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位,是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共同演进的。家是改变人类本能的最好载体,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与个人的命运紧紧相关,中国的家庭具有其自身的文化发展内涵与独特魅力。而当今东西方文化相互冲突、交融,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式传统家庭结构与文化也开始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关键词:家庭;文化传承;现代家庭文化;多元化
费孝通先生指出家庭,乃是为了解决生物界中人的生命有生有死的特点和社会与文化整体具有长期绵续、积累和发展的必要所发生的矛盾而发生的社会制度。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家庭氏族性,中国的“家”沿着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以亲属的伦常组合成为社群,以经营各种事业,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 。传统的家庭是在以父子,婆媳之间这条主轴发展的,是一种纵向发展。而现代家庭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逐渐开始转变为以夫妻为主轴发展起来。无论是过去的传统家文化,还是新兴时代的当代家庭,家庭文化对个人,社会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探讨家庭文化无论是对认识过去,还是把握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传统家庭的传承与历史缺憾
中国自古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长达数千年的發展过程中,中国家庭始终无法摆脱传统文化观念的熏陶。儒家的宗法伦理以孝梯为本,是我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产物。它体现了以家庭为本位的我国封建社会的特征,使“家天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一成不变的国家政治制度。但另一方面,儒家文化把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以道德伦理的形式确定下来,宣称“君为臣纲”“夫为妻纲”,把家庭伦理的等级关系同国家的君臣关系相等同,与之相伴而生,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这种父权制文化也焉然而生。中国的家本位的形成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发展起来并成型的,它的存在实体形态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和家族,以父系原则为主导,经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推动力,逐渐形成以家族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身份规定为行为规范,把家法族规泛化到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并逐渐成为社会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家庭把文化的主流价值观生活化、伦常化,使家庭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在宁静淡泊的平常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化家是以血缘和婚姻关系为纽带的,而血缘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使规范,文化代代相授传递,血缘也关系就好像一层编织的坚固网,成为了抵御外界瓦解的保护膜,从而形成了家庭,社会的最佳社会网络,而家庭仍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核心部分。
由于家庭联系的紧密性,使得传统社会家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家庭成员的社会化启蒙基本都在家庭中完成,甚至有的终身社会化都在家族中进行。中国人对家的认识是极为重要的,千千万万个小家构成了大家,所以的大家聚集在一起就成了国,因此中国人更愿称“国”为“国家”,可见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家,伴随着中国人一辈子,落叶归根,安土重迁等都是对家眷恋的真实写照。对于中国人来说,即便死亡也切不断其与家庭的关系,它们是无法割舍的。把祖先对后人的慈悲和照顾视为当然的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安全感和与祖先的连带感。
2 当代家庭文化的社会境遇与时代特征
处于市场经济的当代中国,现代社会的技术化提供了各种不同思想、不同意志、不同信仰充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和平台,它一方面使世界零散化、多元化,另一方面又通过单质化的量化处理使全世界获得一种全新组合,为多元文化间的交流、磨合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全球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现代化,传统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传统家庭也开始向现代家庭转变。中国式家庭结构从原来的核心家庭逐步向小家庭的模式建构。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都会受到其生长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的影响而有所不同,那么每一代都可能会产生观念上的差异,但不同于传统社会变迁发展缓慢,这种差异性可以通过长辈的教化来实现同一性,而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较容易与年长一代发生矛盾。这就不利于传统家庭的稳定性的发展,如果年长一代不能向年轻一代学习,很快接受新兴事物和观念,或者年轻一代一味接受科技带来的新兴事物而不去学习传承上一代的经验和规范,代际之间更易产生鸿沟,在家庭的代际传承之间发生文化断裂。
另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了社会流动,在这种社会外环境下,传统家庭的静态封闭系统逐渐被突破了。近几年来,出现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这一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在许多农村地区,夫妻长期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中,父母对子女在很多方面是缺失的,比如抚养、教育等,而这些角色自然而然落在祖辈身上,而祖辈这第一代人其所受到的环境影响以及思想观念较孙辈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它的家庭生命周期是不完整的,同时这对新一代的孩童成长也是不利的,容易产生社会问题。“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现代社会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好好赡养老人的问题,传统思想“父母在,不远行”的观念很明显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在这个快节奏,充满竞争的时代,人们往往会朝向更好的地区发展,家庭成员会离开家庭到远方学习,寻求工作,家庭成员也不再长相厮守,家庭的控制力变得越来越弱。而个人主义越来越占据主流地位,现代人更多地是关注自身的利益,家的教化也开始走向衰落,网络的兴起为年轻一代在如何面对这个世界提供了更多的价值选择,传统家庭的言传身教,口口相授正逐渐失去它的主导作用。传统家本位,愿意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就整个大家渐渐不被认可,个人化利益被放在最顶点,离婚率也开始增高,造成了很多“一言不合”就离婚的现象。此外,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也开始逐渐降低,夫妻之间平日忙于各种的事业,缺少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造成家庭成员人际关系的疏离,这些都是与传统家庭所悖的。
3 新型家庭文化的建构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传统的家庭不可能独善其身,在社会转型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不丢失传统文化精髓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是当今家庭必须面对的挑战。尽管家庭在文化传承方面弱化了,但不可否认其在一个人早期社会化启蒙的作用,家庭要充分地参与开放多元的社会生活,并在价值选择,自我认同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建立具有创造精神和自我价值的婚姻家庭关系。在适应现代化的基础上,对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弊端提出有效的校正和补充,引导人们认识各种现代社会的价值规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强化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最集中的融汇之地。
最后引用马林诺夫斯基对家庭的看法:“家,特别是在保存家庭宗教意义方面,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最为强有力的源泉……中国的旧式家庭,对于一切见解正确的人类学者一定是可以羡慕的对象——几乎是可以崇拜的对象,因为它在许多方面,会是那般优美。然而不管怎样,中国的旧式家庭现已非变不可了。一切对于中国的前途热心希望的人,都是希望这个变动不至太骤,不至影响最紧要的人伦关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许烺光:《宗族、种性、俱乐部》,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页。
[3]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方式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4
[4]蔡建境,中国家庭的文化环境与家庭文化的现代化[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作者简介
韩静茹(1993-),女,湘潭大学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