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辉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电影取之于生活,再反馈给生活,让受众在观影当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甚至产生共鸣,不自觉地就将电影内容当作了真实,当作了生活。现如今,伴随社会的高速前进,曾经被当做奢侈的电影,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当然,可想而知,这个过程,势必对人的人生观、教育观、价值取向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这门艺术也是一样,电影要让我们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以及其他认知,更要良好的发挥其自身的教育功能,实现其自身价值。那么,伴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反映教育问题的电影成为了各国电影侧重的一个类型,印度作为人口大国对教育也十分重视,典型的有西达夫·马贺拉导演的《嗝嗝老师》,在影片中老师奈娜的教育观是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在奈娜的教导和引导下的F 班终于突破自己,逆袭成功,更是有一名同学取得了第一,这是奈娜大胆教学方式取得的成功,更是对大多数人故步自封的教育制度和僵化的教学思维的讽刺。而与此同时,伴随奈娜的教学,师生之间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影片刚一开始,患有图雷氏综合征的女主人公奈娜,虽然一次次被拒绝,但是依然在不断地面试着教师的工作。历经艰辛,在机缘巧合之下,他终于被一所学校录用了,不过却是被分配到一个把所有代课老师气跑,同时其他老师不愿意带领的9F 班,而且这个特殊的班级由贫民窟的孩子组成。然而纵使孩子们同往常对其他老师一般对奈娜做出诸多无礼行为,她仍然坚持留下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全身心付出,终于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建立起深厚感情,在最终的考试当中,考取了极其不错的成绩,让全校叹服。
教育在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启蒙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它打破了存在在人们身上的奴性,而作为教师,面对个性各不相同的学生们,更要对之善恶异同正确引导改造。《嗝嗝老师》中的教育观念体现了教育观念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平等教育。这里的平等体现在影片的两个方面,首先是贫困生和家庭富裕的学生之间的教学平等;其次是学困生和学优生之间的教育的平等。而这部影片中的女主角在自己的教育中完整的体现了平等的教育观念,以及对印度等级观念的冲击。在影片的开始,学校对家庭贫困孩子的歧视,这里的等级与种姓惊人地巧合。
有一段是这样的,学校的家长会,9F班没有一个家长到会,奈娜开始家访,在家访过程中了解到,9F 班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很差,而这样的家庭,被称为首陀罗家庭。然而9A 班的学生各个车接车送,有权有钱,被称之为高种姓家庭。也正是这种等级的巨大差异,两个班之间好像永远也都没办法联系到一起。这种明显的贫富差距并没有让女主角奈娜放弃对9F 班孩子的教育,哪怕是同学们开始的敌意和故意,然而面对这样的挑战,面对这些别人看来无可救药的学生,善良的她依旧是百分之百的付出,并表现出充足的耐心,用尽一切办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大大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劲头。
其次,等级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奈娜是一名拥有双学位的高知识女性,但是却因为患有妥雷特综合征的原因,会不时地出现抽搐,并且会不由自主的打嗝。当然,从一定角度来看,不受控制的经常出现这种症状并伴有一定噪音,对于教师这个行业确实是不太合适的。但是由于童年时期的一些经历,奈娜立志非要当老师不可,前前后后五年的时间,一次次的求职面试被拒绝,直到机缘巧合之下,被圣蒂克中学录用。
影片的最终是值得高兴的,无论是处在F 级的奈娜老师还是身在F 班的贫困学生,他(她)们在自身等级上,发生了明显改变。
作为教师,不应该只在知识上教育学生,更应该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和人格,知识当然要进行传授,但是更要在学生正确人格的形成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纵使这种影响无法被人发觉,但是带给学生的好处受用不尽。也是由于如此的顺应、和谐、潜移默化,才更好的促进了同学们的自我独立和发展!
而从教育观的角度看,教育本身的职责是什么?在现实社会当中,又能够有多少老师可以像奈娜一样,平等的去对待自己每一名不同等级不同家庭的同学呢——纵使学生家庭环境贫穷,也不代表学生的本质就是坏的。平等地对待学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伟大的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就是如此,在面对拥有不同个性的不同的学生时,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
电影中有这样的呈现,主人公奈娜通过观察走访发现,自己班的同学们虽然文化课学习成绩差,但是掌握着丰富的生活技能和知识经验,于是这便成为奈娜老师教学上一个新的切入点。她不再按照寻常的教学模式只在教室内上课,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用生活中各种实例来讲述书本中的知识点,从此,9F 班的课变得丰富多彩,一会儿在操场,一会儿在体育室,一会儿用扔鸡蛋讲述抛物线相关知识,一会儿又通过给篮球量体温讲解动能势能,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同学们的知识接受能力。
有一段是这样,当面对一个常常在街头赌博的同学时,奈娜在课堂上交给了他一副扑克牌,让他来给其他同学讲数学,课堂上惊人的发现,这名同学有着极强的运算天赋,运算速度甚至高过了奈娜手中的计算器,并且结果惊人的准确。而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也很快在学生身上显现了出来:在一次他们观看来自9A 班的参赛作品时,作为末尾班级的他们,竟然发现指出了作品中的许多问题,甚至有的同学可以给9A 班同学讲解一些问题。
其实,人们在大学这个阶段之前所学习的,无论是语言也好、数学也罢,也包括物理、化学等等,它们都是为了更好解决人们的生活实践问题,让大家可以用这些知识积累生活得更加方便。但是,很大一部分的学校却将重点更多放在了没有生气的理论上,过多的注重背诵,却忽略了知识和生活实践的结合。
在这个方面,奈娜老师的做法值得肯定,她的这种教学模式,很好地将书本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结合每位同学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讲解科学知识,使得这些定理概念深入贴近每位同学的生活之中,加快孩子们对知识的领会接受,也正是这种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得9F 班的同学们爱上学习且学的扎实,换句话说,他们学到的是活的知识。综合下来,大家还能够看出这种教育方式和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不谋而合。
教育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意识心理,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最终教师本人对学生教育的教育成果。健康、积极、科学的教育观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而作为电影,其教育意义和影响更是不容忽视。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育类影片进行具体探究,找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的、对孩子身心健康有帮助的、最优势的未来发展不可限量的一条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措施选择上提供有效经验,并对未来电影的创作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