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塑造电影中的坏人

2019-03-22 05:39:02李站行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5期

李站行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电影的艺术性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善恶作为人性的两个方向,作为影视中矛盾冲突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将任何一个方向推至极端都会使人印象深刻,极致的恶在复杂的人性当中更令人着迷,借助这种对于“坏人”的细致描写提升电影的艺术感受。

一、影视作品中坏人的定义

所谓坏人,并不一定在所有人眼中都是坏的,他可能仅仅是在某些人眼中罪不可赦,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大大的好人;也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都是大大的好人,实际上却是一个罪恶滔天的坏人。坏人作为一个名词是有固有定义的,具体来说是违反法律与道德的人。在影视作品中,坏人形象丰富,立场的不同导致简单的善恶与框架是不能作为其衡量标准的,但能被称为坏人必定是其行为触犯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他要对社会和个人做出伤害和反抗。

二、影视作品中的坏人的塑造

艺术是无法驯服的,它是无处不在且永恒的,但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是可以归纳总结的。坏人作为艺术形象的产出品,虽然个体形象和荧幕效果千差万别,但是在创作当中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总结的,我们想要理想的坏人就要知道坏人是如何产生的。

(一)灵魂——精神分析

坏人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个人精神的影响进行剖析。首先是生理因素,先天性的基因缺陷使得人们的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模式出现障碍,天生杀人狂并非没有依据,他是受认知心理障碍影响产生了消极,极端的认知,抑郁和焦躁使得他们行为失常,犯罪成为了发泄的方式。其次是心理因素,惨痛的生活经历让人难以接受,在心中留下了心理障碍的种子,如果一个人长期遭受暴力虐待或受尽冷漠孤立,在他随后的生活中,矛盾和危机会激化这种心理障碍,负面情感的爆发使得他们不再遵守法律和道德的限制,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最后是社会因素,这里的社会因素包括文化、教育、制度以及重大社会事件对于人物心理的影响,混乱的社会环境会让人在无形之中产生焦虑,文化的缺失,教育的扭曲、制度的腐败、战争和恐怖事件都会给人物内心带来不同层次的心理冲击。

(二)肉体——形象分析

虽然驱使坏人行动的是他的心理活动,但在为了实际的银幕效果,我们应该为他设计一个能够匹配其心理的人物形象,这里的人物形象单指其外貌和服饰的身体表象。导演在试镜时会挑选适合其内心形象的演员,对于不同角色应该有着不同的外貌要求。这个要求并非只是长相是否英俊,他是来源于角色的五官,器官以及体态特征,有时长得好确实比演技更重要。观众见到角色的第一眼在内心就会有一个简单的认知,这个认知就是通过对角色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对他的动机,情感、人物性格和意图的认知。服饰作为外部特征的重要因素更是值得考究,服装的设计是人物形象的缩影,能够衬托和放大人物形象,还能够对故事内容进行简单的暗示,假如这个角色具有宗教信仰,他的服饰必然有相应的表达。

(三)生命——行为分析

银幕对于角色的一生是短暂的,要成功的塑造具有特点的坏人,展现人格魅力,就要在短暂的篇幅中挑选出最能贴合人物的行为。观众对于人物的印象是人为灌注的印象,多半来自于创作者的引导和暗示,银幕中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坏人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意义的。在《教父》中维托怀中抱着一只猫,手按住了猫的脖颈显示出了他对黑手党的掌控,伸出手接受求助者的亲吻,让其称呼他为教父,这是他权力的表现。任何一部“007”谍战系列电影中的詹姆斯·邦德都会出现在一个欧式酒屋中,手里拿着一杯马提妮,充分表明了邦德的自信和优雅;而我们的汉尼拔在作案前总会运用他灵敏的嗅觉来捕捉猎物的气息,就像是偷嗅未出锅的美食散出的芳香,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行为是可以艺术化的,为了让你的坏人与他人与众不同,适当的行为夸张是必要的。

