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毓容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 412007)
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便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之一。 表达了中国对国际新秩序的诉求也是世界需要中国的愿望。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具有表达思想,传递感情,互联互通的功能,是世界人民实现共同愿望的纽带。 对于个人而言,语言的强弱决定了整个民族的强弱,从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的素质;对于国家而言,能否对本国的语言教育进行整体规划,能否给国民提供语言服务,语言资源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与语言相关的事业是否健康发展。 这些因素都直接关乎国家的经济利益乃至综合实力。 所以,无论从个人还是从国家的角度,外语教育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从而也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拓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无论是个人还是各大教育机构都应该肩负起使命和担当。
自恢复高考以来,外语教育的政策变化随着经济的改革前进变动几次。改革开放后,虽然在教育的模式和教育的效果都有了质的突破和发展。 外语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对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国家经历了三次转折性的改变,那就是恢复高考,2000年和2010年。 恢复高考重申了英语作为工具的重要性,2000年奠定了国际舞台的中国形象的媒介重要性,和2010年与国际间对话的重要武器。 在习近平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略,我们必须改变思维方式,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推动中国形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外语人才培养。 笔者认为,新时代的外语教育面临着文化自信,人文价值和时代规划的三方面需求。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攀升,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不断攀升,各方面活跃在世界舞台,随之而来就是中国文化渗透到世界舞台,这不仅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独有的遗产也是世界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凝结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世界人民的智慧。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需求。 高等外语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虽然新科技革命将带来更多的挑战,我们也要积极迎接,全面贯彻高等教育发展方针,融入高等教育强国方针,大力培养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的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外语教育也要对接国家发展需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强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培养一流人才。
外语界对外语教育应当注重其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讨论一直都未停止过。 众多学者都在探讨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时强调要把英语看作人文学科,所以落脚点就不仅是语言能力,而应该超越应用,让学生获得包括文化思辨能力,英语输出能力,文化视野眼光,判断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不像技能那样有具体的表现,他们的提高比较抽象。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向全人类发展的人文价值是超越工具性的永恒的主题。我们不能培养唯过于职业化导向的学生,而是应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具有思辨能力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新时代,我们要培养适合我国发展的外语人才,而教育就是提升能力基础。人才培养就是规划的起点,也是推动外语服务的关键。 管理层有必要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外语教育事业,制定国家语言政策,将外语教育规划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 我国英语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探索,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都已发生质的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多元人才需求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大学英语课时缩减至3 个学分,课时大大减少,大学英语课堂主要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教师在课堂以《新标准大学英语》教材为主,传统的教授学生单词,语法,分析课文,沿袭着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一旦提及文化,也是介绍西方的文化,对中国文化很少提及甚至自我否定。笔者认为教学模式可以采用CBI 内容依托式教学法。 教学资料由学生围绕本单元主题从不同渠道获得,通过同一主题内容的多篇浸入式反复阅读模式既锻炼了听说读写技能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以及中西文化对比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主要以内容为驱动而非以语言为驱动。 以《新标准大学英语》 第四册第一单元为例,主题是毕业去向就业问题,通过阅读第一篇文章,我们得知美国就业问题也不容乐观,学生燃起了对自己毕业去向的移情,教师马上布置国内就业问题大调查的任务,学生非常感兴趣,查阅资料后纷纷做成了PPT,分享在群内,中国就业文化马上初步认识,就业鄙视链,就业前景一片大好,甚至中美就业热门岗位对比,就业访谈纷纷搬上舞台。 最终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中国就业问题。 词汇,表达方式都是通过自学,卓有成效。学生目前学习英语的途径很多,课下的英文网络阅读资料远比教材丰富,只要围绕一个主题深入讨论,吊起他们的兴趣,不怕他们掌握不了。
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结构偏中年化,平均年龄35 岁以上,这一部分教师当学生时大多没有摄入过中国文化课程。对他们来说,跟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压力,所以有些教师选择逃避教授。但是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推动教师必须补充中国文化知识的输入。 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从而真正能够培养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举办高效的中国文化工作坊。邀请文学院的教授给英语教师补课中国文化课程,就地理,宗教,食物。 教师也可以从兴趣出发,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同学生讨论,带领学生一起策划一些中国文化活动,花下旗袍秀,中国茶品会,宗教讨论等活动。国外文化教学就延续没有教材,教师都是自己准备各种主题的讨论活动,学生要参与讨论必须查阅很多资料,这种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文化收获。
目前大学英语使用的教材普遍是外研社出版的各种大学英语教材,普遍是摘自各大外媒的阅读材料,只有习题而且是翻译题中才偶尔出现一些中国文化的题目且还没有代表性。 介绍中国的山水,节日。 这些文化太过片面不能代表中国文化。 或者市面上能见到的也是专门介绍文化的书籍,最理想的教材一定是学生在用这一套教材时既可以训练语言技能也可以获得文化知识。所以,高校大学英语教材急需有将技能与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优秀教材,有学者推荐《中国哲学简史》,这书对中国哲学阐释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我们如果要求学生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文化,合适的英文教材迫在眉睫。 这本书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英译比较准确且易懂。 面对教材的匮乏,我们教师要深入研究,自主编辑一些既能满足英语技能训练又能满足中国文化传播的优秀教材。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外语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与机遇。课程的建设应符合中国发展需要,发挥学科精神,凸显人文价值;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文化自信意识,促进队伍建设,突破“技能本位”,提升教学实践效果;评价与测试手段不断攀升,既考察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又检验了外语人才培养规格,全面提升国民英语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外语专业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