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全员全过程育人理念融入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中

2019-03-22 02:17张菲菲廖宇周萌
卷宗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张菲菲 廖宇 周萌

摘 要: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重大,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作用。将全员全过程理念融入外语专业学生中文化自信培养中,培养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优秀外语人才。

关键词: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全员全过程育人

基金项目:本文受“四川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项目资助”。

1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并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明確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1 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应对西方文化的盛行带来的挑战

亨廷顿将当代主要的文明分为: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化、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2]但是这些文明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程度显然不同,西方文明的影响力明显大于其他文明。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解释:首先,从经济上讲,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在传播自己文化时更有优势。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多为以西方文明为主的国家。这些国家中很多较早在生产方式上进行变革,较早完成原始积累,并且大多都曾进行殖民扩张,比如英国、法国、德国等。这些国家在海外殖民时积极主动地推广西方文明。经济发达的国家,可以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文化传播中。

其次,从语言上讲,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在学习这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必然会了解和熟悉相关文化,语言或多或少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学者讨论较多。如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其学生沃尔夫认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3]虽然很多学者会质疑不同语言是否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但大多数学者会认同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方式。另外,由于英文是国际通用语言,为了国际交流和沟通,世界上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很多人要学习英文。在学习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英文的学习,而越是对一个文化的熟悉和了解,越容易适应这种文化,甚至可能对它产生认同感。波兰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茨通过熟悉性实验得出的结论:“熟悉度似乎会带来态度上的改变,个体会对那个熟悉的刺激表达出喜爱之情或是其他的偏好。而这种态度的改变会随着刺激物曝光次数的增加而增强:某样东西在你面前出现的次数越多,你越会喜爱它。简单的说就是‘你越看到一样东西,就会越喜欢它”[4]。所以,西方文化通过英语的传播而得到传播和理解。

再次,从现代科学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上讲,现代科学与西方文明之间联系密切。陈方正先生认为,现代科学是西方文明大传统的核心部分:“现代科学之出现虽然受外部因素(诸如社会、经济、技术等等)影响,但最主要动力仍然是内在的,即来自这个传统本身。换而言之,现代科学基本上是西方大传统的产物,忽视或者否定这一点,就没有可能了解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由来。”[5]吴国盛先生对“科学”一词进行了词源学的考证,认为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大略相当于高端知识、典范知识”;狭义的科学,“大略相当于英文的Science,即优先指现代科学(经验科学、实验科学、技术科学)”[6]。吴国盛先生指出西方科学源自于西方理知传统:“西方科学的两个传统,一个是历史悠久的理知传统,一个是现代出现的数理实验、精确科学的传统。很明显,前一个是大传统,后一个是小传统;前一个是西方之所以是西方,是西方区别于非西方文化的大传统,后一个是西方现代区别于西方古代的小传统。毫无疑问,后一个小传统仍然属于前一个大传统。”[7]今天是科学昌明的时代,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是当今社会的主要思维方式。大部分的人不再像过去那样相信宗教、神话等,人们崇尚科学,甚至有人对科学达到崇拜的程度。因此,西方文明通过其核心部分现代科学增强了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外交流更加频繁,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速度更快。在西方文化盛行的情况下,坚定文化自信对抵御西方文化冲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战略思想,正式从官方层面确立这一概念在国家发展叙事蓝图中的重要地位。[8]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还强调,“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9]

“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表象又是强化文化自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在西方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存在“西方中心论”的阐释错位,而这种“价值错位”、“话语错位”导致了中国国际形象的扭曲和误解。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我们在国际形象对外传播中还未建构起强有力的话语体系,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在国际交流和传播中建构与传播好国家形象,显示大国的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显得尤为重要。

2 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助力 “讲好中国故事”

讲故事是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优秀的讲述者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听者产生共鸣、深化认识。中国故事的讲述其本质就是以语言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传播的实践,讲好中国故事除了要求构建与创新“中国故事”的内涵,明确“中国故事”背后的价值导向,最重要的是讲述者本身。

“中国故事”的听众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基于自己国家和民族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认知,在跨文化语境下使异质文化中的听众能够理解中国故事,讲述者既要能够熟练使用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讲故事,更要深刻理解对象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才能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达成共识,理解故事背后的价值诉求,实现有效的传播。

因此培养过硬外语能力、深厚的文化积淀、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外语人才是我国在国际交流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现实需要。

3 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融入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中

3.1 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思政课、文化素质公选课、专业课等各课程之间的贯通和互补

思政课,是加强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是培养社会主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基础。思政课当中本身包含着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和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近现代史纲要》通过介绍近代中国的遭遇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素质公选课,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兴趣课程,是丰富中国故事内容的重要途径。各个高校都开设了门类繁多的选修课,人文类、社会科学类、理工类、医学类等等。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而言,学生有较高的自主选择性,通常学生所选择的课程是自己兴趣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如果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恰当地贯穿到课堂中,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四川大学开设了具有文化素质课性质的“中华文化”必修课,分为文学篇、史学篇、哲学篇、艺术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其中一篇修习,考察合格以后方能毕业。这一课程的开设,激发了许多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亦增强了广大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

专业课,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补充,外语类专业课更是磨炼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的重要方式。外语类专业课不仅是提升学生使用外语能力,更是提升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和传统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如果沒有文化自信,可能会导致对中国文化甚至中国一切事物的妄自菲薄或者是对西方文化甚至西方一切事物的盲目崇拜,从而导致所学无法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因此,在外语类专业课中需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资源,将中国精神贯穿在课程内容当中,将时事政策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如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将十九大报告各语种译本作为课堂教学内容。

3.2 丰富第二课堂,搭建文化自信培养的平台

社团活动通常被看做是“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的活动。社团活动由大学生自愿参与,大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此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来增强文化自信。以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举办了外语戏剧节、多国文化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网络文化活动、红色之旅“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些活动既是专业学习的延伸,更是培育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29-32页。当然亨廷顿的观点应该批评的来看待。

[3]转引自(美)本杰明·李·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0-221页。

[4]英国DK出版社:《心理学百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233页。

[5]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三联书店,2009年,第1页。

[6]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5页。

[7]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6页。

[8]李华君,庆雪萌:《讲好国家故事”的语言策略: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中间道路》,《现代传播》2018 年第6期

[9]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

作者简介

张菲菲(1984-),女,贵州省安顺市人,法学硕士,四川大学,讲师。

廖宇(1984-),女,四川省蓬溪县人,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