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一线 新风扑面

2019-03-23 06:28韩鑫
时代风采 2019年3期
关键词:车间人工智能生产

文 韩鑫

初春风雪送走了春节假期,各地重回繁忙的生产节奏,冲刺开门红。实验室里、操作台边、生产线上,不少企业别开生面,或改造技术,或更新设备,人工智能(AI)、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逐步发力,新的生产要素不断汇聚,新的竞争优势加速形成。

亮点1

工厂接入互联网产品可靠性大幅度提升

“现在‘复兴号’动车也是我们的客户。”运行一年来,相较人工流水线,新生产线让产能提升近60%,产品合格率从最低的92.4%提升到99.7%,产品利润率最高提升13个百分点。成都若克科技公司总经理何兵面露喜色,今年市场订单量增加六七成不是问题。

“嗡嗡嗡”,只听机器开动,加工流水线上,却空无一人。一旁的生产控制中心,生产线影像监控实时变动。再往远处看,生产看板区的5台液晶显示屏上,工单执行情况、设备运行状态、订单交付结果数字跳动,不断刷新。

这里是若克科技去年改造完成的智能生产车间,春节刚过,生产线已经满负荷运转,“这条生产线专门生产高铁动车制动闸片组件,24小时连续生产,每天3班倒,忙得停不下来。”何兵直言。

“客户对高铁动车的产品质量特别苛刻,要求每个零件都能溯源,同一产品要能严丝合缝装在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类设备上。”正是这样的高要求促使公司果断决定:上一条接入互联网的生产线。

说干就干!从搭建信息化框架到设备调试,智能化改造让工厂走上“云端”:不仅所有设备接入网络,设备运行、生产管理等数据都能实时上传工业互联网,通过信息化改造,再次梳理企业管理流程,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越来越多工业企业联“云”上“网”。截至目前,工信部共确定了100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支持91个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培育超过50家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10万台套。

“市场条件变化、要素成本上涨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加,是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几大因素。而工业互联网解决的正是在低成本条件下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产品服务需求的问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说。

亮点2

设备连通物联网降本增效创造核心竞争力

“一天有半天泡在一线,还是查不完所有的单子。下班一看计步器,妥妥的两万步以上。”中信重工重型装备厂工人白宝华回忆时有些感慨。如今,借助手机、平板电脑就能实现生产信息跟踪和共享,40分钟就能把所有零件排查一遍。

“这完全是鸟枪换炮的感觉啊!”年初七开工,一进车间,白宝华觉得心情舒爽,刚更新不久的设备看着就敞亮。再往里走,瞧,每台关键机床旁都多了一台工位机。

白宝华负责设备零件和工序排查。以前,所有设备的生产信息都要人工采集,既无法有效储存,也不能合理共享,车间里把他们的调度工作戏称作“飞毛腿、婆婆嘴、千里眼、顺风耳”。 去年上半年,中信重工机械公司一次性给重型装备厂的14台数控机床装了实时生产数据采集器,车间张起了一张连接人和物的大“网”:这头设备一出毛病,那头员工立马知晓。

直接提升机床设备利用率27%以上,节省40%以上的职工生产服务时间——这张“网”给企业带来可观效益:加装数据采集器后,能够实时监测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从而剔除无效操作,避免关键设备空转。

没出正月,中信重工重型装备厂的订单已排到年底。白宝华笑盈盈道:“今年,要扩大物联网在内部生产线的使用范围,厂子奔向智能化,干劲儿更足了!”

