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琛影 田发
[摘 要]由于研究生毕业于各本科院校,前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因此在研究生层次国际经济学专业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有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精髓与提升外文阅读能力。可以从增加英文展示的中文对照内容,适当增加课程板书的比例,进行合作式教学,继续提高教师讲授水平等方面来提升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满意度。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2-0162-03
国际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理解并分析国家之间经济相互联系的理论重任,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具备全局观理论型人才的课程。从内容上看,国际经济学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探究贸易起源及贸易利益的国际贸易部分,包括贸易理论与贸易政策;衡量国家之间货币交换及分析货币交换的理论框架;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表失衡状况下的调节机制。从科目上看,分别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宏观经济学三门课程有交织重叠。东华大学管理学院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开设国际经济学的双语课程。
一、研究生层次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这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精髓。该课程涉及较多的数量关系及数学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难度。目前国内高校使用的国际经济学课本分成两类,一类是国内自编教材,体系上高度模仿国外教材;第二类是国外原版教材译本,但译文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表述偏差问题,给读者理解带来困难。如果直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能够让学生避免二次翻译时造成的理解偏差,提升知识接受的效率。
其次,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外文阅读能力。经济学的前沿研究迄今为止仍然是在西方,以英文语言为主要研究语言。双语教学实践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理论专业术语,培养阅读、查阅外文专业文献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接受国际前沿理论的能力,进而为参与国际会议与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第三,这有助于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研究生毕业于各大高校,许多高校在经济类本科层次上就已经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也有一些院校,包括东华大学在内,为避免过多的知识交叉重复,其本科生教学方案中不再将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讲授。因此,研修学生是否了解国际经济学、是否具备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与学生来源、学生本科专业等因素相关,如何照顾到前期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2017级的选课研究生中,非本校毕业的学生占比79.41%。在所有的选课学生中, 86.8%的学生是经管专业本科毕业,13.2%的学生是跨专业考研入学;其中36.8%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系统地修过国际经济学课程。从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看,系统化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必不可少,但同时既要让已经有基础的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又要让无基础的学生跟上,这是个挑战。鉴于各种考量,将国际经济学设置成双语教学,原无基础的学生可以从零开始学习,对于已有基础的学生则是一个知识升华与系统性进步的过程,同时该实践又能契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這对于培养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素质复合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效果分析
本课程是东华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学术硕士生选修课程,是商务专业硕士生的必修课程。根据具体情况,该课程“双语授课”的定义为: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课堂演示使用英文,教师讲解时则使用中文进行。采用的是美国多米尼克·萨尔瓦多教授编写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其系统性与权威性已得到美国学界的广泛认可。
一个学期的双语授课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42名学术硕士生选修本课程,回收问卷36份;33名专业硕士生必修本课程,回收问卷32份,共68份。总回收率为87.18%。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82%的学生未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可见大部分学生英文程度足以进行英文文献阅读,具备了双语授课的条件。
(一)对于具备国际经济学基础的学生来说,双语课程能够丰富其学识
如图1所示,本学期共25名学生声称原已修过国际经济学,其中22名学生毕业于外校,3名毕业于本校经济类专业。但本校经济类专业本科阶段并未开设国际经济学课程, 3位学生可能是在外校辅修第二专业时选修过此门课程。在这些本科阶段修过国际经济学的学生中,只有1 名是非经济学管理专业的跨专业研究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在期末的调查中, 59.09%的学生认为研究生层次的国际经济学相比本科阶段学习中学到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论知识,18.18%的学生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学习了英文术语及相关表述。
(二)本课程英文使用比例得到大部分的学生认可
问卷结果显示,57.35%的学生对现有的英文使用方式与使用频率选择了“完全满意”,有13.24%的学生认为可以适当增加英文的使用。为了印证此结果,笔者还进一步调查学生对于本课程语言使用的意向,结果是,占57.35%的学生认可双语教学这种方式,这与前述认可英文使用方式与频率的学生占比完全一致。近36.76%的学生愿意采用中文教学方式, 5.88%的学生希望采用全英文教学方式。
(三)本双语课程的难度在学生的承受范围内
如表1所示,无论是认为课程难度大、适中还是容易,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课程现有难度,不建议增加或降低难度,此部分学生占比共计79.41%。17.65%的学生认为难度过大需要降低,只有1位学生(占比1.47%)认为难度过低需要增加难度。
在目前的课程难度下,学生对于课程学习胜任与否做出了自我评价。5.88%的学生认为相对轻松,16.18%的学生认为难度一般,绝大部分学生(66.18%)认为课程虽然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其难度仍然在可承受范围内。只有11.7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学习起来相当吃力。
(四)课程内容安排适宜
