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 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可以视为一种政治传播过程,政治传播遵循一般传播规律,在此基础上更为注重传播主、客体之间的政治信息传播。一般而言,思政教育的主体会自发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对特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一定传播途径对受众进行“教化”,这与政治传播的特征是极其吻合的。在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传播过程往往是主体至客体的单向度进行,传播渠道常借助传统媒体形式较为单一,传播形式构成自说自话式“说教”的刻板印象,显然不可谓之理想的传播效果。然而在新媒体技术如潮水般不断喷涌迸发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踏入了深化改革的快车道,凭借着互联网“及时、互动、开放、自主”特性的东风,逐渐探索出一种顺应时代发展,遵循教育规律,满足新时代青年思政教育需求的全新方式——微政治传播。
从人性化的角度看,最佳的教育方式应当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个体进行引导和教化,新媒体时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亦不能外。“微政治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实践方式,借助微博、微信、微视频或相关微平台等与“微”有关的网络传播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契合了“春风化雨”式教育、“润物无声”式教育的内在要求,正在以一种青年主动接受、乐于接受、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姿态成为当下思政教育的新秀。
“微政治传播”促进了思政教育对象的主体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微政治传播”方式可以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尽显张扬个性的新平台,有利于激发青年人的参与意识,进而实现思政教育由被动压迫式学习向自觉主动式学习的转变,真正促进青年的主体化发展。
“微政治传播”打通了思政教育平台的社交化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微政治传播”载体为青年提供了多方互动的社交化渠道。当今时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化平台早已成为了青年群体不可或缺的亲密“伙伴”,这既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契机,也促进了思政教育互动化。青年群体借助思政教育“微政治传播”载体可以便捷地分享信息、发表看法、交流意见,传播载体凭借其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紧扣时代脉搏,便于注视社会热点等特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及时性传播、高效式表达提供了新途径。思政教育“微政治传播”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资源共享,还有利于青年群体之间进行全方位的信息互动与思想交流。可以说“微政治传播”方式真正打通了思政教育的“任督二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上共青团”工作,对此多次进行批示,习近平曾指出:“很多青年都是在网上接收信息的。开展网络斗争、加强网络管理、弘扬网上主旋律,这项工作大家都要做,但团组织也可以更多发挥一点作用。”[1]在党中央的要求引领下,在新时代加强互联网工作的号召下,团中央从2013年起,迅速做出响应,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展开了思政教育的“微政治传播”应用。
2011年是公认“中国政务微博元年”,随着大量政府机构在微博平台的入驻,宣告了官方和公众对话的平台与格局从此改变。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博@共青团中央开通于2013年12月27日,官微将服务对象明确定位于青年群体,足以明证@共青团中央微博是青年思政教育“微政治传播”的标杆。时至今日@共青团中央微博已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微博+各级各类学校团组织微博”工作布局,截止到2019年初@共青团中央微博已经成长为拥有775万拥趸的微博大V。
就在开设微博的同一天,自称“团团”的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也开设了,根据微信公众号平台与微博传播特点的不同,共青团中央着力在微信公众号主推长文,依靠详细内容的展示,辅之以新颖的标题设置,每篇推送的点击率和传播率极高。据不完全统计,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几乎每篇都在5万以上阅读量,近1/3的推送能达到10万+。此外,共青团中央也擅于借助平台功能拓展传播形式,如设置的子栏目“青听”通过音乐类传播的形式实现与青年交流情感、传播思想的思政教育目的。
