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队伍融合的研究

2019-03-22 12:37:58郭亚林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思政队伍辅导员

郭亚林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高校思政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并创新发展的保证。近年来,“大思政”作为一种研究趋势在思政教育领域方兴未艾,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目标,打造思政工作师资队伍的大格局。按照“大思政”的视角,高校思政队伍的群体包含:思政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专业教师等,各方面教育主体,均应结合自身工作,协同发展,开展思政教育,形成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局面。但多年来,这几只队伍却各自为政,大大降低思政教育的效用。该文试图从融合的含义出发,阐述目前高校思政队伍的融合现状,通过对融合模式分析,探索具体融合途径。

1 高校思政队伍的融合现状

查阅百度百科对“融合”的定义:物理意义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心理意义上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1]。依此理解,思政队伍融合就是指思政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专业教师等思政队伍群体在一定的沟通和碰撞后,形成共性的思政教育育人目标,达成一致的思政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大学生所想、所思、所学、所盼的实际问题,协调各方面资源,实现思政队伍互通互融的思政教育的大格局。

但在实际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的思政队伍大致呈现两种局面,一种局面是各自为政,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任务,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专业教师承担着专业教学任务,心理教师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任务,看似这些思政队伍主体都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但却只关注自身教育教学任务,没有切实了解目前全校思政教育主体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思政教育客体的思想进程。另一种局面,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思政队伍的融合,如邀请思政教育老师担任班主任,专业教师探索“课程思政”试点课程,选派高水平师资担任新生成长导师,但相对于思政队伍融合的“大思政”格局的要求来看,这些融合,仅是“点”上面的融合,没有实现“面”上面的全方位融合。

2 高校思政队伍的融合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思政队伍的融合,有两种融合模式,一种是“人员”融合,一种是“工作”的融合。

“人员”的融合,是指思政教育主体相互兼任,打破身份界限,兼有两种或多种身份,这种融合模式,部分可行,如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同时担任班主任、心理教师,这种类型的融合较容易实现,各高校招聘辅导员大多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但“人员”的其他类型的融合,如专业教师同时担任辅导员、心理教师、思政教师,较难实现。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就是要求思政教育队伍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道路,实现思政队伍的全方位融合,仅通过“人员”的融合,不可行。

“工作”的融合,是指几支队伍在工作内容上的相互衔接。在“教书育人”的语境下,“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位教书人都负有“育人”的神圣使命,“育人”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2]。诚然,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担负着更大的责任,但不等于担负着全部责任。专业课教师也应把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发挥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时刻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工作”层面的融合,也不排斥个别符合另一方基本条件要求的人兼任,如具有精深且广博的知识结构、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党员身份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兼任辅导员,同样,具有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教学科研能力的辅导员也可以兼任思政理论课教师[3]。这种兼任并不影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相反,在兼任过程中,更有利于了解其他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程、形式等,助推本职思政工作开展。

3 高校思政队伍的融合途径

要实现思政队伍的互通互融,“工作” 的融合是思政队伍融合的较为有效的模式,“融合” 其实质是要求这几支队伍加强整合和对接,清楚了解各自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进程,以达到助推自身思政工作开展,甚至相互协作开展思政工作的状态。而在具体融合上,不能就融合谈融合,而应依附于具体融合途径,在融合途径上,应结合思政教育客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来展开。

3.1 以“课程思政”为核心

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需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不仅思政教师上思政课,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等均以课堂为抓手,不断学习思政教育知识,并与所教课程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内化到日常教学中。通过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人人皆是思政教师,人人皆参与思政教育。同时,在“课程思政”的要求下,全体思政队伍教育主体,也将不断关注和学习最新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保持对思政教育的觉察,助推思政队伍角色意识的转变。

3.2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

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也要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会贯通[4]。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5]。全体思政队伍教师应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开展兴趣社团、专业社团。社团类型丰富,社团活动多样,将有助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丰富课余生活和培育兴趣爱好。全体思政队伍教师通过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在社团的过程性指导中,在社团活动设计上,浸润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通过参与社团指导,全体思政队伍教师,因社团工作需要,需进行深入工作交流,将有助于相互了解对方思政教育内容、进程,进而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互补,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

3.3 以“共建育人项目”为导向

要促进思政队伍在认知、情感上融为一体,在日常工作中,就应注重思政队伍教育主体相互间的合作,近年来,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等项目来看,均凸显出思政队伍教育主体间合作的重要性,以专业技能竞赛为例,专业教师负责对参赛学生专业能力的指导,辅导员、心理教师负责对学生日常思想动态、心理动态关注,思政教师负责对大赛的政治方向把关,这几支思政队伍,形成合力,有助于思政队伍教育主体间相互沟通,信息交换,实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合而为一,不断丰富各教育主体的思政教育体系,提升思政教育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猜你喜欢
大思政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52:30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25期)2016-10-17 23:41:55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22:11:53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 03:25:22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中国火炬(2009年12期)2009-10-17 02:27:06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中国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