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开 黄绍丽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生力军,青岛民办高校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在新时代背景下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针对民办高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矛盾的特殊性,大力加强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的迫切需要和发展要求。加强青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突出党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方能保证民办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题组通过调查和分析青岛民办高校党建现状并提出实施路径和对策建议,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青岛市现有8 所民办高校实地调查,课题组弄清了青岛民办高校基层党政治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基层党组织机构设置状况
截止2017年底,青岛的民办教育共有8 所高校,学校在校生80735 人,占青岛市高校在校生数的17.14%,教职工5479 人,共有党员2379 名,其中教师党员1889 名,学生党员490 名。
2.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状况
青岛的民办高校党的组织设置比较完备。从党委班子建设上看,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设立了专职党总支书记,其他七所高校均有党委书记。2017年4月,山东省委高校工委为落实中央和省委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精神,从公办高校党委中择优选派5 位领导担任民办高校党委书记。
其中,原鲁东大学党委李清山副书记、校长,担任青岛黄海学院党委书记;原曲阜师范大学荆兆勋党委书记,担任青岛工学院党委书记;原山东理工大学都光珍党委书记,担任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由此,山东省委为青岛民办高校配备了近一半的党委书记,并继续选派公办高校优秀领导干部担任其余民办高校的“督导专员”和“党建工作联络员”,从党建队伍体制建设上,进一步加强了省委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管理。
在设立党委的7 所民办高校中,青岛滨海学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校长均为1 人,但设有专职党委副书记,其余6 所高校党委书记均为专职,党委班子成员一般7 名左右。在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上,各民办高校都建立了总支和支部,支部委员3 名左右。特别是在2016年党组织换届情况排查工作后,党委班子得到了加强,支部的工作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特别是青岛工学院,还在每个二级学院配备了专职党组织书记。从工作部门看,各高校党委都设有独立或者合署的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委等机构,配备了3 人左右的专职党务工作者。
3.基层党组织经费保障状况
从青岛全市工委角度看,工委每年设置专门的党务工作经费,用于党务工作培训、党建研究等工作。工委成立以来,一直全额返还各民办高校党费,支持各高校利用党费开展活动。从各高校看,2016年之前,各高校都设有党务工作经费,但是标准不一。2016年,市工委根据省委高校工委文件,要求各高校按照教师党员不低于200 元、学生党员不低于100 元的标准,将党建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并逐年提高。从目前的情况看,各民办高校基本能按照这个标准执行预算,但实际使用率一般。根据中组部2017年最新党费收缴标准,民办高校提高了缴纳党费比例,增加了党建经费保障。
随着党的工作全面加强,特别是中共十九大以后,青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意见(试行)》;压实主体责任,落实党委书记责任清单管理工作,并建立市高工委领导具体承包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制度;落实重点任务,对8所民办高校党员组织关系、基层党组织换届和党费收缴工作进行专项摸底工作。工作有成效,但问题依然不少。
1.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亟待加强
民办高校发展受资金因素困扰,经济意识较强,重业务轻党建现象严重,对思想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在坚持社会主义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基层党组织的“四个意识”不强、“四个服务”作用发挥不足。
2.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缺弱现象严重
校党委的作用发挥不够,其政治领导核心地位不够凸显,在牢牢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制度建设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对薄弱,党委、党总支到支部的工作力度层层递减,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主义严重。有的基层支部政治学习不严肃,党务工作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现象突出。部分党组织建设缺位,党务工作队伍中专职人员少,投入到党务的精力和工作能力偏低,思政工作力量不足。从全市民办高校2379 名党员管理上看,日常管理松散,到2016年普查,有377 名失联,占党员数的15.85%,经过一年来的努力,重新联系上254 名。截止2016年底,仍有123 名党员失联,占党员数的5.17%。这些党组织的制度建设与公办高校相比,存在较大的漏洞和差距。
3.党员发展计划严重偏少
在党员发展方面,没有处理好成熟和发展的关系,学生党员发展计划不足。如2016年,青岛滨海学院在校生1.746 万人,发展计划仅有76 名,其中,教师党员发展名额4 名,学生党员发展名额72 名,新党员发展比例占在校生的0.41%,在校学生党员数共计90 名,仅占学生总数的0.52%,远远不到1%,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党员人数上不占优势。
4.党内民主法治效果不佳
由于民办高校的资本效益和管理模式,招生数量直接决定学校的经费收入和生存发展,致使民办高校对招生、专业建设等方面普遍比较重视,对市高校工委主管的党建、稳定等业务重视程度存在外紧内松现象。部分高校自身党建工作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乏力,落实“两个责任”不到位,校纪委 “三转”不到位,监督执纪不够严格,问责能力偏弱,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情况不够透明。特别是独资建校的民办高校,建校年限短、学校规模小,其家族式管理烙印严重,裙带关系突出,党的民主生活落实不到位,依法治校能力亟待提升。
民办高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很多民办高校在思想上,不能系统认识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对社会主义普遍性原则和民办高校文化建设责任缺乏深入思考,导致民办高校资本投资趋利性与社会主义教育公益性的矛盾的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立法中,已经为民办高等教育给出了相应的宏观政策,但具体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特别是还停留在投资主体的经济领域。单方面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忽略社会主义教育公益性的本质要求,不能从法理上解决民办高校的私立经济主体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矛盾。
民办高校的存在,是我国教育公益事业民营化的体现,民办高校私人资本经济利益最大化本性与社会主义公益性教育原则之间的矛盾对立日益凸显。现实条件致使民办高校在党建层面上,只能采取党政机构合署办公模式。
1.定位民办高校党组织政治属性
