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样态探析
——以《故事里的中国》架起文化自信的桥梁

2019-03-22 05:39:02王笑菲河北传媒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5期

王笑菲 河北传媒学院

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故事里的中国》这样一档原创文化节目,在致敬经典的同时,节目本身更向我们传递了兼具传承性和当下性的主流价值观。也就是我们当下最为流行的,最让人去推崇的文化自信,其核心价值和独特意义是对新中国文艺经典的再发现、再叙事和再重现。《故事里的中国》正是秉持了这样一种创作理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节目通过在主题表达、内容创新、视觉布局、融合传播等层面建立新的范式,系统梳理和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品,利用电视这一面向大众的传播形态,将时代巨制浓缩于方寸舞台,生动呈现经典作品承载的不朽记忆和时代精神,带领全国观众进行了一次跨越代际的经典重温。

一、创新性的节目样态——戏剧+影视+综艺

主持传播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呈现在受众的面前,美国著名媒介研究学者保罗.利文森曾经指出:“所有媒介终将变得越来越人性化”。的确所谓的“人性化”在主持方面而言就是要秉承着尊重人、接近人、服务人的态度。以及在传播的内容方面要兼具传播内容的贴近性,不仅要贴近生活更要贴近受众。总之,人性化是主持传播的本质特征,也是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主持传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质上来讲主持传播的人本化就是强调被访人的价值、地位,主持人应当尊重嘉宾的个人情感、个人权利可以让受众、嘉宾成为此节目的真正构建者、参与者,让更多的人知道,也许每某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源于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人。

电视人的职责是,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可是现如今在泛娱乐化的时代背景之下,缺乏的并不是“故事”和“节目”,缺乏的恰恰是可以从更深的层次和新的角度去发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好故事。自2017年开年推出了《朗读者》;如今《故事里的中国》再一次走进了我们大众的视野,《故事里的中国》的官方介绍是这样说的:通过“戏剧+影视+综艺”的综合表达方式,演绎经典片段,访谈主创人物,邀请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登台讲述,深入挖掘经典背后的真实过往,再现故事背后的情感力量,以此串联新中国的“影像艺术博物馆”。它正是用了一种更加让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讲述了我们国家自己的故事,更阐释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不仅赋予文艺以价值尊严,还用综合的电视手法将之诠释得生动可感、触及人心,进而在当代观众和时代经典之间架起了一座心桥。

二、传承经典——架起文化自信的桥梁

文化学者安哥拉·开普勒说,“讲故事是支持记忆、保存过去、激活以往体验乃至构建集体认同的一个根本要素。”可是现如今我们缺少的并不是故事,而是如何在故事中彰显出我们国家本身的精神文化。1957年李白烈士的事迹被拍成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他们的故事得以传承,那么这份感动跨越时空,如今《故事里的中国》不仅演绎经典、致敬经典、传承经典,更深入挖掘经典背后的真实过往,甚至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访谈部分,节目邀请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或是记录者,共同擦拭一段段闪亮的记忆。例如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就邀请了故事原型人物李白的孙子李立立,同时还请到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苏采青。在观看完又刘涛、胡歌等演员的现场表演过后,用心倾听故事背后的故事,才真正是触动我们精神的另一种思考,让我们知道的革命先烈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和人民幸福所做出的牺牲,他们在炮火和硝烟中,用自己的热血染红了党旗,换来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正如第一期节目最后苏采青用电报发出的那句话“李白前辈,您所期盼的黎明,到了。”

《故事里的中国》可以说是一部真正有魅力的作品呈现,他将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回响,它也正是向我们新一代朋友去述说经典,帮助他们去理解作品传递精神信仰,让我们知道这些作品的诚信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创作而真正源自于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一直以来凝聚了我们这个名族一路走来的向上向善。

三、结语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尤为关注的,做一档文化类节目不难,可是做好一档文化类节目,并为之让受众喜欢,愿意接受,并非易事。好的文化节目它不仅要在视听语言方面去吸引受众,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中国故事讲好,在故事中怎样表现出文化自信,真正让此类节目启到成风化人的作用,我想这是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