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状况探析
——以《经典咏流传》为例

2019-03-23 02:15王春月
传媒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电视节目诗词

王春月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 201399)

在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同质化、泛娱乐化的大背景下,2013年至今,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包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在内的一系列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央视系列节目所形成的品牌效应,不仅获得了上佳的口碑,还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此类节目不仅带领全国人民重温了经典文化,重新点燃了全民学习经典的热情,“让经典变得流行”,带领国人进行了一趟心灵回乡之旅,并且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更是对中国文化对外的传播和交流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一、节目成功的原因

(一)优秀的团队

被称为现象级清流节目的《经典咏流传》,豆瓣最高分达9.3,一经开播,立即抢夺一干卫视晚会与综艺节目的收视。然而《经典咏流传》的成功绝非偶然,其导演是田梅,田梅导演同样是《朗读者》的总导演,《朗读者》就已经获得了好口碑;节目主持人是人气颇高深受观众喜爱的撒贝宁;鉴赏团成员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还有主持人曾宝仪和音乐人庾澄庆,他们从不同角度解答诗歌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节目的教育功能

尼尔·波兹曼曾说:“虽然电视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但它的情感力量不可忽视。”[1]《广州日报》曾评论《经典咏流传》:用创新的诗和歌的结合,回到了诗歌的起源,也让诗歌回到了生活,完成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让文学名篇在音乐中重获新生。让观众在歌唱中学诗词、背诗词,或是经典最合适的传承方式之一。[2]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确实可以收获一些知识,尤其是一些诗歌背后的典故及作者的故事。

在录制《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主持人董卿曾问郦波老师:“郦老师,您是大学教授,却参与不少电视节目的录制,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啊?”郦老师不及思考,本能地回答:“在我眼中,《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百家讲坛》等,其实和我学校的课堂并没有区别。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既然电视能产生更大的传播与教育影响,作为一个教育者与传道者,我为什么不来?”[3]从老师及专家学者的角度给此类节目的教育功能予以肯定和认可。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节目形式的统一,实现了电视媒体社会文化传承的功能重塑与回归,符合当下创新形式传播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目前国产的电视节目在向“娱乐形式+文化价值与内涵”的结构转型,综观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第一季节目中,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融汇中法印蒙四国乐风诠释《登鹳雀楼》。这首仅有20个字的经典诗歌传播到遥远的欧洲,维也纳莫扎特童声合唱团以中英德三国语言进行演绎。无论是汉字、词语还是诗歌,都用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灵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从根本上讲,国产文化类电视节目彻底摆脱了长久以来买入抄袭的老套,找到了一条独特的原创和文化推广之路。

二、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收视率难以匹敌当红综艺

数据统计表明,《经典咏流传》的全国网平均收视率为1.33%,在欢呼与庆祝的同时,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差距。作为央视打造的节目,远不及《奔跑吧!兄弟》《快乐大本营》《王牌对王牌》《最强大脑》等诸多省级卫视的综艺节目。举例来说,新一季的《奔跑吧》收视率第一期播出的最后收视率创了跑男的新低,这个数据是1.7多,这已经差得让人吃惊了,因为之前的跑男,前面几季都是在3点多和4点多。所以,不要在收视率的迷失中患得患失,坚持制作能吸引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优良节目才是硬道理。

(二)知识传播碎片化

施拉姆指出,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有教育功能。[4]但此节目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很多诗词都是截取其中部分的内容,有些进行反复,已然打破了原作的完整性。对于不熟悉诗歌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可能会起到误导作用。观众固然可以从节目中获取一些知识,但这些知识基本都是自己已掌握的,或者是在已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和拓宽的。因为观众很难在节目播出的同时记住一首诗词,更何况多数诗词改编歌曲之后,已失去了原文的完整性。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还能奢望观众换台之后去搜集学习上一个节目的相关内容吗。所以无论从知识的传达还是观众的接收,都呈现一种碎片化的现象,很难获得系统的知识。观众只不过是在娱乐的同时,受到了传统文化的一些浸润[5]。

(三)经典传唱人对传统文化理解不足,表达肤浅

观众是节目内容和话题创新扩散的终点,也是创新扩散的直接参与者。不得不说,像流量明星作为意见领袖,确实为推广节目贡献良多。他们在歌唱方面是颇具成就的,但在文化水平方面存在差距,以至于对其传唱的诗词一知半解,甚至误解,对诗人陌生,对诗词的创作环境及态度不理解,导致最后只剩专业唱腔的表演而缺乏对诗歌内涵的表达。节目受到诟病的一点就因为大量明星的参与[6]。比如第11期,凤凰传奇演唱的一首《将进酒》,其音乐创作灵感来自于网络走红的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主角是中科院博士生导师陈涌海,他同样被请到了节目现场,自弹自唱一首《将进酒》。这是基于对生活和诗歌的体味油然而发的情感表达,其苍凉的嗓音和洒脱的表现,让观众看到了那份属于李白的精神。“摇滚博导”收获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而娱乐明显相形见绌。希望明星多做功课,把握经典诗词里的文化内涵,不要只是肤浅地吟唱字词,真正成为文化推广者。

三、节目改进设想

首先,央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基因的传承,对电视节目的创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应该继续坚持走品牌创作之路。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多一些学界、业界人士讲内涵,少一些娱乐明星博眼球。循此路径,《朗读者》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口碑,与之相反,打着科学竞技口号的《最强大脑》却搞得不伦不类,饱受诟病。

其次,注重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在第7期,王铮亮演唱的《长恨歌》是已经过世的王之炀老人在病床上写下的简谱。故事发生在2015年,与肝癌晚期战斗的王之炀已86岁高龄,他的孙女将老人吟诵的古诗词视频发到微博,一时间感动千万网友,也引发了众多民众加入到不同风格翻唱《长恨歌》的活动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大节目的社会广泛性,使得更多普通人以多种形式参与进来,普通人的故事更感人[7]。

四、结束语

通过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央视找到了一条独特的原创和文化推广之路,彻底摆脱了长久以来买入抄袭的老套,这是电视节目也是文化传播的可喜成果。克服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使节目把普通人作为关注的主体,增加其内涵和故事性的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国文化,而这条原创之路也应该坚持坚定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电视节目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