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自我修养传播思想探析
——基于人内传播理论视角

2019-03-22 10:39:29王平马潇湘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2期

王平 马潇湘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一、自我修养与人内传播

传播无处不在,人类信息的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内传播又是所有传播活动的根本,其本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传播学上众多学者也提出了人内传播相关的理论观点,米德将“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主我”与“客我”两个方面,布鲁默认为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老子的哲学中蕴含众多关于自我认知和道德修养的思想,这与传播学上的人内传播相辅相成,如何认识“自我”,表现“主我”,获得良好评价的“客我”,我们可以追溯历史,回到老子的《道德经》中寻找答案。

二、老子思想中的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是以认识自己为基础,根据环境及他人印象,不断改造自己的过程。老子的自我道德修养同样强调要认知自我,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不断自我修炼。老子所强调的“道”则是内向传播的重要体现。

(一)以“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的智慧实现自我认知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老子看来是一件终身的事情。认识自己即表现人内传播中的“主我”。老子认为战胜别人是力量的对比,当自己的力量强过别人,自然会战胜对方。“自胜”是要战胜自己,这是一件长久又需坚持的事情。实现“自我认识”是一件看似简单却很难的事情,认识自身,并不断克服自身的优缺点是每个人需要一直坚持的一件事情。“自知”更加强调的是对自己短处的认识,尤指人内心深处的不足,由此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性。

米德提出的“主我”是行为和意愿的主体,“客我”是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客我”,人内的传播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不断的互动的过程,而“自知”与“自胜”就是从外界客观评价中不断认识自己,从自己的行为处事中不断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并不断的克服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的超越战胜以前的自己。

认识自己包含众多方面,老子在《道德经》第七一章特别提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是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相类似。人当认识到自己所学所知的局限,不把自己的一偏之见或有限的知识当做真理。能够意识到把不知当作知是一种毛病,所以就不会犯这个毛病,这是一种自我意识,一直保持能够对自我的认知。

(二)“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来进行自我反思

《道德经》第七十章,老子阐述了自己的所处的困境:“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的言论在当时不被世人理解,思想不被认可,但他并未愤疾怨世,而是进行了自我反思。在人内传播中,内省式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当人遇到困境时,用来反思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用来检查自身存在的行为是否正确。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思是伴随人类成长进步中一个重要的内向传播过程,在自我反思中,我们能够总结问题,发现自身更多的不足,为未来打好基础。

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回顾老子的思想,我们感慨其超前的思维,众多为人处理道理在当今依然适用。

三、结论

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一章提到“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老子一生中,“不争”是他处世的重要原则,回归本心,保持精神丰足是他的生活态度。面对纷杂的生活,我们要保持精神的丰足,每个时代都有其所处的利诱所在,圣人和我们一样,都需要物质生活,差别在于精神上的追求,精神的塑造和追求,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自我的内向传播。老子的哲学思想论证的道法自认、平衡和谐、认知自我、修炼道德,注重自身的修炼,就是一个内向传播的过程。如今,我们面对形式多样的传播媒介,享受越来越快速的传播方式,似乎忘却了最简单最基本的自我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