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课教师“三大问题”的区分

2019-03-23 03:27李优坤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区分学术思政

李优坤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1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以下简称“三大问题”),旗帜鲜明支持正确思想言论,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这是当代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的背景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1]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主渠道主导者”,如何区分“三大问题”呢?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何必须分清“三大问题”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意识形态斗争比较复杂,中国一直是西方国家“围堵”“遏制”的重要对象。正如西方对付苏联的“冷战”和“和平演变”两手并存一样,意识形态斗争不过是西方对付中国的“软”的一手而已。改革开放后,西方所谓的“接触”战略,就是在战争和遏制政策失效的前提下,通过与中国的交往,利用文化渗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金融危机后,西方与中国的意识形态斗争也变本加厉。除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渗透,报刊杂志的负面报道,借“学术研究”名义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歪曲外,西方还通过新媒体对中国进行造谣。可以说,西方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花样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多元价值和信息化冲击下,“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小悦悦”事件及“彭宇”案造成的公共道德危机和政府在信息化时代处置危机事件能力的不足交织在一起,更给快速成长的中国带来了“烦恼”。境内外的敌对势力,正是利用新中国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复杂的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烦恼”,以“网络自由”“新闻自由”和“学术自由”的名义,来“恶意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政府形象和社会基本面,起劲地‘唱衰’中国”[2]的。因此,在中国崛起的关键时刻,“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

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是学习、研究、创新、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高校也是国内外各种思潮、学术观点、价值观交汇交锋的“敏感地带”。国内外敌对势力及国内“左”“右”各派,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各种手段,利用一切机会抢夺话语权,试图主导中国学生的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性”[4],肩负着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使命。

大学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进入社会前的“预科班”。当大学生直面社会的复杂、生活的现实时,充满迷茫和困惑。同时,有些大学生心理上比较叛逆,对外部“强加”和不能信服的思想,都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年轻化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遭受着诸多的挑战,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也造成了公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片面性的习惯认识”[5]。

中国的科研一直是在“国际学术话语权配置不平等的条件下主动融入国际学术圈、适应国际学术市场、寻求国际学术圈认可的”[6]。西方对中国学术的影响,从理论范式和架构到具体的思想和思潮,可以说无处不在。高校教师也是一个讲究“学术品格”的群体。五四以后,多数学者不仅把大学教师的学术自由提升到“学术品格”的高度,更与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情怀相联系。因此,高校教师对学术独尊充满厌恶,对勇于坚持学术自主的学者则充满敬仰。一些高校教师也因此很容易把西方学术范式甚至一些错误观点当做“真理”。

在这种背景下,在高校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有意的造谣与无意的世界观局限,科学的研究与别有用心的污蔑,乃至对真理的坚持和对错误的执拗……都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充分显示出高校意识形态维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师的双重身份,正显示出“三大问题”区分的紧迫性。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区分“三大问题”的实质

政治原则问题,是“关系到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坚持什么发展方向和路线的问题”[7]。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和立场,与党中央的战略、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并真正遵守党的纪律,在科研与教学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关键。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加强纪律约束,确保思政课教师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传播者,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守卫者”。因此,政治原则问题的核心是党的领导下的“讲政治”和“守纪律”问题。

学术观点问题则是在党的领导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原则引领下,学者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的前提下,自由进行科学研究,自由发表学术观点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既是教师又是科研工作者,应该坚定信仰,坚持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思考,并对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正如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强调,我们党必须“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8]415。

实际上,自由并非绝对。学术自由从来都不是任性和任意妄为的自由。现代大学的自由,从来都不是“无政府”的。我们不拒绝善意的批评,却要坚决反对借“自由”之名,拒绝管理,拒绝党的领导,甚至恶意造谣败坏党和国家荣誉的“伪学术”。因此,必须约束大学学术自由,而且依靠法律法规和其他规章制度来完成[9]。

因此,学术问题的重点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在区分真假学术的基础上,给予思政课教师充分的科研自由。“辨别学术真伪”和“确保学术自由”是学术问题的两大目标。

思想认识问题主要是如何看待个人对客观世界各方面看法的问题。政治原则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本身相互影响,相互纠缠。政治立场和信仰直接决定了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的立场和认识问题的视角,而政治立场和认识问题的视角,又决定着高校学术的真假和日常认识的偏差度。反过来,日常的思想认识及学术观点,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高校教师的政治立场和认识问题的视角。但复杂的是,日常的思想认识及学术观点对政治原则问题的折射和反映都是相对的,因为学术和认识都是复杂的。因而善意的批评与恶意的污蔑,受西方学术的影响与故意歪曲之间的区分实在太难了,“度”的把握要求实在太高了。再者,人的判断具有太多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个问题“左”“中”“右”的看法可能会大相径庭。仅根据一个批判观点或错误认识,就贸然下结论,很容易出问题。高校思政课可能会出现强调政治原则问题就容易“管得过死”,不强调政治原则问题则容易“放任自流”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教师区分“三大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我党更加坚定、科学的领导,让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能在日常教学和科研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信仰,自觉与党中央的战略、政策和方针保持高度一致,并能遵守共产党人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还能让其从多种视角,正确、及时地反思党和国家建设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既给予他们科研的空间并承认认识的局限,又要让他们在思政课堂“管住乱讲的嘴巴”。

三、区分“三大问题”的关键

高校思政课教师区分“三大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党的领导”及区分过程中的“度”。

