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福建福州 350008)
生成性资源是一种超出教师课前预设范围的特殊素材,是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充分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形成的。这种资源是课堂发展过程中随机出现的,超出于教师的预设。这所谓的“节外生枝”正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受的反映,出现在活的情境中,是十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创造的才能,就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体现。如何敏锐地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也就向教师的能力与智慧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该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的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不少一线教师不理解生成性资源的含义,甚至不知道“动态资源”为何物,认为课程资源只有课本、教师用书和教辅材料,不重视“动态生成性资源”对课堂的重要作用,从而缺乏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的驱动力,也就造成了不少一线教师对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宝贵的课堂资源。在此情况下,生成性资源就失去了生发的土壤。
不少老师认为,一节“顺利”的课就是一节好的课,其实不然。一味追求课堂的“一帆风顺”,将重心放在课前的预设,教学活动都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学设计展开,力求课堂“尽在掌握”,担心“意外事件”的发生让课堂陷入混乱,让自己难堪。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预设时,教师所采取的方法多是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走向教师预设的“正确答案”。就这样,宝贵的生成性资源白白地浪费。
许多教师在准备一节语文课的时候,只抓教材,范围局限于教材和习题当中。语文学科,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又与生活紧密联系,那么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也是开放复杂的。如果教师只在“框框”里备课,如何应对得了复杂多样的生成性资源呢?
虽然一线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知识结构的单一,对新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够透彻,不了解学情,教材没吃透等原因,当课堂上闪现出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开发点时,教师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不知应该导向何处,这也是导致生成性资源的流失的一大原因。
针对以上几点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有效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策略。
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情感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动机。”民主、和谐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安全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放飞想象,这样的课堂有助于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各自独特的想法,老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敢于与老师对话,敢于质疑权威。我们应当摒弃旧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收的状态,妨碍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
教师的备课,备的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等,还要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进行充分的预设,并提前准备解决的方案。因此,教师在课前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教学的设计不能太“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学生的思维。
不乏一线教师,担心课堂的“意外事件”难以招架,为了让自己的课堂万无一失,便在备课之初便规避了意外的出现。殊不知,这样的课堂虽然看起来滴水不漏,却失去了生命力。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课文《一夜的工作》,某教师开篇便让学生找出课文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很快,学生便找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继而围绕“劳苦”“简朴”展开教学。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简朴”和“劳苦”二字给框住。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获得许多个性化的感悟,此处设计过早拎出了“简朴”“劳苦”,就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了限制,砌起了一堵思维的墙,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又从何谈起?虽然教师把课堂都掌握在股掌之中,但是缺少了“枝节”的课堂显然是缺乏活力的。
然而,充分的预设也是建立在教师吃透教材,对教学目标了然于胸的基础之上。备课时,充分考虑学情,关注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衔接点,充分地思考和探索,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敏锐捕捉有效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利用。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个性迥异而又复杂的个体,没有课前充分地准备,对突发状况是难以招架的。更由于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就更要求语文老师备课时的深度和广度。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论是发表观点还是提出质疑,乃至争论都是学生个体独特的真实体验。语文学科的内容涵盖广泛,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当中,只局限于教材当中,忽视本课教材与语文系统知识的联系,忽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那么,这将会造成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严重流失。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两篇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汤姆 索亚历险记》,都是由内容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从单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但是,如果语文老师没有看过这两本原著,推荐怎么会有说服力呢?作为语文老师,在文学领域的涉猎必然不可少。再比如《地球爷爷的手》《只有一个地球》等与自然科学相关的课文,倘若语文老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如何因应对学生的提问?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不仅要自觉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还应当进行广泛的知识学习,对各个学科领域都应当有所涉猎,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这也是动态课堂的知识基础。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引导着课堂的走向。如何才能在动态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呢?加强师生、生生的多方互动是一种有效形式。分小组讨论是加强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将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交流和对问题的探讨中,必然会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在生生互动的时候,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可以适时地帮助学生把握总体方向,甚至可以加入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平等对话。例如,统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课文《小毛虫》的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利用相关词句讲讲文中的这个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而言,无疑是有难度的。此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组内复述故事,其他同学听故事,听者可以吸取说者的优点,并给说的同学提出改进意见。教师关注每一组的进程,把握方向。一轮下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了练习并获得进步,教师也收集到了第一手的资料,也发掘到了值得做文章的生成性资源。在这样多方充分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开发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利用,必然会为课堂增添无限的生机。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是动态的,课堂上动态生成性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合理有效地利用它,便能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重视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健全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在每一节课前,深入地解读文本,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精心预设,灵活安排。在课堂上偶遇优质动态资源时,能够勇于放弃已有设计方案,灵活变通,转变方式,进行合理的引导,将之转化为有效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使语文课堂更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