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陕西西安 710032)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人民军队乃至于普通群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创造的具有革命历史、特殊事迹和精神内核的纪念地、标志物和精神思想,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物质文化包括革命根据地遗址、纪念馆、故居等,非物质文化则涉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毛泽东思想等,是“人、物、事、魄”的综合体。这由此决定了其契合我国社会政治环境,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活动。
特定的物质形态和精神思想之所以被视为是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推广活动,根本原因便在于其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契合我国社会主旋律,对于广大群众能够形成积极、正确的思想教化与行为引导作用。诸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长期的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遗留下来的纪念地和标志物,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蕴含着反侵略、反压迫、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方面的精神思想。
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并非是空洞、泛化、抽象的思想教化、理论总结,而是依附于特定的 “人”和“事”。这促使红色文化资源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更好地强化其思想教育价值,诸如1928年,敌人对井冈山地区进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领导人发起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毛泽东、朱德亲自带领红军挑粮上山,由此发生了“朱德扁担”的故事,因此“挑粮路线”“朱德扁担”便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故事,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人们聆听、阅读这些故事,甚至是重走“朱毛挑粮小道”,能够深化对其精神内核的认识,受到思想、精神、行为的感染。
红色文化资源在宏观层面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而在微观层面则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更加丰富、多样的资源形态,诸如革命根据地遗址、纪念馆、故居可以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直观表现形式,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毛泽东思想可以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抽象表现形式,先进事迹、历史故事可以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具象表现形式,还有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衍生出的电影、电视剧、专题片、音乐剧、书籍、画册等,也具有了红色文化的思想与精神内核,也能够作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这充分反映了当前红色文化资源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够适应不同情境下宣传教育的需要,可以针对不同主题展开宣传教育活动,而这由此为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提供了良好条件。
文化自信是指对于我国优秀文化、优秀思想、优秀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由此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目标理想等,既是个人独立于世、取得成就、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树立良好形象、增强软实力的关键所在。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工作中,能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老一辈先烈“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等,能够通过实实在在的人、事、物、魄来感受我国优秀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潜移默化感受到这些精神内核之伟大,形成强烈的精神震撼效果。这种震撼、认同和尊崇便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红色文化资源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在随后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一方面很多资源虽然年代久远,但却被一以贯之地加以宣传、推广和执行,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教化、行为指导、精神感召方面的价值;另一方面不同时期也出现了典型性、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展现了特定时代的风貌,发挥着其思想引领、行为指导的作用。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资源一以贯之的指导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认识到其巨大的时代引领价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资源依托于具体的人、事、物,而其均从宏观或者是微观层面表现出巨大的“成就”,潜移默化地彰显了优秀文化、思想、价值观系统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能够使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取得辉煌的成就。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工作,在向学生介绍红色物品、红色事件、红色人物、红色思想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其思想内涵的提炼以及所取得成就的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优秀文化、思想、价值观系统的指导意义,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形成了强烈的观点辨识意识和能力,抽象的理论说教,不仅无法发挥教育价值,甚至还极容易导致其排斥、抵触,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高校教师在引入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红色文化资源依附于具体的人、事、物的特征,结合授课内容,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引子”,适时地向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人民军队乃至于普通群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创造的具有革命历史、特殊事迹和精神内核,诸如刘胡兰的故事、董存瑞的故事、抗日小英雄王朴的故事、革命先烈赵一曼的故事、秋瑾的故事等。教师要使学生在聆听故事过程中,感受先烈的精神、思想和价值观,能够被其深深地感动,可以感受到优秀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巨大引领与指导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化自信。
高校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碎片化”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也可以采用“专题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集中探讨、实际践行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红色文化资源知识内涵,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并将此融入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行为活动之中,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精神、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主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随后利用班会、思政课的时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而教师则给予必要的纠正和引导,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鼓励学生践行相关的思想和精神,促使学生在自由表达、观点激辩过程中,深化对优秀文化资源的理解、接受和认可,并能够融入具体行为活动之中。
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绝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之中,而应该拓展至课下。具体来说,高校教师在进行了课堂教学活动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遗址、纪念馆、故居等物资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现场教育,从而在特定情境氛围中,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于优秀红色文化资源所反映的文化、思想、价值观的理解、接受和认可意识。其次,高校教师可以围绕着某一特定的红色文化资源设置一个活动主题,诸如学雷锋活动、重走红色道路等,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以实际行动来感受、践行红色精神,接受思想、观念、行为的“洗礼”。这无疑对于深化学生红色文化资源认识、培养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所独具的一类文化资源,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感人肺腑的故事内容、丰富多样的资源形态,能够从红色文化资源精神内核、一以贯之的发展路径、巨大的发展成就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精神、价值观的认可与接受能力。高校教师应以人物故事感召学生、以主题学习影响学生、以课下实践激励学生,从而顺利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学生的多元教育价值,增强其文化自信意识并顺利规范、引领个人的行为,使其成为一个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