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大数据运算的新闻推送平台,团中央于2015年就开通了头条号,至今有粉丝37万余人。今日头条平台目标受众明确——专注于个人事务的上班族,平台结构简洁,功能划分清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受众个体偏好进行精准新闻资讯推送,平台并不注重信息传播中与受众的互动与社交。我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虽然团中央头条号的关注人数与“两微”相比相差甚大,但该平台团中央头条号的受众忠诚度、认可度、传播力是不容小觑的。简言之,在今日头条上注册的网友,要么不会关注团中央号,一旦关注则为“铁粉”。
知乎为各行各业用户提供了一个网络问答社区平台,定位于知识分享。在思政教育“微政治传播”中,“主动分享”是一个宝贵的品质、重要的砝码。共青团中央于2016年12月1日正式入驻知乎,截至2019年1月10日共获得39.5万多关注,6.6万多感谢,16万多的收藏。发布了333条回答,213篇文章,累积获得近120万次赞同,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法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其发布的诸多文章中《教育变成这个样子,真的是你们所希望的吗?》、《清华驻村博士生的思考:警惕“泛清真化”背后的阴谋》、《知乎的“政治敏感”,到底是谁的“政治敏感”呢?》三篇获赞最多,分别就“部分学生存在亵渎教育、侮辱教师现象”、“‘三股势力’助推‘泛清真化’”、“知乎封杀共青团文章”等问题展开针砭时弊的讨论与批判。积极表达观点,彰显坚定立场,在“主动分享”的“微政治传播”中,团中央知乎号真正肩负起一个优秀思政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2017年1月2日,“共青团中央”以一篇《真当团中央不上B站?2017,在这里等你!》文章拉开了正式进军Bilibili的序幕。Bilibili简称B站,是目前国内创办的比较成熟的青年文化社区,其最大特色是通过平台可以对视频播放内容进行实时评论,亦即“弹幕”,这种独特的网络体验使平台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形成了一种共时性交流关系,营造了一种具有高体验性的、真实虚拟性的“部落式”观影氛围,这让B站成为极具“分享价值”的文化社区。共青团中央紧紧抓住B站集聚大量青年、尊重分享价值的特性,在入驻之后发布了一系列正能量主题短视频,像弹幕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防部十大霸气回应》、《今日中国,如你所愿》等其单片播放量都达两百万次以上。此外,团中央在B站中先后开设了“出彩90后”、“中国好青年”、“青年学党史—旗帜”、“青年公开课—好好学习”、“团团直播间”、“我和我的国家引擎”、“青年网络公开课”、“青春25小时”等8个主题频道,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截至今日共青团中央B站已有粉丝207万,播放数高达2.6亿次,有效开展了思政教育,真正实现了“微政治传播”。
2017年4月22日,共青团中央在QQ公众空间通过发布首条说说“欢迎来到团团的空间”的形式正式宣告入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2]曾在回应共青团进驻QQ空间等网络平台时表示“共青团提供的网络服务和文化产品必须和青年见面,青年人在哪里服务和产品就要延伸到哪里。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使用QQ与QQ空间,这也是共青团‘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的最佳渠道之一。”相关数据表明,QQ空间是当前青年人最为喜爱的网络社交平台之一,其使用率高达64.7%[3]。共青团中央入驻QQ公众空间至今,共发布近万张照片、四千条说说,现拥有573万粉丝。共青团QQ空间平均每条动态点赞量1-3万之间,浏览量10万次以上,可以认为QQ空间的用户特性与“团团”的定位是吻合的,加之团中央QQ空间融入了文字、短视频、表情包等一系列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其思政教育内容可以很快深入到青年群体中去。一言以蔽之,无论从传播数量、信息质量,还是从受众数量上看,团中央QQ空间都不容小觑。
网易云音乐凭借其国内首个以“歌单”作为核心架构的音乐APP定位,针对每一首歌都营造“乐评”氛围,听众可以通过其他用户的评论,体会他人故事,在彼此的故事分享中感受歌曲的意境,在评论中找到共鸣,吸引了喜好音乐的青年人高度关注。2017年7月18日团中央入驻网易云音乐,并开办了情感调频“青听”、1个音乐专栏和21个歌单栏目,现有粉丝量10.2万余人。情感调频“青听”通过语音播读方式将青年关心、关注的话题进行“微解读”,讲述青年自己的音乐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音乐专栏通过对热点影视剧作主题音乐、具有高传唱度音乐作品的制作背景进行挖掘,向新时代青年传递热爱生活、忠诚人民、赞美祖国的正能量。
共青团中央在2018年4月18日正式宣布以“共青团中央”的官方身份入驻腾讯微视,这是团中央第一次以官方身份、官方名称进军短视频平台。同天,团中央便在微视上线“中国华服日”话题征集,并顺利举办了“穿着华服走中华”活动,意欲借助线上短视频活动引领青少年人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至今,团中央微视平台共发布作品190部,单篇短视频播放量都在数万至数十万之间,累积获赞246万余次,粉丝587万余人。这是思政教育“微政治传播”在短视频领域的有益尝试。