“三大问题”都与党的领导密不可分。因此,区分“三大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党的领导,以及如何正确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组织和政治领导,主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在各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来实现。对当今的思政课教师来说,党应主抓思政课教师的组织建设、思想和政治工作及思想政治课的纪律。具体业务工作,如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是否超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范围,认识立场是否有偏差,授课是否违背了党的政治原则。

“三大问题”区分的第二个关键,就是对授课、思想认识、学术研究的偏差和错误的“度”的判定。各级党委在发现高校思政课教师认识出现错误或科研立场出现偏差时,厘清“反思(问题)”和“受(西方)影响”的关系就显得极其重要。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集中于如何看待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曲折与问题。苛责一个政党能始终坚持正确的路线且没有任何曲折,“就像苛责一个人一辈子不能犯任何过错一样都是极其荒谬的”[10]。我党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总能引领全党全国人民从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中,从日常的学习中,纠正错误,砥砺前行。因此,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从不同视角,反思我党革命和建设的进程,向历史和现实学习。

国内外敌对势力也正是以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为名,污蔑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西方占据中西学术交流主导地位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研究或日常观点,完全不受西方影响是不可能的。因此,各级党组织在引领思政课教师反思历史和现实的同时,还必须辨别西方影响下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精华”与“糟粕”,分清思政课教师立场偏误与无意间受西方敌对势力影响的界限。这里最忌讳的是两个极端:对“历史虚无主义”、“左”和“右”妄言的鼓励和纵容;对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乱打棒子”和“乱扣帽子”。

工作纪律和自由授课的关系,是关涉政治原则问题区分的“度”的又一个问题。“明显恶意”歪曲党和国家的观点不能讲,更不能在高校课堂和有较大公共影响力的场合乱讲,但绝不意味着回避“问题”。在当代社会信息化和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面对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并对各种现实问题充满好奇的大学生,回避敏感问题,只能使谣言越传越广,并降低思政课的实效性,从而失去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同时,要想让高校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就必须做到“敢于直面难点痛点焦点,不讲套话空话虚话”[11],也就是敢于直面“问题”。这是高校思政课紧紧“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1],防止思想政治课“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重要一环,也是把握思想政治课“主动权”“话语权”的关键。因此,授课必须是自由的,特别是在当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佳的大环境下,党和国家应思考如何给予思政课教师直面现实和敏感问题的勇气,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给学生正面引导。

四、对高校思政课区分“三大问题”工作的几点建议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区分“三大问题”,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和意识形态斗争复杂的新形势下,各高校党委必须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把高校思政课教师“三大问题”的区分放到“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的基础上,严把思政课教师的用人关,切实选拔业务精、党性强的教师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抓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2];要严格执行规章和制度,抓严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纪律。

其次,构建“三大问题”区分的权威机构。权威是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按照马克思·韦伯的观点,权威主要有传统型权威——主要依靠传统的身份和习俗形成的权威;魅力型权威——主要基于信念,比如来自科学信仰、宗教、革命领袖和英雄的权威;理性法定型权威,主要来源于建立在现代科层制基础之上的权威。一般来说,现代权威多来自理性法定权威。对高校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权威必须建立在对科学和知识权威的信仰基础之上,这是由高校教师群体特殊的身份决定的。建议成立由党委领导,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党员专家组成的不同层级的思想政治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不仅包括认定思政课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否存在问题、“三大问题”的区分是否科学,还应成为思政课教师对热点问题教法进行探讨、研究、交流、沟通的平台。多种思想及多种视角的相互碰撞、相互争论、相互启发,可以形成更新、更科学、更权威的思想,为更多大学生解答疑惑。

第三,紧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纪律,不放松对“热点问题”教学的关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目的在于“争夺人心”,也就是争夺“影响力”。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思政课教师就是站在意识形态斗争第一线的“战士”。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的阵地,最重要的首先是课堂,还包括博客、QQ、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这些阵地上乱说或“乱吐槽”,就等同于为敌人效力,是绝对不允许的。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白,“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1]。思政课教师“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信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13]。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领路人[14]。在这个问题上,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立场,对于在教学一线顽固坚持错误立场、屡教不改的“两面人”,必须坚决处理。高校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要提高传播效率,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自由探索热点“问题”的授课方式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1]。

第四,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正确认识的引导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对于战斗在意识形态第一线的思政课教师来说,必须对他们进行不间断的马克思主义培训,增强马克思主义素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断提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15-16]。

第五,在科研上,给思政课教师充分的自由,但也要求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科研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要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不要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来对待学术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意就是艺术和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及风格应该自由发展与争论。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只能通过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科学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或粗暴的干预来解决。“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17]229“抓辫子”“扣帽子”“打棒子”会挫伤知识分子的学术积极性,堵塞我党向历史和世界学习的通道。这也是习近平在强调意识形态斗争复杂性的同时,强调“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18]的根本原因。

但科研若不注意立场和方法,就会成为偏离马克思主义的“伪学术”,容易产生政治原则问题。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也是科研问题是否突破政治原则的最重要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16]。对于顽固坚持用不同方法,“吃社会主义饭,砸社会主义锅”的“两面人”[19],绝不能纵容!

五、小 结

在中国崛起时代,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政治原则、个人认识和科学研究三大问题之间又相互缠绕、相互影响,难以区分。掌握好区分的“度”,弄清三者之间的界限,更是难中之难。也正因为此,思想政治工作“一管就死,不管就乱”的难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管理者。对于战斗在意识形态第一线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三大问题”的区分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恰恰反映出高校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攻克这一难题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区分学术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怎么区分天空中的“彩虹”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教你区分功和功率
怎祥区分天空中的“彩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