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勇睢
“互联网+”意味着互联网和各种产业、行业及组织的深度融合,并在这种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开创新的业态。在“互联网+”的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融合谋发展,以信息化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展现新的发展态势。
首先,“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时代的地球已经变成村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因和互联网的紧密融合,从物理的实体场域拓展至网络虚拟场域,从特定时段延伸至全时段,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信息技术优势。新媒体的开发和应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生动,形式更加丰富、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比如,微信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甚至网络链接等实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实现群体互动;既可进行专门的教育交流,也可进行生活交流;既可在线直接教导,也可实现下线之后的间接熏染;既可即时互动,也可延时交流。
“新常态”一词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新态势的高度概括。在国家发展的各领域中,互联网不再只是信息传播的媒介,而是逐渐成为引领各领域革新发展的驱动力。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互联网+”的引领下,逐渐呈现出信息化、个性化、多样化为特征的发展新常态。
“互联网+”的到来意味着信息革命发展至巅峰时期。经济社会各领域包括教育都必须适应信息化的浪潮,广泛展开信息化建设。“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不例外,只有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将其延展至现实场域、虚拟场域和“全时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交换既便利快捷、生动多样,又无往而不至。“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及时分析、整合大学生的相关数据,掌握其身心发展状况,从中挖掘适当的教育契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表达大学生的个性诉求,适应个性化的时代潮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首先,“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和多种产业、行业的融合促进产业及行业的创新性发展,个性化的产品、技术或服务层出不穷,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个性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及时了解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合理掌控教育契机。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设计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教育的独特魅力。总之,“互联网+”所蕴含的智能化网络能够识别并保存大学生行为变化的全部轨迹,进而通过数据挖掘及时把握其思想动态,积极利用新技术制定针对性、细微化的教育方案,更好地体现了大数据时代高校的人文关怀。[2]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必然成为发展新常态。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呈现范式多样化发展状态,激发教育范式创新。比如,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微课、慕课等等。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呈现核心价值主导下的内容多样化发展态势。任何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围绕特定的主导思想而展开,“互联网+”时代亦是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将充分体现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其内容更加丰富。比如,选材范围更加广泛,材料更加丰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同时,培养现代化的媒介素养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目标,也是其价值所在。“互联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必须坚持这一目标,并作为新常态发展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只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而非背离这一目标。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人才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培养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当前,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教育既要继承和汲取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又要涵盖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文化,比如媒介素养、互联网空间文化、新媒体文化等。融合性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丰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为国家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是发展必然,也是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应当成为重要依托,应有其专门的发展规划,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议程,并逐步实施。
要使信息化建设真正承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框架,相关教育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大投入。首先,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投入。只有加强信息化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价值、两者之间的融合模式、影响因素及融合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才能科学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体系和框架,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只有加强相关研究,才能避免盲目跟风、陷入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技术泥潭。其次,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没有充足的资金将无法进行。相关教育部门应对其实行资金倾斜政策,并设立专项建设资金,确保资金投入的专款专用。再次,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人员投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普遍存在教育科研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状况,难以再全面承担信息化建设的重任,应扩充相应的人员编制,壮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队伍。
“互联网+”的基本理念就是融合发展、广泛创新,其具体的运作过程也体现了不同行业、领域协同创新的机制。“互联网+”通过跨界和世界联通的优势实现变革和创新,促进各方融合,消费者、投资者、生产者和中间服务者淡化身份,共同参与创新。[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关涉繁多的重大项目,没有协同创新的机制保障是不可能实现的。“互联网+”视域下,实行协同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其全面展开工作布局的必然路径。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核心,辅导员、宣传部人员及负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人员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众多主体如果能够协同参与,相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不仅能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面,更有利于提升教育实效。其次,高校内部各部门协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教育主体直接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其他部门也需要予以协作,比如教务、财务、科研、技术等部门,甚至各专业院系,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进程。尤其是领导部门要从顶层设计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实行相应的政策倾斜。再次,高校外部相关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协同创新。“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离不开校外相关单位及组织的支持,尤其是离不开互联网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的协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主动寻求社会协同的契机,深入社会实践,把获得的信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力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优化。[4]总之,以协同创新为理念,开展广泛的布局,才能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行动背景下的创新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