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探讨

2019-03-22 10:39:29解艳洁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2期

解艳洁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当下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综合性、即兴性、原本性等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显著特征。它强调音乐和舞蹈、动作、语言等有机联系,教师要深层次探究实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可行性,在理论联系实践中高效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构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兴趣,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轻松、愉快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深化锻炼音乐思维、能力以及素养。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提出的,原本是训练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一类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出现在我国且传播范围不断扩大,进入21世纪后,该类教学方法飞速发展,被应用到多个领域,比如,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老年健康、音乐治疗,优势作用不断显现。在此过程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有原本性、创造性、实践性、即兴性等,将语言、舞蹈、音乐剧表演、乐器演奏、歌唱等协调统一,属于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客观折射。与此同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学生在玩中学,强调其全面发展,能够满足各层次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中的客观需求,而这符合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前音乐课程教与学有着较大的启示。

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实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可行性

可行性探究、分析是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高效实施到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的首要前提、必要基础。因此,本文从原本性、即兴性、人本性以及奥尔夫乐器几个方面入手客观分析了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实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可行性。

(一)原本性

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最核心思想,也是其所教育理念的必要基础。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存在最基本的形态、要素,有着较强的可能性、生命力。音乐包括很多的要素,而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和音乐课程学习的全过程紧密相连,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原本性的真实写照。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本性角度出发,在学前教育音乐课堂,以节奏为核心的教学形式是不同层次学生所能接受的,即使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让其感知音乐学科的独特魅力,提高学习音乐学科的积极性、主动性,顺利激发对音乐学科的兴趣,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重要方面。在此过程中,节奏这一基本要素融入到音乐教学课堂,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枯燥、乏味、难懂的音乐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简单,利于各层次学生高效、愉快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提高音乐学习效率以及质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融入节奏这一基本要素的过程中有机整合乐理、视唱等方面元素,便于学生在学习多样化音乐基本要素中获取更多的音乐知识,在掌握技能中提升音乐知识层次。

(二)即兴性与人本性

即兴性属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则之一。站在即兴性角度,在实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教师要在教育理念基础上结合音乐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即兴活动,引领各层次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比如,合奏、合唱,在取长补短中活用音乐知识技能,深化发展音乐感知、体验、创造能力,包括即兴伴奏、想象、创编舞蹈等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以最短的时间掌握歌唱以及奏乐等方法技巧并不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的,学生如何进行多样化音乐实践才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关键所在,将其应用到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中具有其实效性。在此过程中,人本性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具体呈现,要求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中要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学习过程上,而不是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施因材施教原则中关注每位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各层次学生在学习音乐学科中都能有所进步,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表明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中实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着较高的可行性。

(三)奥尔夫乐器

音色纯美、经济适用、操作简单化、类型多样化等是奥尔夫乐器的显著特征,是音乐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对建构高效音乐课堂,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突破课程重难点知识等起到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乐器必不可少,是学生学好音乐学科的必要前提,奥尔夫乐器经济性、操作性等较高,对学生音乐基础、音乐能力等都没有较高的要求,还能为其提供多样化音乐实践的机会,在积累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培养音乐素养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可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施到学前教育音乐课堂具有其可行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优势特征鲜明,将其应用到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中具有其可行性,要在优化利用过程中让音乐课堂焕发生机活力,持续改进音乐学科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在多样化音乐实践中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在提升多方面能力中高效培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个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客观展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