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

2019-03-22 10:39:29唐柳金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2期

唐柳金 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名“对外汉语专业”。以中国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本科人才培养始于1983年。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将“对外汉语专业”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新版人才培养目标以对学生进行语言学理论、知识系统和语言教学技能的培养为主旨,强化了学生的人文基础和科学素养,拓展了专业知识空间,强调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明确了更多的就业领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文学、文化各方面的素养。[1]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格局的改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又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创新和改革势在必行。

一、研究背景

在“一带一路”政策全方位推进的今天,旅游经济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旅游+”早已成为各行各业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践行。“旅游+”战略最初由北京伯联顾问提出,而后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同志的署名文章《开明开放开拓,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深度解读了“旅游+”的概念,在旅游业界引发广泛思考和热议。“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2]“旅游+”战略的实施,不仅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而且能有效提升其他产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旅游+”为先导的各项经济建设新常态。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中明确提出“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而广西被定位为“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3],这意味着广西已经被推到深度开发的前沿,不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教育发展都迎来新的契机。

置身于这样一个新时代大潮当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的必要性

1.汉语国际教育市场急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一方面汉语国际教育市场的师资缺口较大,另一方面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却找不到对口专业,这种局面亟待改变,必须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2.旅游市场呼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汉语游学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既懂得旅游线路安排,熟悉旅游景点,又通晓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人才。旅行社希望能够经营游学项目,可专业人才的缺失使得他们无法进行有效的操作。

3.商贸、文化交流市场离不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升级,中外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对广西的高等院校而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近水楼台的就业优势,他们在商贸、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华文化推广使者的作用。

三、桂林旅游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的可行性

1.师资力量储备充足。师资队伍呈现职业化、专业化的特点。

2.汉语国际教学经验丰富。桂林旅院已积累了10多年的汉语国际教学经验,并多次派专业教师到国外从事汉语国际教学工作。

3.具有地缘优势和专业优势。在“旅游+”这股时代新潮中,桂林旅游学院的所在地——桂林,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广西旅游经济发展的龙头。而桂林旅游学院旅游英语、涉外旅游等专业均通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

4.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学校建有国家级旅游教育与信息中心,同时建有语音、涉外旅游、商务文秘等现代化的实训室,引进了汉语技能实训平台、旅游英语实训平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平台等软件系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从硬件和软件上都能够较好地满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的要求。

四、桂林旅游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拆装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拆装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调查了解广西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制定一个可通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框架,然后以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实践体系、教材体系和教育评估体系为单位,各自制定多个备选方案。这些备选方案可以根据需要,与主体框架进行灵活对接。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所学校,每一届招生的情况不一样,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完全一样。在保证主体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根据“拆装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桂林旅游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将“旅游+”这一旅游学的概念引入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领域。“旅游+”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态、一种新的先进生产力。[4]我们紧密结合时代最新趋势,用“旅游+教育”的新思路来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理论。同时,这种将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与旅游经济的特点相结合的做法,既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又为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打开另一扇窗。

五、桂林旅游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的具体措施

1.根据“旅游+”新时代的人才需求,设定桂林旅游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我们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外语基础,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能力和较流利的外语交际能力,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相关方面知识,具备旅游行业素质和独立进行汉语国际教学及相关工作能力的“三型一化”(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具体目标包括:“为有留学生的院校、孔子学院及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储备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力量;能够在国内外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学校从事中外文化交流、旅游及汉语教学工作;了解国际旅游发展趋势,具备扎实的旅游行业技能和较高的旅游从业素质”。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具体目标,都强调了旅游行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以及旅游业的就业方向。

2.结合“旅游+”新时代的特点,改革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制度、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我们突破传统框架,根据“旅游+”新时代特点,灵活调整理论课程,优化课程体系。“旅游+”给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动力,同时也对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核心的课程体系,更要灵活调整以增强其社会适应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应当围绕“应用型”和“国际型”两大特征来进行。另外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适当加入跟旅游相关的理论课程,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于旅游经济。

在桂林旅游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最初的课程安排中,从配合就业的角度专门设置了“旅游方向”和“教育方向”两个系列的选修课程。“旅游方向”开设了“旅游目的国家概况”和“领队业务”等课程,而“教育方向”则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等选修课。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课程内容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旅游方面的比重不断增加。

现在我们正在试行“分流培养”。学生经过一年的常规学习之后,第二年开始分班学习。有两个班供选择:“通用型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培养班”和“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旅游方向试点班”。为了既保证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底色,又体现旅游特色,这两个班的其他课程内容完全一致,但选修课模块的课程各不相同。“通用型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培养班”的学生以选修通用方向的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分为“中外文学文化系列”、“教育教学能力系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系列”等等,同时可以适当选修旅游方向的课程;而“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旅游方向试点班”的学生以选修国际旅游方向的“国际旅游实务系列”课程为主,同时可以适当选修通用方向的课程。“国际旅游实务系列”开设了《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政策和法规》、《导游实务》、《旅游接待案例分析》、《领队实务》等旅游类课程。

3.充分利用“旅游+”新时代的特有条件,改进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将旅游资源利用到教学之中。旅游资源包括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桂林是国际旅游名城,山清水秀,人文底蕴丰厚。授课时,可以把学生带到优美的景区进行实景教学。例如《中国文化通论》这门课中有科举制度的内容,那么把学生带到王城景区的科举考场,亲身体验科举考试的流程,这比光从书本上学来得更直观。还可以请本学院导游专业的老师们给学生上相关的旅游课程。这些老师都是有多年从业经验的老导游,他们的授课更具实战意义。二是将旅游的内容融入教学之中。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旅游元素。例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中,可以适当展开“旅游汉语”的教学训练,带领学生进行模拟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学习中领悟专业与旅游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