2018年3月共青团中央以“青微工作室”的身份入驻抖音、快手,10月1日,以“共青团中央”名称正式入驻两平台。截至当前,共青团中央抖音平台共发布短视频作品208部,动态216条,粉丝283.6万,总获赞数高达4600多万个。共青团中央快手平台现有近160万粉丝,283部作品。团中央在两个平台中的短视频作品多有重合,这是因为两平台的受众定位、功能设置是高度相似的。两平台中千万级阅读量已有几十个,其中2019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签署中央军委2019年1号命令单篇短视频便已获赞高达174.3万余人次,足可见借助短视频平台进行思政教育也是一件非常高效的方式。
在思政教育“微政治传播”的政治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着主客体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政教育“微政治传播”工作人员一般是利用互联网对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而青年使用互联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思政教育“微政治传播”工作人员想要对青年开展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思想教育,但青年更容易受到互联网开放、多样文化思潮的冲击,不乏存在少数青年对思政教育有排斥感;第三,“微政治传播”工作人员会通过互联网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这种教育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育,但“微政治传播”过程中青年通过互联网获得的思政教育往往是碎片化的。
在思政教育“微政治传播”的实现过程中,主客体的需求在客观上是存在不匹配的,要意识到,如果过度重视主体而忽视客体需求,就会导致青年思政教育不能真正适应互联网条件,就不会做到真正吸引青年,时间一长其传播力就会低下,有效覆盖面就会变差;如果过度重视客体忽视主体需求,久而久之则会导致青年思政“微政治传播”建设背离网络思政教育的初衷,就会出现“泛娱乐化”倾向,就会出现通俗化、庸俗化,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脱离党的领导的倾向,走上魔道、邪路。所以,要在正确把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和青年需求双方关系的基础上,牢记思政教育初衷,不脱离青年,不忘记政治责任,适度兼顾主客体双方需求,才能真正化解这个问题。
“去中心化”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马克·波斯特提出的,强调的是电子传播阶段“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其实,网络传播更是面临着“去中心化”的问题。以思政教育的“微政治传播”为例,因传播过程借助新媒体等网络渠道,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具有“可交流性”,这就打破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固有界限,两者开始趋向于平等,使“议程设置”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容易被控制,因此,那些原本在真实世界里处于强势地位,原本是“自上而下”的“权威、规则、秩序与制度”等,在网络世界里都或多或少地被淡化。
“去中心化”的特点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思政教育“微政治传播”权威,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思政教育“微政治传播”中,青年会更多地把新媒体平台看作为一个可以互动交流的朋友,这既是传播主体所希望看到的,但同时也是对一个有“令人自愿信服的、威望的主体”的消解;第二,作为一个秉承“与受者平等”理念的传播主体,思政教育“微政治传播”方式虽然受到了大部分青年的喜爱、认可和肯定,但在隐匿的、监管尚未健全的网络环境中也不乏存在反对者的谩骂、攻击甚至污蔑,有反对者曾公开在网络中表示团中央的新媒体平台“很low”、“很尴尬”,更有甚者称团中央新媒体平台是不懂装懂“勾肩搭背套近乎”。反对者的无端指责和肆意谩骂,无疑,是对思政教育的权威进行挑战;第三,相比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对“话题”的把控能力是呈下降趋势的,在“微政治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难以像控制传统传媒那样管控网络议题,思政教育效果因此也就打了折扣,网络思想意识形态话语权一旦受到挑战,其权威性受到冲击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遵循青年个体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文化需求的基础上,顺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的要求,积极融入青年“微生活圈”,充分调动并借助网络平台拓展“微政治传播”方式、拓宽青年思政教育渠道,提高“微政治传播”的引领性、导向性、时效性,才能真正克服思政教育内容、载体与新时代发展脱节的困境,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微政治传播力”,进而实现新媒体时代青年思政教育的成功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