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精准资助问题及对策探究

2019-03-22 16:10罗万玲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精准

罗万玲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

“精准扶贫”新理念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新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的重要抓手,如何做好精准资助是一个当前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从精准资助的概念、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精准资助的对策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以求提升精准资助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1 精准资助的概念

“精准资助”概念是教育部于2015年提出的,旨在提升资助管理工作的绩效。 精准资助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状况,建立科学的认定体系进行精确识别,通过差别化的资助形式进行精确帮扶,实现资助目的与学生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地匹配,实现资助政策和资助资金的最大化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的育人效能。

一般而言,精准资助主要有三个内容,即精准认定、精准管理和精准帮扶。精准认定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基础和核心,指按照统一标准, 通过规范的流程和方法,进行困难识别,找出真正需要接受资助的学生。 精准管理指通过资助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大数据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资助管理系统,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一对一、点对点的指导,使帮扶措施和帮扶项目真正有效的执行下去,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精准帮扶是指根据客观认定的资助对象的需求提供个性化、 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和服务,精准帮扶的关键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来考虑问题,坚持“他者思维”,深入了解接受帮扶对象的实际需求,才能精准发力。

2 大学生精准资助的若干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粗放资助状况突出,如何实现粗放资助向精准资助的转变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难点,主要问题为认定信息不对称、精准资助过程缺乏监督、精准帮扶教育功能缺失、精准资助的保障机制缺乏。

2.1 精准认定信息不对称

困难认定的认定依据主要分为六类:家庭经济、特殊群体、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发状况、学生消费、其他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存在认定结果与现实困难事实误差较大的情况。一方面,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 实际消费数据等信息存在数据失真问题,另外,资助工作者过多依赖相关部门提供的证明文件,导致认定精准度不高。 另一方面,缺乏动态精准管理措施, 高校资助认定工作原则上每学年进行一次,对遭遇重大变故需要资助的学生,没法及时给予帮扶。 最后,各学校各部门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无法进行数据共享,造成信息不对称,影响资助政策的实施。

2.2 精准资助过程缺乏监督

高校资助流程一般为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学校根据学生本人提供的材料录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进行认定。 资助流程环节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不足,缺乏多方参与且参与渠道不畅通。另外,对于学生提交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有关证明材料的真实性采取以信任为先原则,某些学生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虚假或者矫饰情况,对于弄虚作假、虚报瞒报、骗取资助资格的学生缺乏有效监督与惩罚机制。 此外,学生资助工作的法制建设相对落后,监督与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省级单位检查力度不到位,多数高校仍存在资助政策随意性大,资助资源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2.3 精准帮扶教育功能缺失

教育性是资助工作的核心属性。 资助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部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未能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资助工作的教育目标未能实现。 首先,当前资助育人工作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机制,存在育人形式单一,育人平台单薄等问题,相关资助主要停留在经济补偿层面,学生精神、心理、学业、就业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扶助。其次,现有资助政策过于偏重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和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存在不同程度的虚荣、心理自卑等情况。

2.4 精准资助的保障机制缺乏

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目前精准资助的落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组织机构不够健全。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仍没设置资助中心,导致学生资助工作者数量不足、资助工作效率低下。二是人员队伍专业性不够强。负责资助工作的一般仅有1~2 名工作人员,需统筹全校各院系的资助工作,承担活动举办、资助研究等任务,院系辅导员职能多,工作繁杂,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资助工作中,使得专业化程度不高。三是工作人员经费保障存在问题,尤其是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

3 大学生精准资助的对策

3.1 健全困难认定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精准管理,完善学生资助信息管理平台

首先,提高学生困难认定的准确性需不断细化困难认定评价体系。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咨询班级同学、乡镇民政部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调查,通过采集学生日常消费、家庭消费开支及其他数据,全面掌握学生实际状况,建立经济困难档案。进一步实现从依靠相关部门证明的认定模式转变为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认定体系,确保认定的准确性,做到精准识别,从根本上解决精准资助的难点。其次,从资助静态管理转向资助动态精准管理,实行动态退出与进入机制。对新出现的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及时给予帮扶,对已脱贫的学生及时退出,使资助信息更具时效性。 最后,建立各部门互助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政府、社会、高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学生提出申请、材料提交,审核,资金发放、监管,信用征集等都通过资助系统实现,提高困难认定工作效率,使资助工作精准化、科学化。

3.2 规范审核流程,完善监督和惩罚机制

规范申请、调查、评议、公示、认定、资金发放、监督等环节的流程。 在审核阶段通过学校和生源地两级审核,提高困难认定材料的精准度。 完善公示制度,确保资助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将学生申请资料的真实性与学生的征信、就业甚至学位挂钩,增加学生的违规成本,避免学生的不良意图。健全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设立投诉、举报机制,进一步推进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法治化。

3.3 优化精准育人功能,实施多层次差异化资助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以价值观培育为核心,构建精神追求、人格养成、素质培育三位一体的精准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自信自强、健康向上的健全人格。 尊重学生需求,实施多层次差异化资助,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精准制定相应的资助措施,如对学术感兴趣的学生资助科研项目、 对心理贫困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等,充分发挥资助项目与育人功能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4 构建精准资助保障机制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专业性、政策性较强,工作量较为繁重等特点,需要有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和支撑。要设立专门的资助中心,配备足够专职工作人员、经费预算等,依据精准化扶贫的新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政策宣传、科学研究等方面能力,强化资助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资助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精准资助工作。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精准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选择困难症
精准扶贫二首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