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痉挛体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2019-03-23 03:23:04谭青满
关键词:痉挛偏瘫患肢

谭青满

(贵州省天柱县人民医院,贵州 黔东南州 556600)

脑卒中是临床多发脑血管疾患,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脑卒中患者病死率逐渐降低,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其中脑卒中偏瘫是较为常见且危害性较高的后遗症之一。相关研究表明,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开展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伤残程度[1]。本研究将抗痉挛体位的康复训练应用于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旨在研究其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1月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12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61例,女25例,男36例;年龄49~77岁,平均(67.23±5.38)岁;偏瘫侧:右侧37例,左侧24例;疾病类型:脑出血29例,脑梗死32例。对照组61例,女28例,男33例;年龄50~78岁,平均(66.85±5.06)岁;偏瘫侧:右侧34例,左侧27例;疾病类型:脑出血25例,脑梗死36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自主平衡端坐时长≥15min;单侧瘫痪;首次发病;知晓本研究,自愿加入。(2)排除标准:既往神经性疾病史者;并发其他严重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患肢按摩、被动训练等。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痉挛体位进行康复训练,具体方法为:(1)平卧位:床铺平整,取软枕垫于头部,患侧肩关节及上肢伸直,展开,掌心向上,并垫软枕,偏瘫侧臀部垫高,膝关节向内微屈,不垫枕,踝关节背屈;(2)患侧卧位:躯干略向后仰,头部及背后放一软枕,偏瘫侧肩关节稍拉出,上肢伸直,展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膝关节略微弯曲;(3)健侧卧位:躯干略前倾,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偏瘫侧上肢放于软枕上,和躯干呈100°角,偏瘫侧下肢膝关节、臀部略弯曲,腿脚下垫软枕,保持背屈,健侧自然放置;(4)床上坐位:床铺尽量放平,患者下背部放软枕,躯干伸直,臀部屈曲90°,重量均匀分布在臀部两侧,上肢放于可调节桌上,并垫软枕。两组均持续训练1个月。

1.4 观察指标

(1)两组训练前后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评估。(2)两组训练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量表评估。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肢体功能

训练前两组FM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FMA评分均训练前提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训练前后FMA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训练前后FMA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训练前 训练后 t P研究组 61 33.81±6.59 60.28±10.45 16.734 0.000对照组 61 34.27±6.76 51.37±8.73 12.096 0.000 t- 0.381 5.111 - -P- 0.704 0.000 - -

2.2 日常生活能力

训练前两组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ADL评分均训练前提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训练前后ADL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训练前后ADL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训练前 训练后 t P研究组 61 34.82±7.34 58.76±9.23 15.855 0.000对照组 61 35.23±7.51 50.22±8.64 10.227 0.000 t- 0.305 5.276 - -P- 0.761 0.000 - -

3 讨 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易引起患肢痉挛,尤其是上肢痉挛,可导致疼痛、姿势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等不良事件发生,有效预防患肢痉挛,对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2]。

常规康复训练多注重患者功能的训练,对于患肢痉挛可能有一些改善作用,但目前临床仍缺乏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的显效方法。抗痉挛体位属于新型康复训练体位,是指患者根据治疗、护理及康复需要所采取的合理体位及姿势,可有效避免或对抗痉挛,从而预防或改善患肢痉挛,是改善患肢肌张力降低或升高的最基本方法,对关节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有利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3]。杨洋[4]研究显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采用抗痉挛体位,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将抗痉挛体位的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结果显示,训练后研究组FMA及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抗痉挛体位的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抗痉挛体位对患者不同体位进行伸展、屈曲,并于关节部位垫软枕,有利于肌肉拉伸,能保持或促进患者血液循环通畅,从而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可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抗痉挛体位的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肢体功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痉挛偏瘫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39:59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