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理论视域下中西方礼貌差异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2019-03-22 12:13高岩松揭新源侯进科霍冲霄左璇琪
关键词:礼貌外语准则

高岩松,揭新源,侯进科,霍冲霄,左璇琪

(长春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12)

一、引言

礼貌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一直被视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清楚地表明不同文化地域的人们喜好和对这一特定语言的重视程度。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貌原则的社会功能相同,但它们在实际使用中却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此文化是礼貌的语言行为,在彼文化中则是不礼貌的语言行为。因此,研究礼貌用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差异往往成为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根源。

二、研究背景

(一)国内背景

在中国,其实“礼”在古代就早已形成了传统,一些被我们视为“封建”,一些则发扬光大漂洋过海。在尊卑、等级分明为主要取向的中国封建社会,“礼”的精神就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管子·五辅》中亦有“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这种上下、贵贱、长幼、贫富之别就是封建社会中“礼”的根本。礼貌言谈贯彻其中,《弟子规》《三字经》等均有涉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外国语大学顾日国先生开始研究语用学礼貌。1992年,他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提出了基于汉文化的礼貌原则,即贬己尊人准则:说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时候要贬,要谦;说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要抬,要尊;称呼准则:人们出于礼貌,用合适的称谓语称呼他人;文雅准则:所用言语文雅,体现出说话人有礼貌、有教养;求同准则:指注意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尊重对方的“面子”,使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达成一致。

(二)国外背景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貌原则的概述要从1967年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说起,包括: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切题准则、方式准则。不久,利奇又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用以补充合作原则,它包括6方面,即得体准则要求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慷慨准则要求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谦虚准则要求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赞扬准则要求尽量缩小对他人的贬低,增加对他人的表扬;赞同准则要求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增加与他人的共识;同情准则要求尽量减少自己对别人的厌恶,增加对别人的同情。从这六方面不难看出,礼貌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谦虚一点,使对方感到受尊重,并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完成,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三)小结

中西有关理论家用各种方法去探索如何变得礼貌,但是,他们提出的理论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文化差异正是这些误差的根本原因。由于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礼貌准则和内涵的差异性与冲突性。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礼貌准则,如何规避差异性所带来的文化冲突,达到融洽的交流,这是本文所专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具体阐述中西方交流中的礼貌差异,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敏感性,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影响因素

社会日益发展,中西方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在当前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的商业贸易往来更是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更为普遍。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因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的礼貌原则更是不尽相同。

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的目的在于解释会话含义,是使双方说出的话语更加接近于彼此交流的共同目的。英国的学者利奇曾提出了礼貌原则,他提出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为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而作的补充解释和完善。但是在实际的礼貌文化交流中,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倘若用中国人常用的礼貌方式向西方人打招呼,对方可能会不理解或者产生一定的反感。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致问候时,要充分了解对方问候习俗,不然会导致语用失误。

当然,从地域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对于中西方不同的礼貌文化差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在多年来的封建社会传统下,产生的经济制度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人们思维保守安分。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由此也就塑造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存异的封建保守理论,以“和为贵、忍为高”的处世原则。善于站在生命的高度来思考世界,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自己,通过圣贤的教诲和学习来提高自己和他人的修养。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并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及中国古代农耕重要,再加之欧洲人以民族迁徙为主,喜欢探索,其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进入工业经济时代早,由此也就造就了西方人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所以西方的交际文化更为外向开放、自我为中心,也就在礼貌交际原则方面存在着与中方相异的地方。

(二)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中国处于大陆内部,相对来说因为地理环境的封闭也使得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而空间意识较弱。认为天圆地方,自己处在世界中央,这种自足的思维认知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缺乏对新鲜事物的探索与发掘的兴趣。也就养成了谦和内敛的礼貌文化交际方式。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性气候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从古希腊时期就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也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开放、热情的西方礼貌交际习惯,也体现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征服的个性!