受限于只有32个课时,同时为区别本科阶段的教学,研究生层次的国际经济学更注重理论深度,并未把体系内的所有知识点都讲授一遍,更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本次授课将内容局限于微观部分,没有涉及宏观内容,力求将知识点讲深讲透。这样的安排教师也在第一次课上就已经告知学生。结合使用双语授课的教学方式,学生最后的反馈是:如果保持现有的难度,在授课内容的增减方面,60.29%的学生选择应保持现有章节不再变动;27.94%的学生希望减少授课涉及章节;11.76%的学生则认为需要增加讲述内容。考虑到课程内容深度与难度之间存在代换关系,调查中我们让学生对授课章节与难度之间调整意愿做自由选择,结果如下图2。<F:\已出版刊物备份\2019\大教\大学教育第2期\内文\2D26.tif>[讲述章节及难度都保持不变
44.12%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章节安排与教学难度是认可的,25%的学生愿意增加章节内容,22.06%的学生则愿意增加难度。只有5.88%的学生认为二者都应加强。这说明在内容选择与难度上,大部分学生需求是持平的。
(五)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满意度较高
问卷最后,由学生对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总体满意度打分,结果如下图3。只有4位学生选择了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占比5.98%。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国际经济学教学安排与教学方式。
三、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瓶颈因素分析
尽管总体上学生对本双语课程并不排斥,选课人数逐年上升,但也应看到满意度仍然有上升空间。对于课程效果,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专业英文接受有困难。虽然91.18%的学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六级,但授课内容的专业性决定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经济专业词汇本身具有一定的深度,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阅读障碍与理解上的困难,这直接影响了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课堂效果。因本课在讲授时受到时间的限制,课程全部使用英文展示而无中文内容。不过,使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在国内也有翻译版本,且译本也在不断更新。学生也充分了解这个信息。调查询问了学生学习过程是否需要借助中文版课本的情况,具体见图4。
图4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参考了中文版内容,完全使用英文课本的与完全使用中文课本的学生分别占比8.82%和16.18%。这说明中文辅助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学时有限内容较多,课程难度大。即使是母语讲授,国际经济学也因为模型多、逻辑性强、基础要求高,属于认知负荷高的学科,这使得学生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消化吸收,才能理解透彻。笔者注意到,在授课难度调查中,一共有43位学生认为本课程难度较大,这占被调查学生的63.24%,因此笔者进一步调查了解了课程难度的来源,是基于理论本身的难度还是由于选择双语教学带来的学习困难。这是一道多选题。得到结果如下图5所示。
48.84%的学生认为课程难度是外生的,即国际经济学理论本身存在理解上的难度,与所使用的语言无关;41.86%的学生认为英文术语多,记忆有难度;60.47%的学生选择了英文表述理解上有难度。
最后,由于课时少,课程上缺乏实践与演练环节,导致学生在理论理解与应用方面流于形式,不够深入。虽然使用的教材也提供了配套的案例,但案例成型时间较早,且以北美当地案例为主,与中国实践相去甚远,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升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满意度的对策
从研究生教学计划看,增加该课的学时并不现实。国际经济学只是一门基础课,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接触国际前沿,并寻找自己的专业兴趣点,锁定日后的研究方向。因此在双语教学下,本课讲授内容必须精简。要么选择不求深度只求覆盖大多数章节,要么选择精讲某部分内容。本课程选择第二种模式,原因是研究生层次的培养重心不在于介绍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学及治学,培养其自主研究的能力,保持授课的进度与效度,同时还要避免肤浅、泛化理论。那么,要提升学生对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满意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加英文展示的中文对照内容。授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上课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因材施教。鉴于学生的英文水平层次不一,增加课程演示中的中文内容,帮助学生将专业英文术语与中文表述对应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把握。
2.适当增加课程板书的比例。目前多媒体教室在大学校园盛行,各种课程讲授也倾向于使用幻灯片展示。诚然,这可以减少学生的笔记时间,提高讲授效率,在课时少而内容多的课程中,有利于加快课程进度。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幻灯片过于呆板静态,效果并没有传统的板书好。国际经济学本身的模型推导多而复杂,应减少幻灯片展示的比例,增加“粉筆+黑板”的传统授课模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理论模型。
3.进行合作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要求学生课后分工寻找并撰写各章节实际案例,做到案例新颖,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这样既不占用课时,又可以让学生在案例寻找与分析过程中,加深对枯燥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还可以丰富案例库。
4.继续提高教师的讲授水平。课程讲授依赖于教师个人素质,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又要具备良好的英文交流水平。教师的上课水准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应鼓励授课教师申请去宏观经济部门调研,或至国外高校进修访学,进一步加深案例教学学习与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有机会反哺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为付.从碎片化到一体化——基于本科生与研究生《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的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院,2008(4):91-93.
[2] 吴红梅,侯方淼,程宝栋.“高级国际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双语课程教学的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6(1):25-27.
[3] 王威,朱广华.《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3):134-137.
[4] 李源.《国际经济学》参与式双语教学模式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校,2013(5):65-67.
[5] 毛友骄.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创新途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5):42-43.
[6] 杨志远.国际经济双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152-153.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