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懂我”到“有我”

2019-03-22 11:46唐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1期
关键词:海量传统媒体流量

唐斌 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

受移动互联网影响,传统媒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不少报刊呈现自由落体式下坠。时不时就能在朋友圈,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传统媒体宣布停刊。

面对生死困局,报刊社、出版社,前赴后继地相继成立新媒体中心、融媒体中心、大数据中心,在各自的垂直领域建立起“中央厨房”和“数据库”。可惜命运如出一辙,撸起袖子加班加点,干了若干互联网项目,到头一看,90%以上的收入仍然来自纸质书报刊。众多传媒的互联网项目,成为鸡肋,放弃吧,前期投入沉没成本;继续吧,前途渺茫糜费钱粮。

走访这些公司,不难发现诸多转型项目有相似的病灶——项目领导是资深传统媒体人;成员多半也是编辑转岗。大家以为干的是新媒体新项目,其实不过是把纸质的内容复制粘贴到网上而已,仍旧是一个传统媒体。

其实,评估一个项目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标准非常简单——就看有没有即时互动。

那么,判断一个转型项目有没有价值,可以从以下六个维度做一个简单的评估。

一、新项目是引领性的创新,还是需求性的创新

引领用户,挖掘需求。这是巨难的一件事儿,普通企业最好不要碰。靠一个金点子,就能横行世界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因为这样的引领型创新项目,需要海量内容的支撑,但基本不会有现成的内容,全得新建;需要海量拔尖人才的加盟,毕竟你研究的领域是“无人区”……

所以,为满足读者当下最迫切的需求而创新,显然更符合普通传媒企业创新的逻辑。用市场、营销和用户需求来倒逼产品创新体系,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二、新项目是自主型创新,还是嫁接型创新

自主型创新,从平台到用户,从内容到工具,都得自己“一把屎一把尿”地去筹建。没有成熟大平台的公域流量,加之传统媒体信息触达半径有限,在信息茧房的支配下,仅靠自有线下读者的转化,微弱的私域流量很快就将关闭新项目的窗口期。

嫁接型平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新。一可学习平台上成功产品的套路,革新式的模仿,就是最好的创新;二可依靠大平台成熟的商业推广套路,避免自己摸索走偏;三可享受大平台巨大的流量红利。这些都是自主型创新办不到的!

三、新项目是信息型平台,还是工具型平台

传统媒体就是典型的信息型平台。纸质书刊、新闻门户和音视频网站也都是传统媒体。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平台传播的信息,虽然也有一点可怜的选择权,但在海量信息等于没有信息的时代,读者几乎什么内容都看不到。加之这些传统媒体也用上了大数据手段,你在平台上点击了什么,弱智的人工智能便持续不断地给你推送什么,在信息茧房的包裹下,读者更是冥行盲索。这样的信息型平台,在新时代,显然已不合时宜。

央视杨继红女士在一次演讲中曾问台下的听众:做互联网新项目,建平台、找用户、换内容、做工具缺一不可,从逻辑顺序上讲,是先建平台,还是先找用户?她给出的答案——都不是,应先做工具![1]

四、新项目是下行流量大,还是上行流量大的平台

若只有下行流量,所有内容,都要投钱、投人慢慢来生产、来建设,出一次两次爆款可能,十次也有希望,但款款都是爆款则无此可能。一旦遭遇几次失败,经营上便难以为继。比如优酷、爱奇艺制作一部网剧或新综艺,动辄就是几个亿的投资,特别在广电总局限薪令出台前,光邀请流量明星,就得上亿资金。一旦连续几部剧或综艺失败,加之充实内容,购买版权的巨额投入,连年都是财务赤字。这恐怕就是传统音视频网站,不得不持续烧钱的原因所在。

所以,新项目应基于用客户生产的、提供的海量上行内容流量,撑起巨量下行内容流量,方能实现自我生长和可持续发展。

五、新项目是“有趣”平台,还是“有用”平台

字节跳动媒体合作主管王恒认为,新媒体内容创作“有用”远大于“有趣”。从当下的一些主流互联网产品来看,有趣是主流,我们看到的都是娱乐搞笑。有趣才能触动大家评论、转发、模仿。但从长远来看,有用才是王道。一如小时候我们喜欢看有趣的内容,长大后我们更愿意看有用的内容,毕竟成人的世界是实用功利的。[2]

六、新项目是“懂我”平台,还是“有我”平台

传统媒体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做选题一定要想读者之所想,一定不要与读者相错而过!可在新时代,这已远远不够。传统媒体做到极致,也不过是通过选题,找到用户的热点、泪点、槽点……但用户使用后,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和用户并未发生互动关联。

传统媒体转型,如《人民日报》微博主编徐丹所言——要尽快从相加阶段到相融阶段,建设一个“有我”平台。[3]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意义共同体……让用户主动转发,评论热烈、二次创作欲空前。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媒体平台。

猜你喜欢
海量传统媒体流量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冰墩墩背后的流量密码
张晓明:流量决定胜负!三大流量高地裂变无限可能!
寻找书业新流量
海量快递垃圾正在“围城”——“绿色快递”势在必行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一个图形所蕴含的“海量”巧题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