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森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此,探索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增强学生主体性建设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业态。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是高校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此,本文以某高校课堂教学为例,对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
关于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很多专家学者做了有效的调查研究,认为:1.以教师为中心的高校课堂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很少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学习任务以理解或背住教师的讲解内容为目标。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缺少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交流关系单一,主要以教师单向传递为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课堂气氛较沉闷[1];2.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满意度较低。高达85.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及时变化教学方法,习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2],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等仍是教师主要运用的教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法运用相对过少,更别提启发式的教学;还有研究发现,68.1%的学生和57.0%的教师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一般,5.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艺术性和启发性[3];3.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有47.12%的被调查者回答从不或很少参加课堂讨论,67.95%的被调查者从不或很少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40.95%的被调查者回答有过故意不上课行为,44.08%的被调查者有过未完成作业的行为,55.41%的被调查者作业有过抄袭行为,有29.73%的被调查者称有过考试作弊行为[4]。
为更加细致深入了解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本文在借鉴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课堂教学行为、教学环节以及师生对话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
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主导课堂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以ABCDE五个等级进行标记,A等最高,亦即重视程度、占用时间等占比最高,E等最低,亦即重视程度、占用时间等占比最低。(见表1)
从表1看,教师在知识内容的选取以及所用时间最为重视,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重视程度也很高;从教学方法来看,更多的借用多媒体技术,比如PPT课件、雨课堂等多媒体手段,但在传授方法上比较单一;从对课堂的主导情况看,对学情准备明显不足,造成了对课堂教学调控的不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难以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表1
表2
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从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以ABCDE五个等级进行标记。(见表2)
从表2看,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可精力放在学习知识技能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准备没有足够重视,学习过程中对思维能力的训练较少,与教师的互动较少。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师生问答的调查,主表包括问答时间、问题指向、问题呈现方式、问题类型等九个方面,本次调查统计了某专业6门课程14节课143个问题的问答情况。
从问答时间看,学生侯答时间共计1701秒,回答时间6952秒,每节课师生问答占用585秒,10.2个问题,每个问题侯答时间平均11.1秒,回答时间48.6秒。相对于一节课50分钟来看,师生问答互动的时间(近10分钟)偏少,不利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不利于学生思维力的训练。
从问题指向、呈现方式、问题类型看,教师表达清晰,问题以教师口述和描述性问题类型为主(见表3)。
从问题层次、提问对象和学生回答方式看,以一般难度问题和群问群答的方式为主,课堂内小组讨论合作较少(见表4)。
从教师理答和对话时机来看,教师重复修正答案和追问方式较多,同时教师在新授知识环节提问较多(见表5)。
课堂教学主要环节,一般包括复习、导入、新授、巩固、总结等环节,每个环节对其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合理性、表述的逻辑性、目标的指向性以及语言的简洁性进行等级判断,同时对每个环节中的教师行为进行细致分析,比如提问次数、各环节展示出的创意点、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等,并对各教学环节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归总,发现在新授知识环节教学方法采用的较多,占用时间和师生互动也相对较多,在巩固练习和总结环节,教学方法相对较少,可见教师们大多把教学方法的使用重点放在新授环节,而对其他环节的教学方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见表6)。
表3
表4
表5
表6 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方法
从调查来看,高校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教学方法的采用主要是教法的采用,而对学法的指导使用还没有达到与教法并行的高度,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动机的培养、思维的训练还有很多不足。实际上,教学双方,教是手段、途径,学是目的、结果,以学为中心,就要根据学生的学确定教师的教,根据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学习方式、思维状态和学习成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课堂上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不断打造金课,淘汰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