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雯洁
每个孩子的心门上都挂着一把“锁”,用蛮力和巧智都很难打开,心锁只为懂心的人而开。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内心最深沉的渴求,就是得到充分的尊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注重与孩子的心灵产生共舞,才能叩开孩子的心门,真正成为孩子的老师。
妮妮的委屈
背景:
妮妮是一个文静乖巧的女孩,平时她总能安静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面对老师,她更多的是认真听好,却很少在老师面前发表自己的想法,在班中一直默默跟着老师的步伐前进。
实录:
一次吃点心前上厕所,听到炎炎在用命令式的话语说话,虽然说话声音不大,但是职业本能感觉到那里有事情发生,我走了过去,就看到炎炎手插着腰在对妮妮正进行一翻所谓的“说教”,原来小班女生厕所有三处是蹲位,一处是座位。座位处已经有一个女生在使用,炎炎因为穿着小裙子在排队等候,看到妮妮穿着裤子也排在她的身后,她就以妮妮穿裤子加上蹲位处有空位为由,不让妮妮上小马桶。妮妮被炎炎说得无话可辩,但是又不想去蹲位上厕所,只能撅着嘴巴满脸委屈在那里表示自己内心的不满。而炎炎完全忽视妮妮的不乐意,看到几次“说教”无效后,她便开始用手把妮妮拉到旁边的蹲位处。妮妮被拉过去后,眼看挣扎也无用,就认命地上了蹲位厕所,表情依旧写满了委屈。
策略:
1、尊重孩子之间的解决方式
整个过程孩子并没有求助我的帮忙,且最终以妮妮的妥协告终。因此我尊重孩子之间的解决方式,妥协也是一种成长。我选择在旁边安抚妮妮道:“妮妮你很棒哦,会上蹲位厕所,愿意把小马桶让给不方便穿脱和需要大便的小朋友真好。老师奖励你一个大拇指哦。”边说边把我的大拇指印在了她的额头上。她没想到她认为不开心的事情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顿时脸上的委屈不见了。小眼睛还透露出“受宠若惊”的神情。
2、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如厕方法
我接着又鼓励道:“另外老师要告诉你哦,中班和大班的姐姐都是上這种蹲位厕所,所以你很厉害呢。”让妮妮感受到上蹲位厕所是大本领的表现。
分析:
像这样强制被迫妥协在幼儿之间应该也会发生很多,有些老师没注意到可能就过去了。感受到妮妮可能也不是不知道炎炎说的道理,只是她内心很像上小马桶。内心想法得不到满足,又加上同伴的“无视”和“不尊重”,小小的心灵应该会很低落吧。在面对一些事情时,可能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道理来阐述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而不去尊重孩子,忽略孩子的想法,那么这样的教育是被迫教育,孩子只是迫于威严或者所谓的“教条主义”表面服从,事件看似已经解决了,但孩子内心是不服,且无法真正认同同伴,认同教育者。我开始意识到像妮妮这样个性比较内向,在同伴的交往中容易受到挫折,导致无法敞开心门,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同样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妮妮的执着
实录:
一次角色游戏中,妍妍气势汹汹地走过来向我报告:“老师,我昨天已经和昕昕说好了,昨天她玩,今天我玩,可是妮妮她也想玩,我跟她说好,明天让她玩她就是不听。”面对妍妍的告状,只见妮妮在一旁从头到尾没有进行任何反驳也没有动手抢,她只是温柔中透着渴望的眼神再加上微微抿起的嘴巴,在沉默了一会后,她鼓足勇气用她轻柔的声音表达了她的想法:“可是我也想玩这个包。”
策略:
1.将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运用经验来解决
“看的出你们两个都想好玩这个包,可是包只有一个怎么办呢?”我在旁边试图引导她们想办法解决。听我这样一问,在旁边经过的路人小泽马上联想起平时运用的方法建议道:“可以石头剪刀布。”妍妍马上同意,并且握拳已经准备好和妮妮划拳了。当众人将目光投向妮妮时,妮妮低下头,没有任何动作。同伴的建议看似很合理,但是显得很突然,妮妮没有接受。
2.先适当的回应,让妮妮感受到被接纳,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
“妮妮你不想石头剪刀布来决定,是这样吗?”我立刻看懂了她,向她确定着。妮妮听到我的话,立刻抬头看了看我,然后微微点了点头回应我。
接着提出建议:“妮妮的妈妈背的包肯定也很漂亮吧。”我继续试图寻找适合的解决方法。听了我的话,妮妮马上回应我:“嗯,我妈妈有很多漂亮的包。”一说到妈妈的包,妮妮的眼神都亮了起来。“那不如下次把妈妈不用的包也拿来放在角色游戏里,这样就有多个漂亮包包够大家玩了,”我建议道。妮妮微笑着同意了。正当我们都以为事情解决了,妮妮又再次恢复刚才委屈的表情,说道:“可是我想玩这个包。”
3.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
在很多方法妮妮都不能接受后,我决定告诉妮妮:“妮妮,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最坏的后果,如果你们两个今天谁都不肯让的话,你们两个今天到角色游戏结束都玩不到这个包包。你们要这样吗?”听到我这样说了以后,我发现妮妮开始认真地思考了这个情况。最终她的凝聚的眉头解开了,也顿时同意妍妍玩了。妍妍一开心也拉着妮妮一起玩,到后面妍妍也把包包给妮妮玩了......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我看妮妮处于比较弱势的一方,在面对同伴比较强势的告状后,妮妮只能默默用表情来回应。最后她鼓足勇气说出她的想法时,我感受到了她内心真的强烈喜欢这个包包,在她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一向安静乖巧的妮妮在这个时候也很难冷静下来思考。这个时候如果我选择“以暴制暴”或者给孩子贴上“倔强”的标签,可能孩子最终会被迫妥协,但是会把我和孩子的距离拉开。所以我选择了继续尊重孩子,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在一次方法不行的时候再换一种方法,最后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把最坏的结果提前告知了妮妮,不讨论行为本身,而是分析结果,让她看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最终成功引发孩子自己想明白问题。
尊重就像一个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她透明的微笑叫理解,她淳朴的心里叫高尚;尊重又像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饱含待人处世的智慧,尽显人格操守的高贵。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进去,才能和孩子之间建立起心与心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