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华,覃优军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历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现象和本质的根本观点和看法,青年学生从出生之日起就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形成正确历史观并以之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必将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是在价值文化多元、社会思潮泛滥、青年历史观缺失的复杂环境下,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历史观培育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清晰阐释了中国梦,中国梦既具有现实性、未来性还呈现出鲜明的青年性,当下高校学生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一代代青年接力奋斗中变成现实。具体而论:一是青年学生充当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青年最富有朝气和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纵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间表、路线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同步进入到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正在学校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活跃在各个场合和舞台。可见,广大青年学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形成正确历史观则有利于他们清醒认识到所扮演的生力军角色,从而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放飞青春梦想。二是青年学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及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之际大多数青年学生未满60岁,他们将全过程全方位全身心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逐渐成为各行各业主力军。因此,当青年学生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能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价值遵循,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
“青年人是反抗、不稳定、改革和革命的主角。”[2]广大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拥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善于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特别是易受互联网广泛影响。他们在长期学习实践中对国家和民族形成强烈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苦难史有着初步了解,然而也有为数众多的青年由于缺乏最基本历史素养和历史责任感,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现实社会往往容易形成错误、片面的观点和判断。
一是历史知识基础薄弱致使其价值判断不够成熟。虽然初高中阶段曾安排了历史课学习,但历史课不是主修课且多数学校和教师重视度不够,教师在向学生授课时更多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被迫接受历史知识并在掌握程度上呈现出良莠不齐。学生进入大学后一般只能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来了解历史[3],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难以培养稳固全面的历史思维和透过各种历史现象准确抓住历史本质的能力。二是消极应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轻视历史观教育地位。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着“三低”(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现象,上课期间沉迷手机无法自拔亦或在课堂上醉心专业课,期末考试在开卷情况下依然采取作弊等手段蒙混过关,长期忽视历史教育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三是广大青年学生受到“娱乐历史”“解构崇高”等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如2017年8月四名青年男子身穿日军军服在四行仓库拍照,2018年2月两名青年男子身穿日本军服在南京紫金山抗日守军碉堡前摆造型拍照。作为娱乐生活的组成部分,青年学生疯狂“追剧”“追星”的同时也于无形中受到 “裤裆藏手雷”“手撕鬼子”等标签历史剧的精神毒害,将历史观推向满地荆棘。
“灭人之门,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堙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4]历史乃个人、民族和国家生存的精神命脉,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交锋交融,西方社会主义思潮有了更大的生存土壤和蔓延空间,广大青年学生难免受到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消极影响。
作为一种错误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为名义,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从而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进而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刻意渲染中国人的落后性发展到否定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诅咒中华民族文化是一种只能走向“自杀”的“黄土文化”,愚昧落后的文化始终孕育不了新的文化,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唯一出路就是融入“海洋文明”“全盘西化”。还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披着“学术研究”外衣为慈禧、李鸿章等历史反动人物“洗白”“颂赞歌”,散布“好人不好”“坏人不坏”欺骗性言论,评价慈禧是“优秀的政治家”,李鸿章是“争取国家利益者”,袁世凯“在为国家寻找出路”;否定诋毁黄继光、邱少云、董成瑞等民族英雄,认为其是“为政治服务的造假人物”。青年作为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若他们受到历史虚无主义蛊惑,无疑会逐渐丧失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想信念迷失、是非曲折不分,无法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究竟谁才是历史真正创造者,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唯物史观对此作出了旗帜鲜明地回答,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生产者与享用者,是历史当之无愧的主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5]加强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历史观培育,首先就是要引导他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换句话讲,就是要教育他们坚信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不是所谓牛鬼蛇神、上帝玉皇或超人圣王,努力消除意识中存在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不断践行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其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价值同人民幸福紧密结合。每一代青年都有各自的历史际遇,目前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正走向伟大复兴、人民正走向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广大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中去。作为价值前提,只有他们养成正确历史观,才能深刻明白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只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把个人价值同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后青春方能亮丽、昂扬和无悔。
有学者把人类历史比作考古学中的“地层”,认为人类的历史同样是一层叠压一层,积淀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心灵地层”,是人类文明源泉。细言之,一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历史是连续性与阶段性辩证统一的历史观。从昨天走来的历史必将走向明天,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历史虽被分为若干时期和阶段,但每个时期和阶段既有相对独立性,总体上又不能把彼此割裂开来。因此,应着力教育广大青年在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规律中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二是教育青年学生树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历史观,即认识到历史发展最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有其深刻的经济基础和现实依据。三是要教育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准确把握“两个必然”的真理性。作为一种危机性现象的存在,不少青年学生认为共产主义具有虚幻性和空洞性,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共产主义的科学性正在于它牢牢立足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培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中国人民曾饱尝长期的战乱纷争、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于危难之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爱国救亡运动,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使得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因此青年学生的历史观培育必须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研究。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探索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90多年奋斗史、共产党执政近70年的治国理政史、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史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要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忘历史来路找准未来出路,真正认识到历史是怎样走过来并如何走下去的,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永远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勇当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高校是青年学生历史观培育的核心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学生历史观培育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数量与新形势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教师规模与庞大学生群体之间比例严重失调,难以实现教育的精准性;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队伍老龄化,缺少青年领军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知结构难以适应青年学生快速变化的心理特点和知识需求,削弱了历史观教育整体性和有效性。破解以上难题,一是要积极引进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满足学生需求。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每年在制定招聘计划时适量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人数,彻底解决教师人数少学生基数大的问题。二是注重培养一批中青年教学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将关注点聚焦于中青年教师,着重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学术能力,建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保证伟大事业后继有人。三是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帮助教师更新已有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点,促进教育者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以便更好在历史观教育方面有位有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首先,应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各专业课教师的协同教育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挑起青年学生历史观培育担子的同时,应主动和专业课教师常沟通常交流,乐于分享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专业课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也理应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充分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想道德元素和历史文化因子。其次,打造辅导员队伍同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历史观教育共同体。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力量,他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经常需要同学校各职能部门沟通配合,学校各职能部门除了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本质上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打造历史观教育共同体,需要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团委、校史馆等部门“管理即教育、教育即管理”意识和能动性,形成产学研共同育人大体系大格局。最后,历史观教育协同网还需注入多方社会力量。相比学校一隅,社会资源更为丰富多元,全社会要齐心协力编织好历史观教育大网,为青年学生的历史观形成和发展提供稳定有序的社会合力。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代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着力加强历史观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全面深化改革时代背景下,提升历史观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应同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课堂改革。一是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改革单一课堂讲授和纯粹视频教学。通过辩论会、历史情景剧、实践参观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起来、用起来[7]。如集美大学老师穿龙袍上课为学生讲述清朝历史的做法就值得学习借鉴。二是注重教学过程“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突出唯物史观教学主线,通过档案、资料、遗址、当事人证词等人证物证来说话,以严谨翔实的史料、审慎的分析,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真正领会“三个选择”的正确性和必然性。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青年学生既要在学校博览有字之书,还应在社会实践中读无字之书。在教学学时安排上要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激励学生深入社会透过现实还原把握历史,自觉运用正确历史观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正确历史观。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一是善于将历史文化教育、人文道德教育等元素与新媒体技术高度融合。采取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中国近现代化发展历程,增强历史观教育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就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让大学生“重走长征路”深切感受历史厚重感和现实感。二是主动占领舆论高地弘扬社会主旋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拓宽历史活动空间,同时也使历史越来越被娱乐化,一大批影视题材、网络小说给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为此,亟待主动抢占网络阵地,不断推出富含正能量的网络产品,真正让互联网世界成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清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