(四)银幕——镜头分析

在银幕中,我们可以看到镜头的运动,以及镜头内部所展现的具体人物、灯光、服装、道具等内容,它们共同服务于导演的情感表达和人物的塑造。坏人在镜头中是着独特的渲染手法的。从镜头的效果来说,标准的50mm 定焦镜头是人眼的视野范围,不同焦距的镜头画面效果差异极大,一般为了表现坏人扭曲的心理,我们可以选择广角镜头或是超广角镜头,画面的扭曲使得人物变形丑陋。从灯光来说,有专门用于坏人的打光方式:顶部打光可以使人物下眼窝两腮和鼻子完全处于阴影处,形成反常的效果;底部打光又称魔鬼光,人物整个脸都是阴暗且扭曲的,是恶魔的形象;阴阳脸,是因为脸的一半处于光线之下,一半处于阴影,象征着人物阴暗的内心,这些打光方式源于大家对于邪恶事物的刻板印象是约定成俗的。不同的色彩也有不同的代表意义,黑色的邪恶,紫色的邪魅,都是暗示人物性格的有效方式。在画面当中我们不会说这个人就是坏人,导演要通过画面元素的组合对观众进行心理暗示。

三、坏人形象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电影是文学的特殊表达方式,电影的艺术性表现在人物的刻画,善恶作为人性的两个方向,作为影视中矛盾冲突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将任何一个方向推至极端都会使人印象深刻。

(一)电影结构需要一个坏角色

在电影的情节结构中,坏人形象的塑造要比正面角色更为重要。当一个坏人角色趋于饱满之时,我们正义的主人公必然是遭受了无尽的苦难,在善恶的冲突中,唤醒他的肉体与心灵。正是邪恶使得正义不断壮大,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不断的发展、演变构成了一个合格的故事。

随着电影类型的不断发展,观众审美心理的不断变化,人们不再只满足于正义必胜,阳光鲜花的圆满故事,浓厚的猎奇心理使得观众的眼光转向了剧情有悖于常理的反派电影。比如《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莱克特,虽然他杀人食肉,但是智商极高、情调高雅、知识渊博,即使汉尼拔逃离了精神病牢狱,警察依然在他的指尖下颤抖。电影《教父》中教父维托掌控着权力和财富,有求必应,细心绅士,是男人的楷模,但是作为黑手党的一员,维托对待敌人手段血腥。他们虽为电影的反派,但他们深入人心,是成就电影高度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他们同是剧作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是坏角色。

(二)电影类型的突破

电影和文学一样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特点,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艺术魅力,不同创作者们有着不用的艺风格。然而电影具备了其他艺术都无法比拟的创作空间,通过镜头的运用,画面的剪切,声音的暗示,不单可以跨域时间和空间,还可以利用蒙太奇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让观众叹为观止的同时也极大的拓宽了电影的不同表达。

在这样的创作空间中,成熟的创作体系和电影工业模式一直备受推崇,但是另类的艺术表现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也在支撑着电影这一艺术的发展。八九十年代的美国,许多具有个性的导演一反以往的叙事风格拍摄手法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影片,衍生出了警匪片、动作片、黑帮电影以及新西部片等新的类型片。昆汀·塔伦蒂诺便是其中的代表,《杀死比尔》《被解救的姜戈》等具有鲜明的导演风格,被称为暴力美学的开创者,影响了无数的电影观众。导演们花费大量的笔墨以恶人为描写对象或是单纯将恶性行为放大到极致,让观众产生微妙的恐慌和发泄又沉浸在画面所带来的惊惧感中,无意中开创了一种新式的电影风格,并逐渐壮大成为类型片的一支。

四、结论

在诸多影视作品中,坏人形象是重要且特殊的存在,他既是剧情发展的重要的人物,又可以单独承担完整的故事叙事。我们分析类型片电影中的各色坏人角色,从坏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以及外在形象的设置深入剖析,帮助创作者把握人物定位,对影视行业的前期创作具有借鉴和参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