“随着5G和IPv6的推广普及,未来可以让每一颗砂子都拥有IP地址和高速互联互通。这意味着除了物物相联,还有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关系的智能化。”刘刚认为,在物联网发展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将更多来源于技术创新,而不是简单的规模经济。

亮点3

实验室用上AI农业育种从海选到甄选

“面前有100个品种的玉米,两两进行基因配组,产生4950个组合,其中绝大部分不会增产。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分析,可以快速知道哪两种杂交的后代更优质。”说起袁隆平农业高科技公司在育种技术上的新突破,生物信息与统计分析师林海艳很兴奋。

这项技术,是隆平高科近来引入的智能育种体系。过去,育种产品开发周期长。产出一个优选品种,可能要配成千上万个组合,再种到地里反复试验,搭上不少土地和人力成本。人工智能建模后,图像识别可采集农作物数据,再将海量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模拟。不用种在地里,就能预测结果。

从“海选”到“甄选”——一字之差,在实验室里,关系到林海艳能否在庞杂的数据流里识别有效信息的速度,在田间地头,更牵系着农民这茬庄稼的长势。

“对现代农民来说,种地其实也是一场投资,不同的种植需求会产生不同的品种期望。”林海艳说,比如玉米,饲料玉米需要种子能保鲜持久,而工业玉米则要求淀粉含量高。这就倒逼我们做出更精准的人工智能育种模型。

当前,春种由南向北渐次铺开,团队正着眼于农作物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提高数据精准度,真正让农民成为有经验的“投资家”。“目前,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各种成熟的应用,但缺乏可直接应用于大规模农田生产场景的产品,需要进一步转化。”林海艳说。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技术,要依托产业而存在。”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蔡自兴看来,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化迎来新契机,一方面产业化基础基本形成,企业数量大幅增长,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起点更高了,感知智能技术更成熟。

随着人工智能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拓宽人工智能产业化的想象空间,加速人工智能与产业向纵深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下一步应着眼于技术进步、多领域协同应用,逐步实现人工智能的全产业链布局。”蔡自兴说。

亮点4

一线工人也要求新、求变唯有技术创新才能解决新问题

正月凌晨,石家庄常山北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恒盛分公司二织生产车间里,全国人大代表、挡车工冯丽朝正穿梭在200台织机间,查看设备生产情况,还不时手把手给工友们示范如何快速处理停机和检查布面,进而降低产品残次率。

“原来降低残次率靠的是熟能生巧,因为生产的布匹常年是一个型号,现在是订单化生产,型号跟着市场变,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仅靠熟练是解决不了新问题的!”冯丽朝说,唯有技术创新才能解决新问题,跟上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技术创新,是冯丽朝心里惦记的大事。“从去年开始,公司的产品融入了更多工业设计元素,依托北京爱意生活平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设计,确定产品规格和花型,这就要求我们的生产环节也要跟得上步伐。”一年来,冯丽朝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召集工友开座谈会集思广益,摸索和归纳出了一套针对不同产品的具体操作规范。

冯丽朝介绍,最近一款名为“满天星”的新产品销量比较好,而这款产品的织数有很大变化,纱线细、强力低,综片数从6片增加到了16片,相应的技术操作变化很大。“通过摸索,我们归纳出了加大对经纱的巡回力度,更换处理断线钩子的长度,加强前后工序间的配合等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成功破解了这款产品易断线、停机多等问题。”

有了新技术,如何做好推广呢?去年,冯丽朝结合公司的技能比赛活动,在她所在的车间开展了大大小小6次技能比赛,不仅推广了新技术,还选出了9名技术能人。“有了技术能人在车间传帮带,车间工人的技术水平提升了一大截,产品的质量也有了保障。”冯丽朝说。

科技成果转化就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创新链条。转化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接力赛,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产品生产环节,就是最后冲刺的一棒。

“一线工人也要求新、求变。”作为一线挡车工的冯丽朝,为了跑好最后的关键一棒,主动求学求变,并和车间的技术能人一起,积极探索操作技术上的创新,产品质量为企业品牌建设赢得了好口碑。

“我们致力于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环节,跑出一线工人的创新加速度,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冯丽朝说。

猜你喜欢
车间人工智能生产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招工啦
人工智能与就业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把农业搬进车间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