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新课改以来,课程已从“知识的传授”转型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上。可以说,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老师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提问,孩子们的生命潜能就能在课堂上得到更大限度的释放。
关键词:课堂;提问;误区
案例背景:西方学者德加默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的确,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教学中一个巧妙地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这样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是怎么听课的,一节课上下来,没几个人会发言,就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太没意思了……”其实,这能仅仅怪孩子吗?究其主要原因,我们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们的教學中,存在着多少提问的误区,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误区一:提问的指向性不明确
案例:一个老师上一堂《向你推荐一本好书》的口语交际课,教者力图通过老师的介绍做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推荐一本书的方法。
师:现在老师先来介绍一本书,请大家听好了。大家好,最近老师读了一本书,题目叫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故事的主人公海伦·凯勒自幼双目失明,可她却不向命运屈服,……你们想不想一睹为快?
师:听了我的介绍,你有什么启发?生:听了你的介绍,我觉得这个人真了不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
师:我不是问你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启发,而是问你,你从我刚才说的一番话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全场一片安静,学生面面相觑,不知从何谈起。最后,老师只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师:你们说,我刚才的介绍有没有清楚明白?生:有。
师:能不能打动你的心?生:能。
师:老师介绍前还说了这么一句:“大家好”,可见介绍的时候,我们还得注意文明礼貌,你们说,对不对?生:对。
(案例分析:以上案例中,该老师在提问时意思不明,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偏离了问题的方向,出现了“答非所问”“无所适从”的现象。若是在老师示范完之后,问学生:“听完老师的介绍,你是否很想拥有这本书?为什么?则学生就会说出诸如:我很想去购买它,因为刚才老师介绍得那么清楚明白,深深地打动了我”之类的答案,自然就能水到渠成地总结出推荐一本书的方法。)
误区二:提问时用语不妥
案例:在一节课文朗读指导课上,老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
师:接下来,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段话,看看谁读得最好,你们说好吗?生:好。生1读课文
师:你们说,他读得好吗?生:不好。
师:谁能读得比他更好?生2:(自告奋勇)我。(读得还算流利,只是有个字漏了。)
师:你们说,他读得好不好?生:(扯着嗓子喊)不好。
师:(一脸无奈)那好,老师再叫一个女同学来朗读。生3读课文
师:你们说,她读得好不好?生:(摇着头,齐声说)不好。
师:“其实她已经读得很好了,我认为今天读得最好的就是她了,你们赞成吗?”生:(有些言不由衷)赞成。
(案例分析:评比读是老师教学环节中激励机制的重要体现,可就因为老师不恰当的提问,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评价效果。如果老师这样提问:“请评价他读得怎样?”或问:“他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值得我们学习。”“他什么地方读得还不够好,你来帮帮他。”以此来引导学生,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形,同时,还能让学生养成“欣赏、赞美他人”的品质。)
误区三:打乒乓球似的提问
案例:在一节看图作文指导课上,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画面。
师:(出示课文插图)大家看看这幅图,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一个孩子坐在地上。
师:这个孩子大约几岁了?生:可能刚满周岁。
师:谁来说说,他坐在地上干什么?生:他在哭泣。
师:他为什么会在这里哭?生:因为他找不到自己的父母了。
师:那他的父母哪里去了?生:可能被炸死了。……
(案例分析:这种犹如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的提问能否真正算是师生之间的互动?答案是否定的,这种一问一答将会带来什么结果,那就是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学生的思维狭窄,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言,课堂教学变成教师进行提问表演的舞台。)
误区四:提问没有面向全体
案例:一个老师在解读一篇课文时,向全体学生提问,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师:请你来说说,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
××同学:(突然被提问到,觉得很突然,吞吞吐吐)我认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含义较深。
师:那你能不能说说它有什么含义。生:(搔搔脑袋,一时发窘)我还没想清楚呢。
师:没关系,老师问你,你认为这里的“谁”可以是些什么人?(已经有些同学“闲着没事干”,在自己的座位上蠢蠢欲动,交头接耳)生:我认为可以是海伦·凯勒。
师:(步步紧逼)还有呢?生:张海迪。
师:(为自己让这个学生“开了窍”而一脸得意)××同学,你回答得真好!
(案例分析:在以上案例中,老师的提问就有些急于求成,问题一抛出,没给足思考时间,马上就指名回答,这种“开车不等客”的做法不利于学生思维,导致被问学生处于尴尬境地,而其余的学生则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维处于“靠边休息”状态,这样的提问是没有面向全体的提问,若是老师能将问题提出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师生补充发言,则这样的提问才显得有价值。)
反思
以上几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技巧是尤为重要的,它关系到一节课的优劣成败,因此,我们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课堂提问的技巧上下点功夫,将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但愿我们的课堂从此不再“万马齐喑”。
作者简介:吴艺芬,福建省漳州市,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