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考论

2019-03-22 02:16海楠
卷宗 2019年8期
关键词:刘克庄寒食节寒食

摘 要:《清明》诗目前被普遍认为是杜牧所作,但在杜牧的作品集《樊川文集》中没有这首诗的收录,不能确信该诗为杜牧的作品。另外,诗中“清明”一词指的到底是清明节气还是清明节日或者是两者的结合还不很清楚,“清明”的含义会影响我们对整首诗的情感主旨的理解。本文主要从作者和“清明”两个方面来对《清明》诗进行考论。

关键词:杜牧;清明

1 《清明》诗作者考论

当今流传最早的杜牧诗集是他在晚年病重时安排其外甥裴延翰编成的《樊川文集》二十卷,该集中没有我们熟知的《清明》诗。但在《樊川文集·序》中有言“始少得恙,尽搜文章阅千百纸掷焚之,才属留者十二三。”根据此说法,《樊川文集》中收录的杜牧作品非常有限,大部分都被杜牧舍弃,因此,有理由认为《清明》诗不在《樊川文集》中是杜牧的主观选择,不能成为该诗不是杜牧所作的证据。

为了能更全面地收集杜牧的作品,弥补《樊川文集》的局限性,后来宋朝人搜罗杜牧的集外散佚之作,成《樊川别集》《樊川外集》各一卷,但也没有这首《清明》诗。

《清明》诗现今可见的最早的文献是《锦绣万花谷·后集》,概述编者的序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9年),卷二六“村·杏花村”下录了《清明》诗,小注:“出唐诗”。但该诗既没有署杜牧之名,也没有“清明”的诗题。

将《清明》诗歌归于杜牧名下,最早见于南宋刘克庄的《分门篆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不过刘克庄所选的《千家诗》本身有很多的疑点和不足之处,刘永翔先生说:“这部选本却又很多错误,诗中的字句妹妹误嘲妄改,甚至连诗作者的姓名也常常张冠李戴。究其原因,当由编注者是三家村学究,学非通人,书又失俭,诗的来源大都辗转传钞,遂至以讹传讹。”可见,通过刘克庄的《千家诗》来进行《清明》诗的论断显然还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后来研究唐诗的名家名著,如《全唐诗》《万首唐诗绝句》《唐诗别裁》《唐诗三百首》等,也未认为此诗为杜牧所作。

认为《清明》诗为杜牧作品的证据,大多取自《江南通志》,认为唐朝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的时候,有“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但一方面《江南通志》成书于清朝,和杜牧所处唐朝在时间上跨越了上千年,其所记是否准确不可知,另一方面《江南通志》属于地方志,其所记多为丰富地方文化,增添地方的历史人文底蕴,并不全然可靠。

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可以证明《清明》诗是杜牧的作品,而表明杜牧作《清明》诗的文献又因其本身的局限性影响了该说法的可信度。因此,《清明》诗非杜牧所作的可能性更大。

2 《清明》诗“清明”考论

“清明”一次作为节气之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逸周书·时训》“清明之日,桐始华。”《管子·幼官》:“十二,清明,发禁。”所以说,最早的清明指的是节气,节日的含义是在后代才产生的。

应韶在《汉官仪》中提到“诸陵夜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是说有频繁的祭祀,这种几次几乎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天都需要有,所以这个时候的清明指的仍然是节气,还算不上是节日。总之,唐代以前的清明虽然在某些地方也曾有过上坟祭祖的现象,但这跟其他时节的上坟祭祖一样,没有形成节日的规模和气氛,没有形成全民遵从的礼俗和持续不断的传统,因而还不能称为节日。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言“在古代,清明前两日(或前一日),为纪念春秋时被烧死在绵山上的介之推母子的寒食节,民间有禁用烟火、只吃冷食之俗。由于两节相距很近,故后来很多地方都把清明、寒食融合为一个节日。”《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大约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寒食节变成清明节的一部分。”唐代的寒食节从清明前二日开始经七日方告结束。《唐六典》卷六《刑部都官》:“官户(罪犯及其家属没入官府服役者)奴碑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唐王建《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由于在清明之前要求禁火,所以人们逐渐选择在清明上坟,以便焚烧纸钱。这样,清明在寒食节中成了一个重要的日子。

杜甫《清明》“着处繁华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这是说清明这天到处繁花争艳,长沙城的男男女女纷纷外出游乐。元镇《寒食日》“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也反映了唐代寒食節注重游乐的现实。“凡庶人之中,情礼多阔、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责打)一顿。”可看出在清明节游乐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的风尚但因与祭祀的传统不相符,所以被严格禁止,但这恰恰反映了清明节的节日文化和习俗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清明踏青游乐的习俗继承了古代上已节的传统。上已节在先秦即已存在,《诗经·郑风·漆消》描绘的就是春秋时期郑国士女在漆浦两河的岸边过上已节的情景。上已节魏晋以后固定在三月三日,与清明祭祖有交又。上已节的特点就是踏青游乐,而清明上坟要去郊外,两节正好同步,于是上已节的习俗并入了清明节。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已。”特言少年好游,游了清明游上已,可知“清明兼止已”的时俗。

清明节是唐代以来才逐渐从寒食节中分化出来的,唐代以前不存在独立的清明节。清明节在形成的过程中又融汇了上已节的内容,成了一个以上坟奈祖及踏青游乐为特点的民间节日。杜牧《清明》诗中的清明应当是节气和节日的统一,既有祭祖之意又有踏青之趣。

3 结语

《清明》诗脍炙人口,广为人知,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启蒙诗之一,这首诗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难,但若考虑到其创作者和创作背景的不可知,对它的理解又都显得有些游离。虽然《清明》诗不确定是否为杜牧所作,但这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不影响该诗的意蕴和我们对它美的审视。

参考文献

[1]杜牧著,陈允吉注.《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2]宋佚名编纂,《锦绣万花谷》(文渊阁版,抄本,原大,宣纸,包背装4函26册).北京:中国书店.2009年3月.

[3]刘克庄,《千家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4]刘永翔,《<千家诗>七言绝句校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5]文伯伦,《<清明>诗非杜牧所作略说》.《文史杂志》,1995年01期.

[6](清)黄之隽编纂,(清)赵弘恩监修,《江南通志》.扬州: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7]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

[8]房玄龄、刘绩注,刘晓艺校,《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9]应韶,《汉官仪》.北京:国家图书出版社,2003年4月.

[10]王景林、徐匋,《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年.

[11]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12]陈仲夫撰,《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7月.

[13]王溥撰,牛继清校证,《唐会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5月.

作者简介

海楠(1993-),女,回族,河南省郑州市,学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刘克庄寒食节寒食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寒食节,踏春去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4月3日寒食节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寒食帖》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