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芬
(武昌首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64)
当前,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对英语口译人才的需求较来越旺盛。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口译课,但现实情况是,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口译人才仍比较匮乏。
全国诸多院校开设了口译课程,包括商务英语口译、英语口译、非英语专业口译、高职高专口译等课程。但部分高校课程定位不明晰,教学带有盲目性。口译教学的性质、目的、定位等会影响口译教学的重点、方法、效果。口译教学涉及“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之争。刘和平(2001)指出语言教学中,翻译的目的常常是理解,是学习语言;而翻译教学中,理解是基础,理解的目的是翻译,是进行交际[1]。如果将口译教学定义为“教学翻译”,则是将口译教学归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侧重以口译教学的形式,提升语言应用能力。而如果将其定义为“翻译教学”,则口译课属于应用翻译学范畴,旨在培养职业译员或双语工作者[2]。鲍川运(2004)认为根据口译过程和口译技能训练的自然规律,口译技能的获得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训练,而大学本科课时有限,翻译市场准入较高。因此,他认为大学本科口译课的性质是教学翻译,旨在为以后培养真正的高水平的翻译人才打好基础[3]。
笔者认为,一般来说,重点院校的英语口译课旨在培养能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对外交流的高素质、高水平口译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口译课程定位应介于“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之间,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使他们掌握口译基本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口译意识和基本的口译能力。
口译课程的学科定位、教学目的、培养目标、口译过程特征等较大地影响课程教学重点、方法等的选择。蔡小红(2001)指出口译不是从原语到译语的译码,而是接收原语后必须经过信息概念转化,才能以译语表达原语的意思[4]。目前,较具影响力的口译训练模式有两种:Gile(1995)的连续传译模式和厦门大学的口译训练模式。前者认为连续传译包含听记和组达阶段,强调理解在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5]。厦大模式强调译员的口译技能和综合素质,把职业准则加入译员能力培养要求[6]。
基于教学理念、定位、目标等的考虑,教师应用了不同的口译教学方法。基于教学形式和手段,口译教学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活动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情景法、交互性模式等。在信息化时代,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口译教学相结合,采取如微课法、多媒体式、移动学习模式、翻转课堂教学等。也有基于其他理论视角开展口译教学活动的方法,如与建构主义发展观、动态系统理论、多模态话语分析视域、模因论视阈、生态翻译视角等结合的口译教学实践方法。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如民族院校、工科院校、地方高校、高职高专类院校等尝试摸索适合该校定位、体现该校优势学科的口译教学方法和活动,采用如混合式、跨学科的立体化口译教学模式。
口译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教学对象为英语专业大三学生,每周一次,一次两小节,共开设第六、第七学期。该课属于必修课,隶属于专业核心课程。
口译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大体为通过讲授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提高外语表达能力,了解口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初步掌握口译训练方法和技巧,如口译笔记、记忆方法、数字口译、口头概述等,提升学生双语表达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使学生能担任一般性的交替传译活动。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口译技巧专题训练为主,如训练学生的短时记忆、记笔记、数字口译、口译听辨、信息重组与表达等能力。课堂多以多媒体教学方式展开,采用理论与实践、课上与课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分专题讲授和训练口译技巧。大部分学校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包括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平时测验等,期末考核包括期末考试环节,期末考试主要采取笔试或口试,或口笔试结合的方式。
通过对应用型高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研究发现,口译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口译课程教学性质、目的等不清晰,难以找到适合学校定位、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口译教学模式。口译课程教学大纲、方针政策的不明朗会大大影响口译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
(2)学生基本语言能力不足,知识面较窄。口译课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但应用型高校许多学生语言能力较弱,而语言能力是口译教学的基础。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除了要提升英语语言基础外,还要接受口译专业训练,挫败感强,导致口译学习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学生知识面较窄,缺乏跨文化知识结构,阻碍了口译能力的提升。
(3)口译课程开设课时短,训练少。一般学校口译课程为一学期32节,一周一次,学生口译训练时间的难度及密度有限。短课时内,学生能了解口译概念,具备初步的英语口译意识,但缺乏更多的专业学习及实践训练,口译能力难以有较大提升。
(4)缺乏熟悉口译教学系统理论方法或丰富口译实战经验的师资。部分口译课的教师自身对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缺乏系统的了解,导致口译教学重点不突出,系统性、针对性均不太强。另一方面,部分口译教师缺乏丰富的口译实战经验,较多依赖课本,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5)缺乏符合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学校办学优势、契合学生语言水平和需求的口译教材。对应用型普通高校学生来说,市面上一些教材内容太难,或与现实脱离,实际操作性不强。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是每个高校口译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应用型高校应立足社会需求、学校定位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口译课程教学大纲,选择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口译过程训练特点的口译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口译的形式、性质、基本概念和认知过程等,培养学生双语思维转换能力和初步的口译能力。
教学原则可突出真实性和实用性,强调学生实际口译技能专题训练,强化口译实训教学。口译训练可主要从口译理解方法、交替传译记忆、笔记方法以及信息转换方法等方面展开。口译技巧的训练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密切相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难度适中的口译教材及专题训练材料,使学生获得口译训练的成就感。口译教学可利用网络现代信息技术,采取多元教学形式和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口译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口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