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英
摘要: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是从观察认知对象的表面现象开始的,然后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发展的。逻辑思维性强的新知识点的建构可运用课堂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方式来实现。本文旨在浅析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的积极意义,并提出提高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策略以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积累出的经验总结,梳理事例概括方法为后期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知识建构 动手操作 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单靠模仿与记忆,自主动手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数学学习是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富有创作力的探究过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空间抽象思维的发展可借助动手探究事例表象的方式促使知识体系的形成。动手操作在小学生课堂学习数学阶段会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深入,其优越性会更加日益凸显出来。动手操作是快速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活跃的课堂促使学生能更加积极自觉地参与新知的探究中,有利于感受新知的整个生成过程。一线数学教师把对操作的有效性如何贯穿课堂教学中,并得到提高作为教学法研究的重点。
一、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小学阶段学生的最初数学教育中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与形象思维的养成起着主导的作用。新教材在编排方面借用了生活中大量的实例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许多表象的形成过程都是通过学生借助学具观察感知生活具体实例而得出的,要在短短四十分种内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尤其是对数学概念、规律、法则等抽象的知识点的建构形成体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许多规律、法则就不会是只能套用公式,而不能根据题意选择适合的解题策略来解决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小学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可借助动手操作的手段进行培养,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也会掌握得更加熟练、牢固,运用时也更容易做到举一反三。
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教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学生对原有生活认知经验不足的一种补充体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具体生成过程,动手操作富于课堂活力让课堂学习不再单一无味,有助于自主探究学习意识的养成与对知识内在渴求的激发。
二、动手操作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选择适合操作的课题
上好一节数学要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与学习能力程度做胸有成竹,在注重学科的编排特点上明确新授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并做好知识点的衔接,更要深挖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以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选择动手操作作为课堂的教学方法。人教版四年级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选择动手操作的方法就很有利于本课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程引导学生运用量、折、撕、拼等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内角存在的共同特點,从而构建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点。《多边形内角和》是通过动手操作把图形转化成多个三角形的形式来进行研究的,这不但有利于进一步熟练运用操作方法解决几何类型的问题,还培养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动手操作对同一问题进行验证,从而自主获得新知并稳固知识体系建构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二)慎重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动手操作材料
新鲜的事物对于好奇心强的低年级学生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吸引学生对其的关注度。如果动手操作选择的材料形状过于独特,色彩太过艳丽,学生的专注力很容易被材料的外观所转移,学生会因过多的注意材料的外观而无法较长时间的对观察对象保持有目的探究。如一年级的《认识物体》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积木形状特点对小组内的积木进行分类,要是如若学生带的积木造型过于奇特,色彩太艳丽,小组中其他同学的积木容易成了学生无意注意中的关注焦点,在探讨交流过程很容易把学具变成玩具,甚至搭起积木玩。所以在选择动手操作的材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该选择一些的弱化颜色与形状的材料以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三)创设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的生活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研究者、发现者与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强烈。”本套数学教材把许多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研究的载体,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提取原有的认识经验为课堂学习服务,在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新知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提高教学效果。如创设模拟超市顾客与售货员购物的生活情境来进行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身临其境的动手操作是学生对学习对象注意力的专注度和时效的保证。熟悉的生活情境接近了文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自主参与新知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正到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真谛,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的提升。
(四)激励性评价促进动手操作有效性的成效的巩固
现代数学课堂的教学既要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更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能力能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大脑进行飞速运转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对许多的猜测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观察,总结出概念或规律,获得认知。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整个动手操作过程的感知,鼓励学生反馈操作过程的感受,和操作技巧,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学生反馈后的信息运用神态、语言等多种有针对性的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肯定,感受成功的体验,从而加深对动手操作过程的印象,巩固动手操作有效性的成效。
三、提高动手操作有效性的多样化呈现方式
课前准备课后巩固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拓展,所以动手操作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使用,选择适当的呈现方式对于不同知识点教学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前动手操作
许多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小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的缺乏使学生对教材感到陌生枯燥。如人教版六年级的《利率》的教学,利率对学生而言就显得非常陌生。如若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对所学内容没有一定的了解,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新的知识内容。如二年级的《认识钟表》可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制钟表后再进行教学,自制过程学生清楚的感知了时针、分针、秒针长短不同的特点。教学画时间时和看图写时间时就不会出现时针与分针因混淆而判断时间错误的情况。钟面的制作是建立在通过观察,感受时针、分针、秒针同时运动的特点后,對于课堂教学3:30与9:30,时针与分针是否成直角时,抽象知识就具体化以提高新知的掌握效果。
(二)课中动手操作
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产生的重大变化是伴随着先进设备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产生的。随着教研的深入探究、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动手操作成为了当前教育环境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在四十分钟有限的时间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课堂的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由于圆周率在平时实际生活中运用不够广泛,大多数学生对与圆周率相关联的认识都是空白的。课堂上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直尺、彩带、细绳等测量几个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通过计算收集到的几组圆的周长与相应对直径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得出的结论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周长计算公式的生成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不但更加深刻而且也会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课后动手操作
新知的掌握熟练程度有赖于课后作业的巩固,对于一些规律与概念性的延伸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的通过自主动手操作的方式来验证或解决问题。如与六年级《圆柱》相关的实践习题:用刀将橡皮泥捏成的圆柱切成两个部分,截面的形状有几种情况?通过灵活应用课堂所学的操作方法解决课后问题是有效性提高的延伸策略。
四、有序性操作促进动手操作有效性的提高
课堂上学生许多猜想的问题都可运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得到有效验证。在操作过程还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边操作边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也为学生从形象思维到发展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架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所有的课堂操作若是出现操作程序混乱的状态,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新知在大脑中形成清晰思路的过程。课前精心设计的流程是学生借助操作生成清晰流畅的思路的重要途径。操作有序性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利于课堂生成,也有利知识记忆的长久性,对知识体系的建构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操作的有序性是提高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保障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