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二代的社会融入研究

2019-03-22 02:16马建军
卷宗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社会认同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在多年的流动生活中,流动群体中出现了流动人口二代,他们也是流动人口的重要成员,因从小生活在流入地,或者出生在流入地,对流入地的认同不明显,对流出地的认同也没有父辈们强烈。在社会融入层面表现出了一系列问题,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流动人口二代;社会融入;社会认同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每年春节前夕,流动人口回流到流出地,与家人团聚,但流动大军一票难求的情境就是最好例证。学界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有广泛关注,但未涉及到流动人口二代,他们其实也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成员。流动人口二代有两个含义,“一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左右开始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青年农民工。二是指生在农村长在城市或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1]的流动者的后代。本文针对出生在城市,在城市工作以及出生在农村,长在城市,受城市生活影响的流动人口二代的社会融入状况作有关研究。

2 研究对象

石河子是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由于工厂投资力度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流动人口的到来,填补了这一缺口。随着大量的人口的流动,流动人口出现了家庭化、村乡集体流动的特征。基于此,本文以石河子乡S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从经济、文化等层面对生活在石河子乡S村的流动人口二代的社会融入状况作具体分析。流动人口二代随父辈们居住在空间狭小,环境卫生差,交通不便等现实条件下,他们也成长在此环境下。由于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到了务工年龄段就继承父辈们的工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9份,有效问卷有296份,有效率为98%。流动人口二代的职业主要以纺织业和化工业为主。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小学文化程度的有73.2%,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3.9%,高中文化程度的有2.3%,大专或本科文化程度的有0.6%。

3 社会融入状况

流动人口二代从小就一直生活在流入地,或者出生在流入地,他们“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以及对家乡的认同都在消退,与家乡的心理距离日渐拉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城市的主流社会之外,依旧是无根的漂泊者”。[2]流动人口二代在身份认同层面出现了矛盾性,他们认为自己是流入地(当地)人,但當地人把他们仍然看作是流动者,这对他们的社会融入有很大的影响。

3.1 经济融入

流动人口二代在流入地的生活现状和流动者的区别就是他们这个群体从小生活在流入地,或者出生在流入地,对流入地的环境熟悉,人脉广、社交范围大。但他们的职业选择却受了父辈职业的影响,也就是说“父亲职业的性质及其对所需技能的要求,与子女选择的职业之间可能有着某种联系。”[3]职业的选择,经济收入的高低是将影响他们社会融入的进程,也可以反映出他们社会融入的经济层面。

通过调查,发现S村的流动人口二代的职业不是高危工种就是低技能的工种,尤其以纺织业为最多。月收入最低是2000元左右,最高在5000元以上,但人数不多,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26%和1.62%。收入最为集中的区间是3000—3500元之间。3500—4000元之间。除去其每个月的家庭生活消费,房租、个人消费等,一个月的工资就所剩无几了,说明他们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生活比较拮据。

3.2 生活融入

流动人口二代“在工作、生活等条件上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在实现由‘生存型逐渐向‘发展型的转变后,更加增强了该群体对城市融入的强烈需求与意愿。然而,由于受城市社会‘边缘化的影响,”[4]他们在社会融入层面就表现的举步维艰,可以说处于“融”而不“入”的尴尬境况中。对于流动人口二代社会融入的状况,可以通过他们对生活城市的认同和自身身份的认同来体现出来。

3.2.1 对生活城市的认同

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得知。调查显示,对“是否喜欢城市生活”的回答,有53.26%被调查者表示“喜欢”城市生活;31.75%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喜欢”城市生活;还有9.26%被调查者表示“非常喜欢”城市生活;只有5.73%被调查者表示“不太喜欢”城市生活。

可以发现,流动人口二代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比较高。他们认为城市“购物方便”、“交通便利”、。而“不喜欢”城市生活的被调查者认为城市“挣钱不容易”,“生活消费高”,“工作和生活压力大”。总的来说,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认可度比较高。因为从小远离农村社会,对农村的一切都是模糊的,尤其出生在城市的流动人口二代,对农村社会更是陌生。

3.2.2 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流动人口二代身份认同的主要就是“城市人”和“农村人”;“ 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认定。根据调查,S村的流动人口二代对自己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的身份的回答,有15.2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目前是农村人口,另外有78.6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目前是城市人口;还有6.09%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目前的身份表示不确定。另外,对自己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身份的回答,有81.43%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是“外来人”;只有14.81%(32人)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现在是“本地人”,还有3.76%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目前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的身份表示“不确定”。可以发现,虽然流动人口二代生活在城市,对城市的一切都很熟悉,但是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普遍低下。

综上所述,影响其社会融入的因素首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这种 “城乡割裂的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农业人口自由迁徙的权利,并深刻影响到宪法有关居民迁徙权利的规定。”[5]他们因从小生活在流入地,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比较熟悉,在行为和意识上对城市的认同感也很高,就因户籍的限制,无法享有当地人的福利。其次是当地人对他们的看法也受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虽然出生或生长在城市,认同城市社会的生活,对农村社会很模糊,他们在内群体中也自认是城市居民,但是外界不是这样认可的,尤其当地人,仍然认为他们是流动人口,不是本地人,甚至对他们有“污名”化的现象。他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处在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再次是价值观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方面是受了父辈们的影响,以及面对家庭的经济状况和个人收入,在选择居住空间时,和其他流动者一样,居住的空间狭小,交通不便利,环境差,公共设施不全面等。当他们把自己的居住环境、工作单位和当地居民的比较时,就明显感觉他们和当地人是有区别的。

参考文献

[1]朱力.农民工二代与中国未来[J].人民论坛,2011(24):52-53.

[2]张庆武,卢晖临,李雪红.流动人口二代社会融入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的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7):61-67.

[3]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4]刘玉连,周芳苓.贵州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社会心理分析[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7-81.

[5]杜智鑫著.被忽视的一代船房社区流动儿童社会共和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04.

作者简介

马建军(1988-),男,回族,甘肃天水,硕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社会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微信对残疾青年社会融入作用的可行性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