆总管轻度扩张,呈“双管征”,十二指肠、胆总管及邻近胰腺的距离常增宽,这是由于沟槽内的炎性团块推移邻近组织所致。
由于本研究属于回顾性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偏差,病例数量偏少,缺乏统计学分析,临床资料稍欠详实,因此结论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