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珊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按照纪录片的制作模式和功能意义分类,可以将中国纪录片划分为三类。其一:宣教型纪录片,旨在满足意识形态诉求;其二:审美型纪录片,为了满足文化或美学功能;其三:商业型纪录片,为了满足大众文化市场需求。
宣教类纪录片将国家意识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属于纪录片里的“领头羊”。纵览藏地纪录片画卷,宣教类纪录片几乎都是起先导性的作用。二十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西藏发生历史性巨变,其中于1942年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西藏巡礼》,以展现西藏自然风光和宗教人文精神最为突出,片中尤其是对藏族民俗和宗教仪式真实详尽的记录,进一步提升了该片的文献参考价值。
顺延历史脉络,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接洽,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了《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此刻纪录片成为加强民族沟通,建立新型民族关系的润滑剂。随后,以宣扬我党民族政策和反映民族地区解放后的新面貌的影片相继问世,譬如,拍摄于1951年的《解放西藏大军行》、1959年的《平息西藏叛乱》等纪录片,题材呈现以抗战素材居多。西藏自治区政府于1965年正式成立,西藏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纪录中央访问团到各民族地区慰问及介绍民族地区情况的《光明照耀着西藏》(1952),真实地反映了西藏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变化。
2015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与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策划,北京电视台、西藏电视台联合制作,旨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组特推出六集大型系列纪录片《西藏》,该片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藏地纪录片的创作偏重人文价值和美学表达。出现了一些独立制片人,一批具有审美情趣的作品被搬上荧屏,像1988年由青海电视台录制的《西藏的诱惑》,这部影片展示了个人艺术化的表达,影片通过写意抒情化的方式,建构出了西藏形象的精神化过程。
时长100分钟的《八廊南街十六号》(1996)一片中,导演段锦川受到美国怀斯曼等人创作观念的影响,没有主观性的解说,将纪录片大师怀斯曼的“直接电影”的理念引入自己的作品当中,运用精美的镜头记录了拉萨核心基层行政组织的日常工作,这部片子由于“揭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西藏”(评委会评语)而获得了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二十一世纪,有几部代表性的作品,既好看又叫座,由第五代导演田壮壮倾力五年时间打造个人首部纪录片的《茶马古道——德拉姆》(2004)。
另一部涉藏纪录片《自然的力量》(2017),一支由纯爷们和女汉子组成的摄制团队,5年时间,行程数十万公里,500多天的野外拍摄期,拍摄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自然地区,从青藏高原到南海珊瑚礁,展现了中国自然的雄奇伟大。全片共分《纵横》《风起》《水流》《山峙》《共生》《追寻》等六集。全部由中国摄影师拍摄,而画面的品质,丝毫不逊于国际水平,于2017年1月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从《茶马古道——德拉姆》首部数字高清纪录片的放映到《自然的力量》采用国际最新的拍摄和叙事手法,我们可以窥探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迭,观众的审美视域在不断被扩大。曾被束之高阁的高雅艺术通过媒介新样态的呈现,将观众的审美情趣从生活层面提升到了艺术层面,这些动态化、立体化的视觉体验更能博得观众的眼球,进而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纪录片中商业气息明显突出,商业类纪录片的出现,无形当中赋予了纪录片的类型样态。最为突出的是《西藏一年》,这两部片子不管是在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方面,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首先,出自英籍华人女导演书云的《西藏一年》,该片首登英国广播公司(BBC),随即在外国60多个国家相继播放,该部纪录片作为商业类纪录片,为中国纪录片开创了示范先河。
根据数据统计,英国广播公司(BBC)连续三次重播《西藏一年》。该片采用“预购+独立制片+合拍”的制作模式,为该片取得傲人的收视率铺垫了基石。
藏地纪录片以其自身的优势丰富了整个中国纪录片媒介生态环境的话语体系,从藏地宣教型纪录片、审美型纪录片再到商业型纪录片,类型流变顺延时代发展的脉络,可以窥探出藏地纪录片一直处于变革的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