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联书店的出版实践看人文社科图书的品牌运营

2019-03-22 10:39:29吕苗莉湖南文艺出版社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2期

吕苗莉 湖南文艺出版社

人文社科图书在一般读者眼里,往往是“学术”“高端”“文化”等的代名词,畅销品种不多,与大众有一定的距离。然而,在整个图书市场里,此类图书往往又是文化热点的发现者、思想路径的引领者、阅读品味的塑造者,占领出版品质的高地。这意味着该类图书重品牌甚于重规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以下简称“三联书店”)是国内人文社科图书品牌的“老字号”,其人文社科图书品牌运营的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一、三联书店的出版实践

三联书店有80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前,三联书店大量出版红色经典读物,传播先进的思想理论,“宣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在各个时期的主张”,因而这一时期的三联书店被誉为“红色出版中心”。之后随着社会整体性变革和新中国出版布局调整,三联书店出版政治性读物的使命完成,转向关注学术发展和文化建设,陆续推出《傅雷家书》《随想录》《第三次浪潮》《陈寅恪集》等具有浓郁人文气质和广泛影响力的图书,从而奠定了其“学术文化出版重镇”的地位。

当下三联书店对自身的定位是“以出版人文社科图书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无论是学术出版、文化出版,还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大众出版,都融贯了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气质——这也是三联书店品牌维护和积累的过程。

(一)树立行业标杆

在选题开发上,三联书店树立理念的标杆。该社图书主要分为学术、文化、大众读物三大板块,分别针对高端、中端、一般大众读者群。三联抓住各个板块的核心,在学术选题中强调思想,在文化选题中突出文化,在大众读物里凸显品位,从理念的高度契合了不同读者群对图书内容的期待。如在学术出版方面,专业读者需要的是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思想,因此三联没有在品种规模上发力,更关注单本学术著作的思想性和影响力,每年都会推出几本符合学术界期待的标志性学术著作,如2019年4月出版的《神话中国:中国神话学的反思与开拓》体现了中国神话学的前沿风貌,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开拓性的思考。对于体现三联文化追求的非纯学术著作,即文化板块读物,因其读者多为专业读者以外的知识分子,三联选择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用一根文化线将选题贯穿起来,这一理念同样成为文化出版领域的坐标,如清华大学楼庆西教授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以讲座的方式,深入浅出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曾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在大众读物这一块,三联抓住“品位”二字,为读者提供有内涵和底蕴的文本,不以滥俗迎合,而以品位引领,例如在初涉漫画和绘本类选题时,三联用“温暖”“智慧”“深思”等标准来甄别和选择,《蔡志忠漫画》正是在这种取舍下推出的。

在质量把关上,三联书店树立优质的标准。三联书店原总经理樊希安曾指出,三联的产品质量标准是“一流、新锐”——所谓“一流”,即无论出版学术读物、文化读物和大众读物,都要求居国内一流和领先地位;所谓“新锐”,就是具有创新性、开拓性,具有探索意义。在人文社科领域,三联坚持“小而精”,严格按该标准遴选优质图书、精品图书,其视质量为生命线的态度,既获得同行赞誉,也赢得读者信赖。

(二)坚守文化品位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三联坚持出版富有思想性的学术著作、富含人文精神的文化图书。在最易受经济利益驱使的大众读物板块,三联虽不得不紧跟潮流与热点,但也坚持做出情趣和品位,致力于传播新的生活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人文和谐,体现人文关怀。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曾在文章中提到,“三联的大众读物,除了少量比较畅销的品种以外,大多数销售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三联尝试开辟新的出版板块,如上文提及的漫画和绘本,以及关于健康生活的指南类图书。对于健康生活主题的图书,三联不是随随便便出使用手册、实用指南等,而是精选角度,占据制高点,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营造全新的健康理念。在图书出版之外,打造“三联文化场”是近年来三联维护自身品牌的另一举措。建立读者俱乐部,开通书香巷,打造韬奋24小时书店等,均为三联人文社科品牌锦上添花。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家园”,是三联在快消时代垒砌的文化城堡,继续为时人提供“爱生活、好读书、求新知”的可能性。

(三)打造思想阵地

三联在学术出版上,一直强调“学术的思想,思想的学术”。在判断选题出版价值时,三联首先考察的便是思想性。如“学术前沿”丛书,甄选的都是体现新观念、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方法的论著;如“西学源流”丛书,译介的均是追溯西方现代学术源流、探讨西方现代学术走向的前沿图书。这些具备前瞻性、探索性、引领性的作品,让三联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影响力持久、倍增。三联有一个传统,每年初春会邀请部分作者小聚。这些作者来自不同的领域,既有文化名人,又有文坛名宿,也有研究学者;他们的学术观点、写作理念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在三联的邀约和感召下,均能共聚一堂、谈笑风生。因为这种可贵的交流机会,他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创作的灵感;因为这种牢固的情感纽带,他们为三联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作品。如果说三联对作者意味着“精神家园”,对读者意味着“文化绿洲”,那么,对于时代,它则意味着至高的“思想阵地”。

二、人文社科图书如何进行品牌运营

(一)切入角度

除却专业化的学术著作,三联侧重以文化和思想的视角切入该类图书选题。这与该类图书的整体气质相契合,抓住了其内核,因而影响力持久,且能引发共鸣。在创建该类图书品牌时,也需要选择一种符合选题特质的角度切入,该角度既要达到目标读者的心理预期,也必须成为品牌下属所有产品的共同基因,具备相应的系统性。

(二)文本质量

三联在文本上坚持执行的标准是“一流、新锐”,追求高品质的文本是人文社科图书积累良好声誉、获取读者信赖的基础。在当下创建人文社科图书品牌,可以参照上述选稿模式,建立相应的文本质量评价体系,为内容把关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标准。

(三)作者资源

三联的作者以知识分子为主,历史上因此有“三联学派”一说。一方面源于该类图书的特殊性,它是学术往大众普及的必经之路,多由知识分子完成;另一方面与该群体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力有关,他们往往是理论的构建者、思潮的引领者,更易引发观念的交流和碰撞。因而,人文社科图书的作者资源应集中在知识分子中挖掘,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中青年教师、研究员是重点关注对象。

(四)时间跨度

三联的影响力非一日之功,前后有60余年的积累。可见,创建品牌并良好运转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当前出版环境下,非常考验品牌创立者的耐力和信心。因此,在创建人文社科图书品牌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品牌获得认可的时间跨度,并为此做好长远规划。

(五)品牌维护

三联在品牌维护的过程中,始终坚守文化品位,保证品质如一,将品牌影响力持续渗入读者的精神世界。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维护模式的可操作性较强,值得借鉴。此外,培育读者和打造作者也是品牌维护的题中之义。该类图书的读者以知识分子为主,从高校在读学生开始培养,使之有经济能力后成为主力读者,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种培育可与高校的文化活动联系起来,成为潜在读者人生阅历的一部分。打造作者为品牌集聚更多的优质资源创造可能性,而作者获得持续的关注度也为品牌延续了影响力。品牌成功的标志之一,是作者以该品牌出版自己的图书为荣,版税和销量不再是首要条件。从这种意义上看,打造有潜质的作者与发掘有资源的作者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