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困境及工作路径浅析

2019-03-22 02:16谭新禹田蕾
卷宗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生命意识大学生

谭新禹 田蕾

摘 要:生命意识教育是对生命意识认知进行正面引导的一项教育工作。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首先应是对他们进行生命意识的认知、认同教育,以此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由此生命教育工作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大学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转折点,处于生理成熟期的大学生极易陷入对自我价值的迷惘和认识不足,导致对生命认知的偏差和生命信仰的匮乏,由此生命意识教育越来越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sz201420资助。

1 生命意识教育的定义

近年来,关于生命意识的研究举不胜数。有学者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一种自觉感悟和态度,是追求生命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一种意识。也有专家认为,生命意识指人类对自然生命存在、生命间的关系、人生理想、道德情感等生命价值的理解和态度。笔者认为,所谓生命意识,首先是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对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感知与体悟;进而依靠个人人生经历所产生的对自身的社会存在,以及与他人的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的意识。

2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困境分析

纵观近年来,有关全国各高校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工作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2.1 高校生命意识教育课程设置尚未健全

虽然目前生命意识教育越来越受到全国高校的关注,但我国的生命意识教育起步较晚。生命意识教育早期是从台湾、香港地区引入的,直到2010年国家将“重视生命教育”这一命题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中,生命意识教育才逐渐得到重视。因此,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实践体系都不成熟,从而生命意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还不够健全。这一方面使得教育者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缺乏理论依据指导实践,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多是靠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经验和感悟来引导学生如何认识生命、感知生命,无法构建起一个成熟完备的知识理论和教育实践体系。

2.2 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缺失

除了学校以外,家庭是每个学生性格、习惯、观念养成的重要场所。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因此在家庭环境中,他们常常受到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期待。一方面,家长担心学生在复杂的社会中受到伤害,从而尽量不让学生与社会接触,无形中就制造了学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保护墙。这使学生养成了一种十分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丧失了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在竞争激烈的高压社会环境下,家长们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景教育学生。这些愿景让家长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甚至漠视了学生是否真正的快乐。于是,类似的功利化的家庭愿景让学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一旦达不到家长的期待,就很容易产生自卑逃避的心理。

2.3 不良信息的侵蚀

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渠道十分多元,尤其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大学生在面对各类信息时,信息过滤能力不强,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网络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加之其不成熟的心智,很容易在受到各类信息冲击后心理失衡,对生活产生厌倦无望的消极心态。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例如一些西方国家肆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还有诸如;又如充斥于网络的暴、黄、赌、毒、骗等现象也同样侵蚀着大学生群体。很多学生自我意识特别强烈,唯网是从,宁愿相信网络也不相信学校、家庭,不愿意听老师、长辈的苦心教导。

2.4 大学生自身生命意识淡漠

当今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不能受委屈,害怕面对挫折,缺乏社会责任心、家庭责任心等性格特征已经成为普遍情况。由于心理脆弱、抗压能力、承受能力不足等自身因素,一部分学生存在对生命意识认识不足、体悟不深,甚至是对生命都十分淡漠的现象。由于受到家庭教育、社会不良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旦他们遇到了挫折打击,就立刻会造成心理上的落差,导致学生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会冲动的采取极端手段结束生命。

3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工作路径浅析

3.1 加强生命意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应该贯穿于教育始终,融入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首先应该建立一支专业从事生命意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其次,通过开设生命意识教育选修或者专业课程,将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纳入到高校课程体系当中,让所有学生能够更加系统的学习生命意识知识。

3.2 创新生命意识教育方式

在新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高校教育者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即时性、交互性、信息传播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优势开展生命意识教育,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如前文所述,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中的信息有一种“唯网是从”的特点,因此网络中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能够引发大学生对生命观的共鸣,引起对自身生命的思考。

3.3 加强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视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要不断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擴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开拓大学生的视野,营造健康愉快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泛滥网络不良信息,高校要力争给学生们创造一个绿色纯净的网络文化环境。面对社会中的消极因素和负面舆论,高校教育者要通过新媒体技术载体,积极宣传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正能量,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余芳.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及途径研究[J].才智,2017(28):87-88.

[2]赵晓坤,杨镇.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95-97.

[3]张翔.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原因的探讨[J].学理论,2013(12):381-383.

[4]练建斌.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调查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

[5]李国,李杰.生命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2):95-99.

[6]陈元津.生命困境之大学生生命教育[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4(5).

[7]罗之勇.当代大学生生命认知及教育对策探析——基于桂西北大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6-79.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生命意识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