落实民办学校党委书记全部由省级教育工委委派的工作,党委书记的干部人事关系由省委高校工委统一管理,明确学校党委书记是学校董事会成员,从法律制度层面明确党委在民办高校中的政治领导地位,让党组织真实进入民办高校决策层。要建立健全董事会与校长办公会分离机制,实行教授治校、学术自治机制,省高校工委和教育厅要承担对民办高校董事会的法治管理工作,平衡和保障好民办高校实体中师生利益工作。民办高校党委要落实工委的民主决策机制建设,规范团组织活动,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2.落实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政策
根据青岛地方经济发展情况,把民办高校统筹到社会规划中,落实国家层面的《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和《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主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青岛民办高校的源头分类监管,从教育源头治理方面解决教育公益性问题。
3.深化民办高校资质源头治理
落实中央教育精神,实行严格的民办高校办学准入制度的同时,把好民办高校办学者退出关,避免市场经济滞后特性所带来的教育资源浪费问题。
1.落实民办高校党组织建制
要选配好民办高校党组织领导班子,除了落实民办学校党委书记全部由省高工委委派外,民办高校要按照省市制度设置齐全的党组织机构和部门,配齐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专职工作人员,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学校党委、基层党支部党务工作高效正常运转。
2.明确民办高校党组织职责
明确民办高校党委书记的政治方向第一责任人职责,定期向省委高校工委报告工作,建立民办高校院系基层党支部向学校党委述职,学校党委书记向上级党组织述职及定期汇报的工作制度,主动发挥书记模范带头作用。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责范围,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完善民办高校党委与董事会的协商沟通机制、党委与校长办公会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基层党支部协商民主机制、党支部与院系联席会议制度。省高工委要强化对选派入职的民办高校党委书记的管理、考核和监督工作,协调建立所在地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结对互助共建机制。
1.改进基层支部工作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针对民办高校行政、教工、学生党支部特点,分类推进模范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推动“两学一做”制度化。强化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严肃党员民主生活制度,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关爱党员,帮助有困难的党员健康成长。
2.加强党务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党务工作人员
建立市委高校工委对民办高校党务人员经常性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实行新任党支部书记1年内必须参加市委高校工委任职培训,加大市级监督管理力度,及时调整不合格不称职的党务干部。
3.规范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
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程序,执行好预备党员预审、审批、教育和党员转正等关键环节,落实群团组织及群众的推优制和公示制,倾听基层群众意见。针对民办高校党员发展计划严重偏少问题,要统筹全市高校党员发展计划,增加民办高校党员发展计划,由每年的不到1%增加到5%左右,建立基层学生党支部。
4.创建辅导员党员工作室和思政讲坛载体
完善讲师团队伍建设、内容建设、机制建设,构建多位一体的辅导员教育培训体系,提升辅导员队伍管理科学化水平。依托高校思政讲坛载体,利用思政教师资源,加强教育,纯洁入党动机,在思想入党上狠下功夫,保障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
5.创新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
运用社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助推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发展。打造民办高校校方、院系、班级、宿舍、自媒体等多级的宣传体系;创建民办高校“党员e 家” 区域性网络服务基层党支部,让流动党员共享网络组织生活的温暖;对接山东省“灯塔党建在线”及“岛城两学一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网络党建综合管理,不断推动党建工作信息化进程。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办教育全过程
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国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重点,不断深化教材理论体系,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语言体系,真正落实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之中。
2.注重思政队伍建设
建立以学校党政领导、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思政工作队伍,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全员育人。教师不断从知识型向育人型转变,突出双师型德育功能。要在政治立场的坚定性、理论功底深厚、“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高昂的热情与浪漫的激情、高超的教学艺术与方法、人格魅力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系统修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德育效果。
3.统筹显性和隐性思政课教学,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要宏观加强对开设专业的课程教学监督,实现课程思政化教育。重点加强思政课理论教学,严格落实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注重建立和完善以德立校、育人为本的高校德育体系,对民办高校校本特色的德育教材体系进行开发与利用。加强德育制度文化建设,强化从严治校文化特色;以习育人,强化德育行为文化建设,通过活动来促进规范的学习与内化,通过道德实践,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把外部的道德教育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以形化人,不断提升德育物质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显性文化建设,打造有形德育物质文化载体;以人为本,促进德育民生文化建设。通过显性思政课教学和隐性思政课教学相结合,突出立德树人的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建立地方政府财政扶持专项,市高工委增大党费返回民办高校比例;民办高校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党建经费专项资金投入比例;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及各级主管部门对党建经费使用的相关规定,加强经费资金核算和监督管理,坚持统筹安排,防止资金使用中发生弄虚作假行为,确保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
优化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绩效正面激励评价制度,完善学校党委和基层支部考核细则,按照党章规定落实支部及党员先进评优标准。落实逐级领导问责机制,加强对省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落实民办高校党建责任的监督管理,重点针对民办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设置与建设、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待遇、师生合法公益和党建经费实际投入和使用比例等方面进行监督,特别是对党建财务活动和财政状况进行过程性监督。利用现代性网络信息化平台,形成民办高校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互融合新渠道,提升民办高校党建“三全”育人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