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与创新

2019-03-22 11:46孙伟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杨文娴兰州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1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辅导员心理健康

孙伟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杨文娴 兰州大学

20 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杭州等地一些高校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初步形成。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得到重视,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的探索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建立了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形式多样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措施都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迅速发展。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重矫正、轻预防;重课程、轻活动等现状,这类实际情况均有悖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邱再洁,桑志芹,&费俊峰,2008;佘双好,2016)。而独立学院在办学条件、管理模式、教学硬件及软件等方面和一般大学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加之独立学院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专业师资队伍欠缺以及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等问题,使得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利于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Seligman(2014)提出,积极心理学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寻求一种能够帮助个体、群体及组织了解并提升幸福感的机制,促进个体、群体以及组织达到一种丰盈的状态,其强调人类正向的内在资源和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积极心理学在个体层主要侧重于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如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品质。引导个体关注现在生活的积极因素,并积极地看待未来生活,提升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则侧重于积极的社会关系,探究在家庭、学校、社群等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积极变量,促进个体体验及培养更多的积极情绪和心理品质。

二、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及问题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管理模式、教学硬件及软件等方面和一般大学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以往研究表明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能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及心理素质等方面也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陈素红,张西平&郭明坤,2009;沈东华,2014)。

当前,大多数独立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基本照搬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研究显示独立学院与国家拨款投入的学校不同,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存在经费不足、师资队伍欠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等问题。综合近十年的研究以及对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素、运行模式以及保证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发现当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吴玉斌,王幸平&王雪琼,2003;邱再洁,桑志芹&费俊峰,2008;刘燕,谢钢,2011;罗晓路,2018):

(一)认识存在偏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体系建设”,同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具体指导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吴九君,廖清林,2019)。当前部分高校,特别是独立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仍存在不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支持,从而使大多数学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学生在遇到问题及困难时不能形成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使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增加态势。

(二)目标取向的偏离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多依附于学生处,大多数领导甚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侧重于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关注与处理。无论是学校内的个体心理咨询、心理干预,还是面向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大多围绕心理问题开展,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偏重于病态心理学视角,而忽略了学生群体的优势与潜能的培养与开发。如此一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成长动力与能力,偏离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目标。同时,当前社会高速发展,在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且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仅仅靠心理危机干预并无法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一种手忙脚乱的“救火”状态。

(三)专业师资队伍不足

独立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水平不高、师资队伍不稳定两个方面。同时,研究者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对多个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的实地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为兼职人员。这部分教师在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学校专职辅导员的同样工作,这部分教师往往不能从繁重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脱身,更无法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提升与进步,这使得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得到深入研究及发展与改进。

同时,研究者发现,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任何组织一旦存在员工流动性大的问题,对于组织管理方面会形成非常大的挑战。人员流动性大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更为严峻。因为专业教师队伍的不稳定,造成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以及异常学生的跟踪反馈等方面往往存在信息缺漏,给心理干预工作得来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

(四)实证研究较少

当前,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究多侧重于理论探究,少有实施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中更是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集中在问题学生的心理咨询及校园心理危机的干预,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使心理工作者少有精力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路径研究及学生潜能的开发。这种问题导向的视角,使独立学院心理健康工作者成为“灭火者”,而非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应当是全校学生,这也是学校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有效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决定了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着重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使广大学生更多地体验积极情绪,帮助所有学生提高悦纳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自身力量,开发自我潜能。

因此,在独立学院有限的资源下,学校应当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保健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自我维护心理健康与自我保健的能力。

(二)注重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Gillham 等人(2006)的研究表明,积极心理特质能够帮助青少年减轻焦虑和抑郁水平。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应当帮助全体同学关注自身,探寻学生自身积极的心理特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转变工作视角,通过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帮助学生在不同领域中持续运用积极心理特质解决面临的困难。在心理咨询活动过程中,咨询师也应当摒弃“问题视角”,关注来访者自我构建健康心理的能力,帮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挖掘并培养来访者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来访者提升自我完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心理韧性。

(三)注重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

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在学生的知识学习、人际交往、身体及心理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吴九君,廖清林&韩力光,2019)。积极的情绪体验还能增加学生的创造性及主观幸福感。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应当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增加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比如,更多地开展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培养学生激发积极情绪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将积极的情绪体验正向迁移到其生活与学习中去。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主题及形式的校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更多开展发展性个体心理咨询,使学生个体及团体 心理辅导中体验积极情绪,活动健康成长。

(四)为学生提供更积极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安全的、信任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学习动机,同时能将这种态度和动机转化为较高的学术成就及良好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往往离不开校园里广泛且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这种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来源于学校、家庭、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独立学院在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更应当学会合理利用学校、教师、辅导员、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等有利资源,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工作网络,内外联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广大在校生构建广泛且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加强家校联系,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补充,使学生感受到积极的、全面的社会支持,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积极帮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心理教师等,要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在学生遇到学业问题或情绪问题时,使学生能够从舍友、同学、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等多个方面得到有效支持,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成长成才。

(五)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加强师资力量,培养一支专业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改进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高校应当重视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要求。同时,学校还应当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掌握较为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以及心理咨询活动中去,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独立学院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充分利用好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学校应当合理统筹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两支专业师资的力量,加强学生思政方面的德育工作,积极组织辅导员队伍培训进修,增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形成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结合。

(六)注重发挥学生骨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研究者在对多个独立学院进行调研时发现,大多学校都能充分利用好心理协会、心理委员等学生队伍开展同辈辅导工作。学生骨干队伍作为学生工作的有力补充力量,一直得到各个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相关领导的重视,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应当利用好学生骨干的力量,以积极心理为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同辈教育活动,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有效的覆盖全院所有同学,使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验积极情绪,培养自身积极心理特质,从而使全体同学关注自身、关爱他人,获得成长的力量。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