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荣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
美术作为一种源自生活、诠释文化和情感理念的艺术创作物,在当前推进高校美术教育活动创新时,要合理诠释美术教学的艺术内涵,诠释系统化的教学课堂,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形成科学、合理的全面认知,从而为美术教学活动创新提供载体。
结合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要素看,课程是推进教学活动的载体,而艺术则是该教学活动集中诠释的价值内涵。因此,在当前美术教学活动中,想要让学生真正创作出有影响力和观赏价值的美术作品,就需要诠释良好的艺术内涵,也需要有丰富的文化课堂为基础。
传统高校美术教学时,学生所能感受和体验的艺术理解层次相对较浅,同时更多依赖于老师的分析讲授,以及学生个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艺术教学活动的效果较差。当前美术教学创新时,要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艺术内涵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从根本上品读美术教学中所包含的艺术情感与人文理念。美术教学是以艺术表达与诠释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想要让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实现深度、成熟理解,就需要注重诠释课程的艺术内涵,通过构建艺术性美术教学机制,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美术教学课程建设是以审美内涵和文化理念为基础的课程,通过构建实践性与生活化课程,让学生对美术教学深度客观、全面的理解。在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时,老师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创作环境,使学生在文化感知与品读过程中,获取创作美术作品的素材与理念。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了解美术艺术形成过程的同时,真正了解美术创作的多种美学理念。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个人理解,将所学知识和美学思维综合转化为美术创造,实现教学活动的全面创新。从课程建设类型看,要注重为学生构建美术理论课程和美术实践课程,通过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
传统的美术教学时,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绘画技能时,大多依靠老师的简单解析,学生是否能够熟练掌握美术创作技巧,学习相关美术知识,很大程度与老师的解读有关,但仅依靠老师讲授和学生观察、理解,很难使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形成全面、有效的掌握,影响了高校美术教学的效果。
美术教育“双美”机制构建的核心是通过对美术创作的本质进行综合解读,使学生能够在用心品读美术理念基础上,形成有独立认知的艺术体验。美术教学是一门艺术理念创作与表达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作为一项极具艺术活力的创造性活动,选择合适的艺术元素,就发展成为丰富高校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当前教学时,要注重丰富艺术理念,培养学生对美术进行合理的艺术理解,使学生从简单的技巧与内容学习到艺术感悟和深度理解。
在美术教学活动全面创新的时代环境下,要充分发挥课堂优势,打造形象、生动的美术教学课程,让学生在理解所学美术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美术创作技巧,真正实现课程建设与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因此,在当前创新高校美术教学模式时,要坚持塑造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切实感知美术艺术的独特情感,实现该艺术教育的最佳引导。在多媒体技术与美术课程全面融合环境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实现了全面变革。老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生动教学课程,通过直观、形象展示,使学生对美术创作技巧与方法形成深度理解。
将艺术理念与教学课堂全面整合,使得高校美术教学更生动、立体。结合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活动的综合要求看,在创新该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发挥艺术理念的基础点,变革传统美术教育思维与认识,通过创新美术教育课堂,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性,积极诠释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艺术理念与美术课堂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