(三)文化价值因素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各自规范但不同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跨礼貌原则文化交流中产生差异的根源。就世界观而言,中国人追求“和合论”,即以妥协态度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国传统哲学观是“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对大自然的顺从和崇拜,并与大自然和谐统一。中国自古就有“以类合之,天人合一也”。中国是崇尚权威的国家,在中国“先国后家”、“长幼尊卑”这些都是服从权威的表现。而且中国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也是“家国天下、父子君臣”,是典型的礼仪情感型社会人际关系,即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个体的独立、自主及成就。西方哲学观自古就倾向于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即“天人相分”,强调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和中华文化的群体主义或集体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个人主义意味着对自由、对差异的追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西方的社会人际关系更为偏向于实用型,强调人的平等与自由竞争。西方这种理智的人际关系模式是典型的工具型人际关系,即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

(四)自我观差异因素影响

西方人经常不太理解中国人的某些行为处事,中国人的性格与西方人相比较为内向、含蓄,不像西方人那样直接、张扬。中国人在利益受到威胁时,会谦让,而不会直接点明,比如中国人所崇尚的孔融让梨的观点。中国人有时习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使别人的利益得到满足,习惯顾全大局,重视集体利益。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整体到部分的考虑,讲求圆满,追求和谐和辩证,思维上会比较笼统、模糊,做事喜欢“留一线”,这一点从中国人平常的说话习惯上便可发现。在合作有冲突时,一般是更加看重实际利益,尽量传递给对方足够的信息,让别人尊重自己,保全自己的面子。然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习惯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和威胁,努力捍卫自己的面子。西方人的思维属于线性思维,习惯先有部分再到整体,擅长逻辑思考,条理分明地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

四、解决对策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导致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从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形成到地理环境各异,从而孕育出的文明不尽相同。因为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对于人群形成特有的思想、性格、处事原则,和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对于中西方人民认知的思维和兴趣个性的养成都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我们更应该透过表面现象看到跨文化交际双方产生失误的根源主要是交际双方没有获得彼此文化的认同。文化的认同是相互的,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仅仅是看清中西方的礼貌差异,更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注意在礼貌原则中的文化习俗,重视礼貌准则在交际文化之间的关系,努力达成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这样才能在交际过程中,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一)加速我国外语教育观念的变革

在目前中国的外语教育中,大多数时间只能在课上进行。又受困于应试教育的特殊性,培养受教育者在语法和词汇的教学上作为主要针对方向,忽视了学生在语言上的实际应用,这样自然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味地在书本中学习外语,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无法真实地感受到外语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把外语“学死”。因此,我国的外语教育观念必须要改变。

(二)推进我国外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从外语教育开始以来,对于外语的教学侧重点都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忽略了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帮助。所以造成现阶段我国的外语教育普及人数高但学习质量低的尴尬现状。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把外语学习当做一种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而是作为升学路上不得不接受的一种负担。所以“哑巴英语”,见面不敢说、不会说成为许多学生的通病。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必须要推进我国外语教学方法多样性转变。用更加新颖的、现代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条件的还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言,就是所谓的“情景教学”。另外,可以举办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讲座,以提高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改变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要与语言学习实践紧密结合。

(三)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兴趣

减少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差异,提高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很重要的一点还是需要广泛的接触文化材料。无论是外国的名著还是经典影视剧,都可以作为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径。毕竟,教师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语言的学习,更多是靠平时的积累和沉淀。学生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浏览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拓展视野,从中吸取有用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多与学生沟通,解答他们的疑惑。取其优秀的、积极的、正能量的文化传递给学生,去掉那些负面的、有违道德的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负责。

综上所述,在外语教育中,我们不能只注重书面和考试中出现的语法或词汇,也不能仅仅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现如今的世界,是日益密切、交际沟通频繁的世界。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既有语言能力,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礼貌用语和运用交际策略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差异,通过以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为导向,提高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度,采用不同的礼貌原则和交际策略,减少甚至是避免错误,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五、结论

礼貌是现代社会、各个国家以至于人和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手段,是良好交往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构建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根据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及人文环境,礼貌又有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了它不同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礼貌原则的背景、差异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三个方面进行资料的查阅和研究,发现中西方礼貌原则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以尊重对方为前提,顾及对方的感受,贬己尊人。但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的不同和制约,导致从具体来看差异较大,同时也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意识,先去了解交际对方的文化环境与我方的差异,寻找共同特点,适当地调整、注意自己的言行,在遵循自己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要尊重认同他人的文化,以达成语言交流的相互融合。

正确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合理地使用礼貌原则,掌握不同文化内涵下的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必要准备,也是英语学习者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礼貌外语准则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学学准则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