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为民 蚌埠广播电视台
时政新闻是电视台的最为重要的新闻栏目,每个台也都有联播类节目,不少地方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也都大同小异。《蚌埠新闻联播》也是蚌埠广播电视台最重要的一档新闻节目,具有内容权威、报道鲜活等特点。其定位是发布权威信息,关注社会生活,报道发展成就,剖析热点话题。节目紧扣时代脉搏,以重要时政、重大新闻、主题性报道为主,同时发布服务资讯。目前,《蚌埠新闻联播》栏目已根据发展形势和受众需求逐步作出调整,比如,加强和改进会议报道、加大节目信息量、拓展民生领域报道、增加言论评论比例等等。
地方台时政栏目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广大百姓,是人们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和舆情反馈的重要渠道。伴随着全媒体传播的兴起,地方时政新闻栏目的收视率有所下降,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应当予以重视。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的兴起使得电视的传统优势及行业界限被彻底打破,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电视新闻曾经的“一家独大”时代成为历史。国内报纸、杂志、广告等传统媒体也都传播方式的转型集中到宽带互动视频,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矩阵集合打造全新“融媒体”,客观上分流了视频传播的受众人群,使得“风光不再”的电视栏目倍感“门庭冷落”。像大多数地方台时政新闻栏目一样,《蚌埠新闻联播》依然采取播报的形式,按照传统的“我播你看”,缺乏实时观众参与和互动交流。
传统电视业从一开始就受到体制及政策的庇护,使其极有限的市场开放和竞争避开了来自行业外的种种压力。尤其是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主阵地的时政新闻,因为“独家经营”而产生天然的优越感,更是将一切来自外部的机遇、互补性要素统统拒之门外,造成了时政电视新闻长期“同一张面孔”示人,内在活力必然逐渐萎缩。一段时间以来,业界强调新闻节目的求变求新,改变节目形式和语态。在此背景下,新闻栏目尤其是时政类新闻如果还一味地依靠政策优势,以党委政府的“喉舌部门”和“宣传机关”自居,必然很难适应融媒体发展的新形势。
报道内容方面:受时政新闻报道性质的影响,不少地方的时政新闻栏目内容范围有限,亮点不多,与百姓关心的契合点不够。和一些地方台一样,《蚌埠新闻联播》中会议和领导活动占有很大比例,科技经济新闻相对不足,民生资讯和热点话题跟踪不很及时。“内容为王”,没有实在的“干货”,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
报道形式方面:时政新闻呈现程式化、模式化、固化和僵化现象。比如,《蚌埠新闻联播》栏目每日的内容设置,基本上是以“时政报道(主题报道)+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动态简讯”的惯性编排模式进行编排,结构相对单一、缺乏亮点,长期收看会产生视觉疲劳。在主题策划报道方面,内容的切入点“调门太高”,没有很好地接地气、不贴近市民的日常生活,导致在解读政策的过程中,观众不感兴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48 字”要求首先提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毫不含糊地坚持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对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最根本的政治要求,也是我们主流媒体存在的政治基础。“联播”新闻的守正就是要要做到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怎么改变,都要守住底线,这就决定了在政治、导向、政策等方面把关要绝对严格,切实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重视头条新闻是增加“联播”节目厚度的需要。因此,“联播”新闻的头条选择就是重头戏,有了好的头条才能凸显“联播”的权威和深度。这就要求要有策划意识,以保证每天新闻不会因为缺乏有分量的头条而显得整档栏目轻飘飘。实践中,要求我们要研究政策,围绕中心,开展中长期新闻策划,有计划地推出反映重大宣传主题的专栏报道、组合报道、系列报道等。
加强和改进会议报道一直为业界所关注的话题。会议和领导活动是地方台新闻联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既是政治任务也是丰富的新闻资源。这就要求报道要抓住有效的信息量,增强新闻报道的含金量、表现力。具体说就是要“有加有减”,“减”就是要尽量减少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总量、减少每条新闻时长;“加”就是增加信息量,增强报道的效果。由于压缩了一般性会议的报道,自然给其他新闻腾出了空间,整档新闻有效的信息加大了。另外,改进对重要会议和主要领导活动报道方式,采取“现场+背景+特写+综述+短评”的不同组合,将声画完美结合,用同期声增强现场感,用资料字幕拓展信息宽度,打好报道“组合拳”,提升新闻“含金量”。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地方台时政新闻因此可以借鉴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要有平民眼光、民生视角,做到每一条报道能和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关。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政策“面”上抓代表性“点”,将宏观政策与具体的人和事结合起来,将“人”放到政策当中,从具体的人阐述重大主题;要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报道,在轻松的讲述中反映重大主题。此外,“联播”不但重要,还要好看,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冷暖,对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加强舆论监督,体现栏目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也是一个信息需要解读的时代。如今各类资讯快捷而繁多,电视时政新闻的时效性和信息的丰富度并不占绝对优势。但人们对联播类新闻依然关注,原因就在于其权威性,往往是政治的“晴雨表”、社会的“风向标”。这种权威性需要有观点进行体现,电视新闻评论可以用深入浅出的寥寥数语,点出新闻事件中蕴含深意,延伸报道的深度。电视时政栏目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不少采取的是编后话、开栏语、记者手记或者本台短评等形式,也有引入评论员到演播室或者连线评论的方式进行点评。“新闻评论”通过媒体观点一方面更好地履行了媒体责任,另一方面也彰显自己的鲜明导向和媒体性格。
随着媒体融合逐渐深入,这给电视新闻节目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了节目多渠道传播,也增强了电视节目的互动性,时政新闻也不例外。除了节目内容依托互联网进行全媒体推送之外,互联网内容进入电视新闻栏目,也是电视新闻报道与新媒体互动的重要方面。当前,电视网站和“两微一端”以及商业短视频平台都成为视频传播的丰富载体,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微博等内容成为包括电视新闻在内的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的组成部分。当然,电视新闻报道要让新媒体“为我所用”,而不是跟着互联网人云亦云,被新媒体牵着鼻子走,更不能简单地从网络到电视。
总的来讲,地方电视台时政栏目必须发挥优势,坚持守正创新,走媒体融合之路,在不足中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要坚持导向,精确定位,对播出形式、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有声有色有看头”的新闻,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新闻传播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